当前位置:家谱馆 > 包姓网 > 包氏源流 包氏源流

湖北红安包姓来源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包姓展区

一、包姓来源之说

1.系出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的后裔所出。太昊又称伏羲,传说在伏羲时代,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很蒙昧,伏羲制八卦测天时地变,并教民捕鱼畜牧,又利用火具将这些动物进行加工然后进食充饥。那时人们把善制作吃食的人称庖厨。因此称伏羲为庖羲或庖牺。据《路史》载:“庖羲氏后有包氏”。就是说庖羲的后代有人以包为姓。

2.出自姜姓,以祖上的字为氏。相传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是楚国君王玢冒的后裔,历史上又称他为王孙包胥。据《庐丰谱·序》载:“炎帝之后,本姜姓也。黄帝封姜裔为申国侯,遂以国为姓。”申包胥原本为姜裔后代,得申国侯爵和邑地后,便以申为姓。申包胥所处的楚国当年与吴国发生激烈战争,申包胥这时为楚平王的大夫,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攻楚都郢,楚王命申包胥前往秦国请救兵。秦兵到后与楚兵联合一举打败吴国,申包胥有存国之功,后裔以祖为荣,不以国“申”为氏,而以祖字“包”字为氏,是为包姓。又见包拯家族的《包氏合肥世系引》中载:“包氏之先姜姓,火德王炎帝神农氏之后……封于申,历夏、商,为周室世臣……申包胥仕楚为大夫。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姓,属羽音,居上党。”闽杭包氏属其中的一支。

3.出自鲍氏改包而来。据《后汉书》载,西汉未年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一支。

4.出自少数民族或他族改姓而来。如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博济吉特氏改为包氏;宋代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名俞龙琦率部降宋,自称景仰忠臣包拯的为人,请求朝廷为他赐姓包,宋朝皇帝念及有意投诚,遂赐包姓;满族中有乌雅姓改包姓。还有女真、回、瑶、彝、土家、东乡,仫佬等民族里均有包姓。

得姓始祖:申包胥。包氏源自春秋时楚国贵族包胥,为楚国玢冒王的后代,因为封地在申,所以名申包胥。据《左传》载,春秋时,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谋略,于楚昭王十年(前506年)攻入郢都,危急中,楚昭王遣大夫申包胥乞师于秦。秦国不愿出兵救楚,申包胥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化,遂发兵相助。后来楚昭王论功行赏,封包胥于申地(今上海市一带),他的后人有以申姓,也有以其名字“包”为姓,称包姓,申包胥被尊为包姓始祖。

包姓郡望:丹阳郡(安徽宣城),上党郡(山西上党)。

包姓堂号:孝肃堂,以包拯谥号为名。

包姓历史名人略录:汉朝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宋代名臣包拯,明代吏部侍郎包见捷,清书法家包世臣等。

二、包姓的播迁分布情况

包姓在先秦前,其族望多出于丹阳(今安徽宣城一带)。在汉唐时期,有史称“经传储贰,望重集贤”,其意识是多出教授储君的文人贤士。据有关史载,东汉的包咸曾入宫教授太子,封建时期太子是预备继承皇位的人,故称储贰。唐朝的包融官至集贤殿学士,而丹阳的包姓肇始于东汉,据《丹阳县志》载:“汉,包咸,字子良,自长安归里。”包咸在东汉很出名,为当时的名儒贤士,是丹阳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包氏人。又见《丹阳包氏族谱》序载,丹阳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因他和他的儿子包福都做过皇太子的老师,名声非常显赫。申包胥有后裔包安,始居上党(今山西上党),后移居湖水县万安乡十二坊五阁村。公元588年秋,为隋文帝护驾南征有功,被赐为平南侯。后因与太子杨广颉颃不合,杨广登基称隋炀帝,更是昏庸残暴。忠心谏策者,每遭横恣。视此,包安激流勇退,携家眷及孥仆三十余人,置田数千亩,居在万顷洋的西侧,并建五阁以成村,表示不忘旧居之意。唐代的包融,是申包胥的三十一世孙,生有包何、包佶二子,时称“三包”,死后均葬于丹阳延陵,《唐才子传》分别为其列传。包佶生有四子,长子包庆、二子包庚、三子包庠、四子包序。次子包庚因战乱流寓庐州(今安徽合肥),并永世定居庐州(合肥)。包庚的后六世孙包愉,生二子,长子名包授,次子名包拯。可以说包拯的祖籍为丹阳,自申包胥后,包拯为三十九世孙。明永乐初年,包拯的第十五世孙名包子富,原来定居于姑苏崇明(明初崇明划归苏州府辖),因嗜好山水,遍游名胜,后携家小定居丹阳北乡包港(今安徽宣城九曲河入口处),包子富成为包港包姓始迁祖。清光绪版《包氏宗谱》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港包氏已历十三代。丹阳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贤包拯的谥号为名,称“孝肃堂”。至今丹阳包氏大多集居于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于包十郎,号纯白,又名包始仁,祖籍为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山西上党的包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先祖数次南迁,最后有一支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据《庐丰谱·序》载,包十郎字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可见福建的包氏在宋元年间由江西建昌府再迁而来,如今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属下都乡新寨村),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地。清代南方包姓有迁徙台湾。

三、红安包姓来源之说

红安包姓始祖名包象山,于元末明初由江西建昌府包家坊迁麻城西部仙居乡定居,为江西填湖广的迁民行列。包象山妣妻杨氏生子名包俊秀,包俊秀妣蒋氏生子名包文司。包文司妣傅氏生子三,长子名包尊,二子名包敬,三子名包钦。此三兄弟后迁徙于黄安的太仙乡三角会的包家冲、麦芽冲、陡岸新屋李家一带定居。今为红安县杏花乡三角山的刘河村包家河一带。包尊字超风,号恩荣,于明朝永乐年间官御史,为红安包氏始迁祖。包尊生一子名包宣一。包尊的次弟名包敬,生子一名包宣二,后迁河南罗山定居。包尊的三弟名包钦,生一子名包宣三,后迁老山,为老山的一世祖。

红安包姓缙绅略录:包尊,为明永乐年御史。包尊的八世孙包太祥为庠生,未仕。(以上见包氏宗谱)

(资料来源:红安县档案馆    编辑整理:包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