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源流与迁徙
共姓源出上古神農氏炎帝(西元前3217年)。
炎帝生臨魁,臨魁生承,承生明、明生宜,宜生來,來生裏,皆為帝。
裏生節莖,不居帝位。其仲子戲生器,器生祝融,為黃帝司徒。祝融生術囂,術囂生勾龍,為顓頊臣,能平九州,辨土地之宜以教兆民,後世祀之以配社。
勾龍生垂,為堯共工之官,因命氏列於諸侯而國於共。
春秋時晉有共華,共賜,魯大夫有共劉,秦、漢之際有共敖。
西周共姓封地 (二)山西省洪洞縣
共姓為洪姓及龔姓先祖。
西周時共姓兩個封地(即共伯的共國和揚侯的洪洞國)分在今河南輝縣和山西洪洞。
歷史人物:春秋時晉有共華,共賜,魯大夫有共劉,秦、漢之際有共敖。
洪姓源流與遷徒
洪姓主要源自共姓及弘姓:
【共洪】
共姓係出炎帝,共氏易姓洪始祖為共普:
東漢共勳 (燉煌人),因平黃巾寇功封武陽侯,子共普(生於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142年) ,東漢靈帝時為長樂從官史,食邑三百戶。時宦官曹節矯詔誅陳蕃、竇武,共普怕受牽連,禍及生命,因此棄官從父偕隱,徙居青州 (今山東省青州市),因感於水德,添水於左,易“共”為“洪”。
共洪以洪普世居地燉煌為郡望。
宗祥公裔孫徙居盱眙-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普公4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偉公子孫衍居盱貽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並跨安徽省)。
普公四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三人子孫分別衍居盱貽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並跨安徽省),下邳 (今邳州市,位徐州市附近),歙縣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55世(明)洪權遷壽州保義集
洪權為洪适孫洪侃(曾任承務郞,新監建康府戶部大酒軍庫門)傳裔,明初洪武年(1368-1398)由皖徽州遷壽州保義集(今壽縣保義鎮附近)。
清康熙中,其十世諸孫有名旭昇者,攜家移居城內洪家拐。
壽縣洪氏昭穆:
安徽六安市壽縣保義,輩序是:“克紹祖德,世尚友和”
安徽壽縣,輩序中“登”字輩與“克”字輩是平輩,下面是“紹”字輩,祖字辈和文字輩是平輩;
安徽省壽縣洪家圍子,輩序是“家紹祖德、世尚友和”。
安徽壽縣雙橋洪家大郢子輩序是:“克紹祖訓(德),世(士)尚(上)友和"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昱,兄弟並師陸參,貞元18年陸參為歙州刺史,兄昺從之遊因家於歙之黃荊墩,弟昱遷光州固始。
21世(唐)洪瑀遷福建莆田
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年),21代孫洪瑀遷福建莆田涵江(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
洪瑀,唐中宗(683~684)年間曾貶為潮州刺史。
其5世孫洪圭 (洪大丁) 唐貞元七年 (791) 貶潮州刺史,自此遷居潮州,為潮汕洪氏始祖。
31世(唐)洪蔚徙居樂平岩前-岩前派始祖
洪古雅公子玉公 (洪普30世孫) 為江西樂平世系第一世,因三世皆官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
玉公子三人,長子華公徒居樂平塘西洪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
44世(南宋)洪庸(洪邁4世孫)遷餘杭上壽莊
清嘉慶《餘杭縣志·古迹》記載:洪氏承承堂在餘杭縣西南昭德鄉上壽荘,宋忠宣公後,世居上壽,有上洪、中洪、下洪三村,承承堂其故宅也。
據譜系記載,上壽莊洪氏之先,是洪邁的四世孫洪庸,字時中,行百五,生於南宋嘉定九年丙子 (1216)。“時中博覽古今,譽滿士林,以明經爲烏程 (今浙江湖州)教谕。嘗承父、祖之命,修明譜牒,草創未成而卒,囑子洪勤曰“汝宜續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應爲癸酉公元1273) 卒于官署。生一子,名洪勤。”
“洪勤,字原益,别號仁里主人,行千五。因父殁於官。時元興,盜兵四起,不得歸葬,勤載父之樞,自烏程溯苕溪至餘杭上壽莊,遂覓吉地,蔔葬于大滌山,買宅居焉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昱,兄弟並師陸參,貞元18年陸參為歙州刺史,兄昺從之遊因家於歙之黃荊墩,弟昱遷光州固始。
29世(唐)洪古雅遷饒州樂平風化橋-江西省樂平市洪源
洪普28世孫漢宗公生三子古愚、古雅、古淡,因避黃巢亂,遷離婺源衍生三支重要支派:古愚公,後裔居歙縣;古雅公遷江西樂平;古淡公奮跡河南光州固始,助威武將軍節度使王審知攻克福州,後三遷而肇居晉江英林。
古雅公 (生於唐武宗會昌二年,西元842年) 官至大司農,於唐僖宗時因避黃巢亂,遷居饒州府樂平風化橋 (今江西樂平洪源)。死後歸葬婺西四十三都金竹圍小塘口。
子玉公 (洪普30世孫) 為江西樂平世系第一世,因三世皆官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
玉公子三人:長子華公徒居樂平塘西洪村,為樂平湖圍派始祖;次子蔚公居樂平岩前(今洪岩村),為岩前派祖始;三子茂公居洪源,為樂平洪源派始祖。
29世(唐)洪古愚後裔衍居歙縣-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洪普28世孫漢宗公生三子古愚、古雅、古淡,因避黃巢亂,遷離婺源衍生三支重要支派:古愚公,後裔居歙縣;古雅公遷江西樂平;古淡公奮跡河南光州固始,助威武將軍節度使王審知攻克福州,後三遷而肇居晉江英林。
古愚後過嗣給漢宗公堂兄漢超公(居黃石),其後裔居歙縣。
31世(唐)洪蔚徙居樂平岩前-岩前派始祖
洪古雅公子玉公 (洪普30世孫) 為江西樂平世系第一世,因三世皆官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
玉公子三人,長子華公徒居樂平塘西洪村,為樂平湖圍派始祖;次子蔚公居樂平岩前(今洪岩村),為岩前派祖始;三子茂公居洪源,為樂平洪源派始祖。
蔚公後世士良公,因經商由樂平岩前遷鄱陽滃港村(今鄱陽三廟前鄉陽灣村北),為南宋洪皓之曾祖父。
25世(唐)洪圭(大丁)遷潮洲-潮汕洪氏
上次更新:8 月 12;更新者:世家
潮汕洪氏來自福建,係福建洪禹(瑀)之裔孫。洪禹居於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洪禹之孫洪普生子適,適生子圭,字大丁,生於唐天寶五年 (746),卒於唐寶歷二年 (826),唐廣德元年 (763),擢進士,任工部尚書,賜朝請大夫。唐貞元七年 (791) 貶任潮州刺史,見潮邑山水之勝,創寨潮陽龜山,後遷嘉定歧北 (今銅盂鎮歧北村) 而居,成為洪氏入潮之始祖。
唐德宗貞元七年 (公元791年),峨嵋高僧大顛和尚雲遊潮陽歧北,在洪大丁 (為國師不空三藏弟子) 護持下,在歧北龍山坡下建成佛寺,取名靈山寺。唐貞元12年 (公元796年) 農曆二月十八日,廣東潮陽靈山寺開光。
洪大丁慷慨施田的事,歷代相傳,而其後裔更是秉承先祖遺志,以他為典範,誠心禮佛,樂善好施。洪奮虯是洪大丁之孫,考中進士後,曾任韶州通判。他頗具洪圭風度,不但獻與靈山寺千餘畝田地,還先後築建了麒麟、瀟湘、湄泥、洪使諸橋,以方便鄉民;每逢飢荒之年,他還竭力救濟災民。他的玄孫洪宗啟、號月山,後唐進士,任河縣令,又舍田於靈山寺至2600百多畝,人咸頌之。洪大丁及其後代在鄉里前後修築道路逾50華里,方便了當地農民的交通。
此外,洪大丁之子洪璋任藤州知州,孫洪攀龍任封州推官,洪附鳳任宣化縣令,世孫洪立官司翰林院待講轉御史,洪遇春鄉試第一(解元),也皆是洪氏後裔中佼佼之輩。
洪大丁的後代經過千餘年的繁衍播遷,潮汕(含海陸豐)洪氏分佈12個縣市,170多個鄉村,總人口20多萬人。子孫遍及香港、東南亞、歐美各地。
潮汕洪氏昭穆:
樹人如木,欣榮春陽。明同觀火,彝藻兼彰。
敦仁安土,厚德綿長。作勵若金,職貢荊揚。
民監取水,澄澈池塘。梗楠楨贛,松柏棟粱。
炎熹炳耀,枳烈輝煌。增基培圮,坤域野疆。
繆鐵銀數,鎬鑠鏜煌。江河潤澤,瀛海汪洋。
41世(南宋)洪道(洪皎子)遷同安大嶝鎮小嶝村
上次更新:昨天;更新者:世家
洪皓弟洪皎次子洪道,於紹興(1131-1162)年間遷同安大嶝鎮小嶝村。
洪道公隱居小嶝後,子孫昌熾,瓜瓞連綿,由於小嶝島小,土地有限,為求生存圖發展從第五世起開始向大陸同安、南安和對岸金門島等地播遷。
史料記載,道公的次玄孫後代開始分衍馬巷內安村、南安岑兜和金門等地;其三玄孫洪袞,字義興,曾任長樂承信郎,于元朝初年(約在十三世紀八十年代)入贅同安馬巷窗東村林昌福家,林其時任潮陽縣尹。後來林氏外遷長泰,洪袞頂承外祖業,生四子,分春夏秋冬四房,為窗東村洪氏的開基祖。有祖祠楹聯為證:“道祖遵父命蕩舟嶝嶼首創百業,袞公秉祖意巧贅窗東始傳四房。”袞公裔孫分衍金門烈嶼、臺灣等地。
嶝山十二都袞公派系昭穆:
純陽仙章,行爾憲世,榮宜子必,元培以學,宗堯紹舜,欽時炳若,禹父繼承,大其邦國,一友維孚,全家式則,于斯從之,君正可格
42世(南宋)洪楷(洪适子)遷烈嶼
洪适次子洪楷 (十七郎),字宣曦、號仕同,生於宋高宗紹興已末年 (1139),登宋高宗紹興三十年 (1160),末期庚辰科進士,在朝為官,諫諍朝綱不振,杆罪權臣,於紹興辛已三十一年 (1161),貶謫福建泉州同安縣令,忠於任事,三年政績頗有卓者,由於金兵大舉南侵,戰事蔓延不息,公衙停辦,豫贛相繼陷金,歸計难酬,於宋孝宗隆興甲申二年 (1164),攜眷萍泊托跡於烈嶼西方,不久又徙居東林,又覺東林地居四賽,山巒多耕地少,非蕃衍族盛之所宜,經四處堪輿龍脈吉地,鑒於青岐有飛鳳展翼之勝,靈氣之所鐘,於是再遷青岐開族蕃衍。
洪楷有開闢之子、輔佐之孫、墾荒拓土、啟擇山林,遂成一片平原沃地,以農漁為業,奠定萬年不朽之宏基,譽延千秋,垂裕後昆。
二世府法公傳二男,長子五九公分支大廳衍慶,是為青岐長房始祖,至十八世先宮柱於清嘉慶年間遷羅厝傳派。
次子裕庵分衍二房傳三子,長教諭、次維達、三維節徙居東山八尺門,次子維達遠遷漳甫二十三都岐塢保深塢庄 (今龍海市港尾鎮深塢村洪厝),次孫坤載遊學金門,定居水頭傳承箕裘。九世興嗣公識地輿知易數,觀后豐之秀,於明初攜子侄入后豐,蕃衍族盛。十三世君重入澎湖湖西鄉,君直、君恩入澎湖西嶼鄉,今台灣澎湖各地簪纓蟬聯有數十房派。
青岐洪氏昭穆(13 代起):
鐘潤楷耀培,錫汝植輝塘。釗清梓熠埭,鑑澤桂□坊。
金門后豐昭穆:
十七郎、府、裕、維、贊、坤、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鍾。淳世肇懋,丕承克紹。篤慶隆基,垂裕永昌。保全邦國,燕翼詒謀。乃耀家風,金玉滿堂。
澎湖派系昭穆:(7代起)
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鐘淳桓,繼世丕承,瑞肇良會,大啓文明,允昭吉慶,保邦恆寧
42世(南宋)洪楷(洪适子)遷烈嶼
洪适次子洪楷 (十七郎),字宣曦、號仕同,生於宋高宗紹興已末年 (1139),登宋高宗紹興三十年 (1160),末期庚辰科進士,在朝為官,諫諍朝綱不振,杆罪權臣,於紹興辛已三十一年 (1161),貶謫福建泉州同安縣令,忠於任事,三年政績頗有卓者,由於金兵大舉南侵,戰事蔓延不息,公衙停辦,豫贛相繼陷金,歸計难酬,於宋孝宗隆興甲申二年 (1164),攜眷萍泊托跡於烈嶼西方,不久又徙居東林,又覺東林地居四賽,山巒多耕地少,非蕃衍族盛之所宜,經四處堪輿龍脈吉地,鑒於青岐有飛鳳展翼之勝,靈氣之所鐘,於是再遷青岐開族蕃衍。
47世(明)洪坤載遷金門水頭,50世洪興嗣遷后豐港
洪楷6世孫洪坤載於明初遊學金門,入贅烈嶼鎮水頭社,9世孫洪興嗣再分居后豐港,11世孫洪元填、元懷、元恆衍台灣澎湖紅羅,又續衍台灣各地。
青岐洪氏昭穆(13代起):
鐘潤楷耀培,錫汝植輝塘。釗清梓熠埭,鑑澤桂□坊。
金門后豐昭穆:
十七郎、府、裕、維、贊、坤、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鍾。淳世肇懋,丕承克紹。篤慶隆基,垂裕永昌。保全邦國,燕翼詒謀。乃耀家風,金玉滿堂。
澎湖派系昭穆:(7代起)
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鐘淳桓,繼世丕承,瑞肇良會,大啓文明,允昭吉慶,保邦恆寧
48世(明)洪陽佑遷烈嶼后井
烈嶼鎮后井嶝山派宗支:洪皎次子洪道於紹興間遷同安大嶝鎮小嶝村,其6代孫洪袞:子四,長純仁子五。純仁五子陽佑於明時遷烈嶼鎮上井村后井社,傳今20 代,以鹽為業。
后井昭穆:
照茲來喜,光復世德。永鎮嘉允,純其祖武。
58世(清)洪公明遷台灣板橋江子翠
清乾隆年間,柏埔西房第17世孫洪公明遷台灣台北縣板橋江子翠(今板橋市雙十路三段),為江子翠世系一世祖,生三子:君純、君五(後遷返安南姜平)、君八,至今約傳至9世孫。
45世(南宋)洪清溪遷同安-金山洪氏
洪權生四子:元、亨、利、貞,大部分後裔分衍南安豐州杏埔、蓬華鄉華美村,英都鄉和晉江崙上等地。
四子洪貞遷回江西樂平金山鄉(今樂平市洪岩鄉岩前村),其子洪僖於嘉定間任同安知縣,洪僖之子洪清溪於南宋末景炎二年 (1277年) 由江西隨宋帝昺來同安,隱居大同溪邊石頭盤宅,後又遷徙民安里十一都市頭村(馬巷鎮),分衍“頂三洪”,(市頭、西亭、下坂) 創分堂號金山。
金山支派的分佈情況:洪清溪次子洪景洵分居市頭村孫厝;市頭十七世洪美籃、洪美寬分居朱坑村根嶺;十九世洪鑑分居西柯鎮丙洲大埔,五世洪乾倫分居灌口鎮小嶺,其孫洪潮相遷泉州。
金山洪氏昭穆:
清景元空乾,世魁子文周廷(市頭),玉大性明珠肇(下坂),煥培錦潮彬,美堂鑾永集,炳坦銘江楷,炎在鑾泉榮。
29世(唐)洪古淡(十四朝奉)遷晉江英林
洪普28世孫漢宗公生三子古愚、古雅、古淡,因避黃巢亂,遷離婺源衍生三支重要支派:古愚公,後裔居歙縣;古雅公遷江西樂平;古淡公奮跡河南光州固始,助威武將軍節度使王審知攻克福州,後三遷而肇居晉江英林。
古淡,生於唐會昌乙丑(845年),號十四郎,生四子。咸通甲午(874年)奮跡光州固始,僖宗廣明庚子(880年)授朝奉大夫,中和壬寅(882年)為使軍王緒參議,乙巳歲( 885年)偕二子洪宣義、洪評事隨部南下。光啟丙午年(886年)從觀察使王潮駐武榮泉山(今泉州鯉城區),昭宗景福癸丑(893年)助威武將軍節度使王審知克閩州(今福州),經三遷而肇居晉江英林。
晉江英林洪氏昭穆:
亶茲孫子,爾玉汝球,溯源我祖,肇於光州,瞻斯英里,乃奠厥攸,詩書禮樂,燕翼貽謀,分支析派,近遠一儔,掇科取第,文采風流,忠孝廉節,令聞長悠,謨烈昭垂,億萬春秋,後昆踵武,儀式作逑,曰昌載熾,克紹箕裘,敬勖來許,交勉家修,名題麟閣,身登瀛洲,為國禎幹,德業炳彪,永似以續,弗愧前猷。
洪皓使金15年流放冷山(一)-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北面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洪皓出使金國至太原,滯留近一年,十二月被遷往雲中(今山西大同)。紹興元年(1131年)流放到冷山。天眷二年(1139年),被陳王完顏希尹帶到燕京(今北京)。金國數次脅迫洪皓出任官職,但洪皓不答應。
紹興十三年(1143年)紹興和議成,和張邵、朱弁回歸南宋。前後一共在金國渡過了十五年,雖然備嘗艱苦,但被扣15年仍不屈服,被比作蘇武。
冷山地點有二說:
1.在今吉林省農安北面
2.在今黑龍江省五常縣一帶(大青頂子山附近)
洪皓後世《杭州錢塘洪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洪家埭
洪皓在杭州始傳的家族 (洪遵三子洪槹傳裔),於宋、明、清三代出過許多著名人物,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
洪家埭舊有洪氏宗祠,內有一楹聯,其云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現“五常”地名就是由洪氏明代“五尚書”通假轉化而來。
44世(南宋)洪庸(洪邁4世孫)遷餘杭上壽莊
清嘉慶《餘杭縣志·古迹》記載:洪氏承承堂在餘杭縣西南昭德鄉上壽荘,宋忠宣公後,世居上壽,有上洪、中洪、下洪三村,承承堂其故宅也。
據譜系記載,上壽莊洪氏之先,是洪邁的四世孫洪庸,字時中,行百五,生於南宋嘉定九年丙子 (1216)。“時中博覽古今,譽滿士林,以明經爲烏程 (今浙江湖州)教谕。嘗承父、祖之命,修明譜牒,草創未成而卒,囑子洪勤曰“汝宜續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應爲癸酉公元1273) 卒于官署。生一子,名洪勤。”
“洪勤,字原益,别號仁里主人,行千五。因父殁於官。時元興,盜兵四起,不得歸葬,勤載父之樞,自烏程溯苕溪至餘杭上壽莊,遂覓吉地,蔔葬于大滌山,買宅居焉。時避亂者鄰族百家從之,故名上壽為百家村。又嘗修輯家乘,上彰祖德,下貽孫謀,族譜之傳賴焉。”
洪勤生於南宋淳祐元年辛丑(1241) 卒于元大德十一年辛未(1307)享壽六十七歲,配張氏,合葬大滌山,土名菴山,生一子登;一女適方氏。
考之宗譜,洪勤自烏程遷居上壽莊在咸淳十年 (1273) 一年以後南宋滅亡,進入元朝。其遷餘杭的時間,卻好與洪遵的四世孫洪捷中遷居浙江上虞時間吻合;捷中在元初遷上虞後山,其四世孫有恒又從上虞複遷浙江錢塘西溪 (今餘杭區五常鄉),上壽洪氏比五常洪氏早了整整一個元朝 (約九十年時間),他們自是二個支系,在譜系中也互不涉及。
宗祥公裔孫徙居歙縣-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普公4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伸公子孫衍居歙縣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宗譜載三國名人洪明、洪進係歙縣人,疑出其後。
註:洪普28世孫漢宗公生三子古愚、古雅、古淡,因避黃巢亂,遷離婺源衍生三支重要支派:古愚公,後裔居歙縣;古雅公 (生於842年)遷江西樂平;古淡公 (生於845年) 奮跡河南光州固始,光啟二年 (886年) 從王潮駐武榮泉山,景福二年 (893年) 助威武將軍節度使王審知攻克福州,後三遷而肇居晉江英林,為晉江英林洪氏始祖,為閩南最大洪氏家族之一。
洪道(南宋)遷瓊州(海南島),為洪姓遷瓊始祖
洪道,字德一,號隆慶,南宋高宗進士,任江西提督,由於異族入侵,帶子仁享遷瓊,落籍瓊州(今海南島海口市),居於南埠,為洪氏入瓊一世祖。
(待確認:提督官名起於明朝,宋無提督官銜)
64世(清)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名火秀字仁坤,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運動領袖。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率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稱天王。兩年後定都南京,改稱天京。楊韋內訌、石達開出走,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後在中外勢力鎮壓下失敗,1864年6月病死於孤城天京。
洪皓長子洪适公之孫洪璞公,舉進士授泉州晉江尉遂舉家徙居晉江,後裔洪貴生(其間約五世失考)再徙潮州湯田布心,為潮州一世祖,裔孫再徙居嘉應州石坑保,約清康熙年間11世孫再轉移花縣 (今廣州市花都區) 官祿(土布)村,洪秀全為貴生公之16世孫,故洪秀全推算為洪皓之25世孫,普公64世孫。
23世(唐)洪孝昌公世居舒州-安徽省舒城縣
洪孝昌,唐開元己未7年(西元719年)進士,開元19年入集賢院 (唐代最大的圖書典藏機構,兼有修撰、侍讀之功能),官集賢學士,共撰貞觀永徽開元禮百五十卷。
《大唐開元禮》為中國唐代禮節制度的著作,源自開元14年(726),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改編之。時皇帝玄宗詔集賢院學士等詳議此事,同院代表右丞相張說奏論:《禮記》是漢朝所編,遂為歷代不刊之典,今去聖人時代久遠,很難加以改編。然而,今之五禮儀注是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後頗有異同,其中或未調整,望與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玄宗從其意,初令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等調查編撰,歷年不就。張說死(開元18年12月),蕭嵩代集賢院主持(開元19年2月),令起居舍人王仲邱擔此事,見成。傳載參加《開元禮》編撰者還有賈登、張烜、陸善經、洪孝昌之名。開元二十年(732),撰成一百五十卷奏上,名《大唐開元禮》。同年九月五日頒所司行用。
孝昌公為洪皓之先祖。其子洪源為代宗廣德元年進士,為吏部侍郎;次子洪淵,曾任宣教郎,清河尹。
25世(唐)昺公遷婺源黃荊墩-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鄣山鄉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昱,兄弟並師陸參,貞元18年陸參為歙州刺史,兄昺從之遊因家於歙之黃荊墩(後為浙源鄉輪溪村,今之鄣山鄉車田村),弟昱遷光州固始。
此為洪皓子洪适於『滃潭隧記』記載:「洪氏世居徽州婺源黃荊墩,唐末避亂,徙居饒州樂平之東七十里曰巖前,曰洪源,凡百餘家...」之起源。
38世(北宋)洪仁燧遷閩南長泰鄉,為洪氏開漳始祖
37世孫洪士會 (為岩前蔚公傳派,與洪士良同輩)遷江蘇吳縣閭門,其子洪仁燧,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進士,大理寺評事,乾興元年(1022年)知福建長泰縣,遂攜眷定居於此(長泰縣武安鎮積山村史山社),為洪氏開漳始祖。有一子名洪文憲,遷龍溪珠浦,11世孫洪尾發遷漳浦東下營,12世孫洪蒼純遷海澄河福。
洪仁璲一支洪氏的苗裔分播於漳州、龍海、漳浦、東山和廣東、台灣以及海外各地。
41世(南宋)洪适《宋史。列傳》一三二
洪适 (1117-1184年),洪皓長子,字景伯,號盤洲,生於北宋政和七年 (1117年),江西樂平洪岩鎮岩前村人。南宋紹興十二年 (1142年) 中博學宏詞科入仕。先後任台州 (今浙江台州地區) 通判、荊門軍 (今湖北當陽、荊門等縣) 知軍、徽州知州、江東路提舉常平茶鹽公事、中書舍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後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宰相),逝世後朝廷賜諡號“文惠公”。
洪适13歲時,其父出使金國,家中祖母年邁,母親多病,弟妹年幼,一切家政皆由他一人主持。金兵南犯吳地 (今蘇南和浙北),洪造曾率領全家老幼,遠涉千里還鄉避亂。這充分顯示了青年洪適獨當門戶的才能。
洪适為官清廉愛民,敢於革除弊政,力主為民造福。任地方官時曾多次為民平冤;出任京官後,力主整治軍政、勵精國治、上下齊心收復中原。任宰相後,著力修復農政,增強國和,加強國防,謀求早日戰敗金國,收復中原。但因南宋君主軟弱,官場腐敗,政令難行,積重難返,洪適深感無力回天,48歲憤然辭官歸隱。
洪适辭官後,專事金石研究和著述。主要傳世著作有:《隸釋》、《隸續》、《隸韻》、《硯說》、《壺郵》、《盤州集》等。其中《隸釋》、《隸韻》、《硯說》、《壺郵》等是研究金石和訓詁的作品,對後世金石研究影響很大。
洪适歸葬於四十里街徐村。
41世(南宋)洪遵《宋史。列傳》一三二
洪遵 (1120-1174年),洪皓次子,字景嚴,生於北宋宣和二年 (1120年),江西樂平洪岩鎮岩前村人。紹興十二年 (1142年) 中博學宏詞科榜首,一時文重重天下,被破格任命為秘書省正字。後歷任州通判、知府、知州、起居舍人、吏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樞密院都承旨、資政殿學士等官職,逝世後朝廷賜諡號“文安公”。
洪遵任地方官時,注重興修水利,依法徵集田糧賦稅,忠於職守,勤政愛民,嚴禁屬僚乘機勒索,關心百姓疾苦,尤其註重賑濟災民,深得百姓敬重;任朝廷京官時,敢於向皇帝進言,對下屬官吏嚴格執行“考績升遷”法度。洪遵數十年為官生涯,處處體現了他忠君愛國的思想,廉潔奉公的作風。
洪遵自入仕後,在繁忙的政務之餘,始終堅持著書立說做學問。主要著作有:《翰苑群書》、《邇英記註》、《訂正真本史記凡例》、《小隱集》、《東陽志》、《泉志》。其中《泉志》是全面系統研究我國古代金融史的重要文獻。該志共收錄五代以前歷代錢幣三百餘種,每種都有記述和評論。他的評論闡明了錢幣發行量的大小與社會經濟興衰的密切聯繫,指明濫發錢幣必然破壞或遏制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他的見解是很有價值的,對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參考作用。
洪遵葬於鄱陽芝山白泥井。
41世(南宋)洪邁《宋史。列傳》一三二
洪邁 (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盧,別號野處,江西樂平洪岩鎮岩前村人。紹興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著有《容齋隨筆》(五卷)、《夷堅志》等。
洪邁幼時讀書每日數千言,過目不忘,除精讀四書五經外,還廣泛獵稗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知識非常淵博。他讀書也抄書,他研究司馬光《資治通鑑》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他勤奮好學的毅力由此可見一斑。
紹興十五年 (1145年) 中博學宏詞科,授西浙轉運司幹辦公事。不久,調京任敕令所刪定宮,改任左司員外郎。紹興三十二年 (1162年) 春,出使金國,持書用金國禮。金人令其改稱“陪臣”。邁堅持不從,因此被拘於使館,後終被放還。回朝後,歷知泉、吉二州,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乾道六年 (1170年) 知贛州。因治績卓著,遷敷文閣侍制。次年提舉佑神觀兼侍讀,同修國史,預修四朝帝紀。淳熙二年 (1175年) 知婺州 (今浙江金華地區),後升敷文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紹熙元年 (1190年) 升煥章閣學士,兼知紹興府。二年進龍圖閣學士。不久,以端明殿學士退仕。於嘉泰二年 (1202年) 逝世,宋寧宗賜諡號“文敏”。
洪邁在宦海浮沉幾十年,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學士。在任地方官時,下查民情,整治農政,興建學宮、書院,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紹興府尹任上,通過察訪民情發現浙東地方官利用朝廷頒發的“和買” (官府以低價定額徵購絲綢) 政策進行暗中加額,敲詐勒索百姓,他排除多方阻撓,進行全面核查,核減了全部加徵數額,根除了此項官場積弊,減輕了百姓負擔。
洪邁不僅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更是一位文學家。他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俱有資政、資治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容齋隨筆》受到毛澤東的終生珍愛,毛澤東對此書真可謂愛不釋手,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案頭。
洪邁葬於雙港鄉龍吼山。
44世(南宋)洪天錫《宋史。列傳》一八三
洪天錫,字君疇,號陽岩,為洪權之孫。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初授廣州司理,以廉平正直著稱。累擢為監察御史,上疏彈劾宋理宗寵信的“三姦”董宋臣、謝堂、厲文翁,直聲遍天下。成淳年間,朝政昏亂。洪天錫多次上疏“規說君相,以天下為重”。咸淳王年(1267年),洪天錫去世,宋度宗特贈其正議大夫(正二品),諡文毅。《宋史》為之立傳,時人讚許:“近世敢言之士,始終一節,明目張膽,言人所難,惟溫陵(泉州)洪公(天錫)一人。”至今,後廳洪氏宗祠尚懸掛褒獎洪天錫的“進士”匾、“廷尉榮封”匾和“理學忠諫”匾。
44世(南宋)洪天鳯遷南安華美(福建泉州)
洪适公長子洪權 (十六郎) 徙居武榮石竹 (南安豐州) 。洪權生四子:元、亨、利、貞,大部分後裔分衍南安豐州杏埔、蓬華鄉華美村,英都鄉和晉江崙上等地。
洪權孫洪天錫南宋咸淳初任察御史,後避禍,洪天錫子洪俊卿與咸淳3年避南安英山(英都),洪天錫堂弟洪天鳯咸淳四年避南安蓬島(華美)。
華美洪氏始祖天鳳公約於宋末咸淳四年(1268年)即來此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有700多年,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
華美又是一個著名僑區,僑屬佔總戶數的80%以上,港澳臺同胞、旅居海外僑胞近2萬人,是目前本村人口5800多人的3倍多。
南安華美洪氏昭穆:
長宏君廷,卿公侯王,燕翼子式,谷慶萬年,詩書繼志,孝友為先,乃祖垂訓,雲礽慎旃,德修日懋,如珠藏淵,學成則仕,所寶惟賢,立名敦品,裕後光前,守慈家法,福祿綿延。
45世(南宋)洪清溪遷同安-金山洪氏
洪權生四子:元、亨、利、貞,大部分後裔分衍南安豐州杏埔、蓬華鄉華美村,英都鄉和晉江崙上等地。
四子洪貞遷回江西樂平金山鄉(今樂平市洪岩鄉岩前村),其子洪僖於嘉定間任同安知縣,洪僖之子洪清溪於南宋末景炎二年 (1277年) 由江西隨宋帝昺來同安,隱居大同溪邊石頭盤宅,後又遷徙民安里十一都市頭村(馬巷鎮),分衍“頂三洪”,(市頭、西亭、下坂) 創分堂號金山。
金山支派的分佈情況:洪清溪次子洪景洵分居市頭村孫厝;市頭十七世洪美籃、洪美寬分居朱坑村根嶺;十九世洪鑑分居西柯鎮丙洲大埔,五世洪乾倫分居灌口鎮小嶺,其孫洪潮相遷泉州。
金山洪氏昭穆:
清景元空乾,世魁子文周廷(市頭),玉大性明珠肇(下坂),煥培錦潮彬,美堂鑾永集,炳坦銘江楷,炎在鑾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