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先生(1130-1200)说:三代不修谱就是不孝。司马迁也说:历史之所以延绵不断,能够如实记载,编写成书,很多资料都是来源于宗谱。一个宗族如果不修谱,就会使宗法制度混乱,先后长幼次序颠倒紊乱,世系不清楚。由此可知修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还应当详细考察宗族的源流。
孙中山(1905年在同盟会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孙中山(录自《三民主义》民族部分)《族谱》记述中华民族内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毛泽东(摘自《一九五七年成都会议讲话》档案)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三日于上海)发行专代通谱,是深化本姓历史传统,加认血肉之情,巩固团结友爱精神,也便于抓好文道品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185位。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福建等省及港台地区,尤以江苏、浙江为多,二省包姓人口占全国包姓人口总数之13%。1996年中科院研究公布,在全国各姓氏中列第184位。
1、系出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的后裔所出。太昊又称伏羲,传说在伏羲时代,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很蒙昧,伏羲制八卦测天时地变,并教民捕鱼畜牧,又利用火具将这些动物进行加工然后进食充饥。那时人们把善制作吃食的人称庖厨。因此称伏羲为庖羲或庖牺。据《路史》载:“庖羲氏后有包氏”。就是说庖羲的后代有人以包为姓。
2、出自姜姓,以祖上的字为氏。相传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是楚国君王玢冒的后裔,历史上又称他为王孙包胥。据《庐丰谱·序》载:“炎帝之后,本姜姓也。黄帝封姜裔为申国侯,遂以国为姓。”申包胥原本为姜裔后代,得申国侯爵和邑地后,便以申为姓。申包胥所处的楚国当年与吴国发生激烈战争,申包胥这时为楚平王的大夫,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攻楚都郢,楚王命申包胥前往秦国请救兵。秦兵到后与楚兵联合一举打败吴国,申包胥有存国之功,后裔以祖为荣,不以国“申”为氏,而以祖字“包”字为氏,是为包姓。又见包拯家族的《包氏合肥世系引》中载:“包氏之先姜姓,火德王炎帝神农氏之后……封于申,历夏、商,为周室世臣……申包胥仕楚为大夫。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姓,属羽音,居上党。”闽杭包氏属其中的一支。
3、出自鲍氏改包而来。据《后汉书》载,西汉末年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一支。
4、出自少数民族或他族改姓而来。如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博济吉特氏改为包氏;宋代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名俞龙琦率部降宋,自称景仰忠臣包拯的为人,请求朝廷为他赐姓包,宋朝皇帝念及有意投诚,遂赐包姓;满族中有乌雅姓改包姓。还有女真、回、瑶、彝、土家、东乡,仫佬等民族里均有包姓。
唐·林宝《元和姓纂·五肴》:“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因氏。(《秘笈新书》)”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五肴》:“上党包氏,出自楚大夫包胥,食采於申(申邑,今河南南阳)谓之申包胥,子孙徙居上党。”
宋·郑樵《通志·二七·以字为氏》:“包氏,出自芈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
明·陈士元《姓觿》:“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后裔)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子孙徙居上党。”
包氏源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古老姓之一的芈姓,而芈姓本身为春秋时楚国的祖姓。关于芈姓的得姓缘由,帝颛顼有个叫吴回的孙子,这个吴回在帝喾(喾是传说中上古的部落首领,号高辛氏)时为火正祝融,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上六子,长子樊,封于昆吾国,赐已姓;次子惠连,封于参胡国,赐斟姓;三子篯,字铿,封于大彭,赐彭姓;四子求言,封于郐国,赐妘姓;五子安,封于曹国,赐曹姓;六子季连,赐芈姓。季连的后裔鬻熊特别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即位,继续推行分封制,在追封前代功臣的后裔时,鬻熊也在追封之列,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了荆山(今湖北西部),因而,熊绎在荆山一带建立荆国,并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熊绎的后人、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周庄王八年(前689)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关于姓氏起源的书都说包氏的祖先为楚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也就认为包氏是从芈姓中分出来的一支。
关于包姓的渊源大都采纳了这一说法,而其他关于姓氏的文献也延袭了这一说法。事实上不只是关于姓氏的书是如此说的,而且其他典籍中也有一些与此相关的史事叙述。据载,申包胥又称王孙包胥,是楚国国君蚡冒的后代,因他的封邑在申,所以就以申为氏,而包胥是他的名。当年,申包胥与楚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子胥为至交。为了朋友义气,没有泄露伍子胥的行踪,导致吴国采纳伍子胥的计谋攻破楚国,使楚国陷入灾难,濒临亡国,如今请来秦国的援军,迫使吴军撤退,重兴楚国。后来申包胥的子孙便以申包胥的名字为氏,称为包氏,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包姓。
得姓始祖:申包胥。包氏望族源自春秋时楚国贵族包胥,为楚国玢冒王的后代,因为封地在申,所以名申包胥。据《左传》载,春秋时,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谋略,于楚昭王十年(前506年)攻入郢都,危急中,楚昭王遣大夫申包胥乞师于秦。秦国不愿出兵救楚,申包胥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化,遂发兵相助。后来楚昭王论功行赏,封包胥于申地(今上海市一带),他的后人有以申姓,也有以其名字“包”为姓,称包姓,申包胥被尊为包姓始祖。
包姓郡望:丹阳郡(安徽宣城)。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郡(山西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姓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
此外,包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万卷堂” 、“攸远堂” 、“秀干堂”等。
包姓历史名人略录:汉朝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宋代名臣包拯,明代吏部侍郎包见捷,清书法家包世臣等。
包姓始自春秋战国,申包胥他因忠心保国的美德封于申,子孙们就以包为姓,所以包胥是我们包姓望族的开氏始祖。自此以后,世代相传,繁衍昌盛。
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因他和他的儿子包福都做过皇太子的老师,名声非常显赫。申包胥有后裔包安,始居上党(今山西上党),后移居湖水县万安乡十二坊五阁村。公元588年秋,为隋文帝护驾南征有功,被赐为平南侯。后因与太子杨广颉颃不合,杨广登基称隋炀帝,更是昏庸残暴。忠心谏策者,每遭横恣。视此,包安激流勇退,携家眷及孥仆三十余人,置田数千亩,居在万顷洋的西侧,并建五阁以成村,表示不忘旧居之意。唐代的包融,是申包胥的三十一世孙,生有包何、包佶二子,时称“三包”,死后均葬于丹阳延陵,《唐才子传》分别为其列传。包佶生有四子,长子包庆、二子包庚、三子包庠、四子包序。次子包庚因战乱流寓庐州(今安徽合肥),并永世定居庐州(合肥)。包庚的后六世孙包愉,生二子,长子名包授,次子名包拯。可以说包拯的祖籍为丹阳,自申包胥后,包拯为三十九世孙。明永乐初年,包拯的第十五世孙名包子富,原来定居于姑苏崇明(明初崇明划归苏州府辖),因嗜好山水,遍游名胜,后携家小定居丹阳北乡包港(今安徽宣城九曲河入口处),包子富成为包港包姓始迁祖。清光绪版《包氏宗谱》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港包氏已历十三代。丹阳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贤包拯的谥号为名,称“孝肃堂”。至今丹阳包氏大多集居于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于包十郎,号纯白,又名包始仁,祖籍为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山西上党的包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先祖数次南迁,最后有一支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据《庐丰谱·序》载,包十郎字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可见福建的包氏在宋元年间由江西建昌府再迁而来,如今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属下都乡新寨村),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地。清代南方包姓有迁徙台湾。红安包姓始祖名包象山,于元末明初由江西建昌府包家坊迁麻城西部仙居乡定居,为江西填湖广的迁民行列。包象山妣妻杨氏生子名包俊秀,包俊秀妣蒋氏生子名包文司。包文司妣傅氏生子三,长子名包尊,二子名包敬,三子名包钦。此三兄弟后迁徙于黄安的太仙乡三角会的包家冲、麦芽冲、陡岸新屋李家一带定居。今为红安县杏花乡三角山的刘河村包家河一带。包尊字超风,号恩荣,于明朝永乐年间官御史,为红安包氏始迁祖。包尊生一子名包宣一。包尊的次弟名包敬,生子一名包宣二,后迁河南罗山定居。包尊的三弟名包钦,生一子名包宣三,后迁老山,为老山的一世祖。
红安包姓缙绅略录:包尊,为明永乐年御史。包尊的八世孙包太祥为庠生,未仕。(详见湖北红安包氏宗谱)
其唐代再传包融,他以诗赋闻名,受到世人赞颂景仰,成为延陵的名门望族(延陵遗址在今常州市南淹城,延陵郡包括江阴县、丹阳县、常州市和武进县一带),包融的后代有包何,包佶。
南宋时的包逊(字敏道),他是孝宗工部尚书包约的幼弟,度宗刑部尚书包恢的叔父。他“淳熙甲午举于乡,明年下第,遂不复仕进”,悉心治家。为了清本溯源,联络族属,包逊在家组织人力修谱。他修谱态度严谨,曾赴合肥取回“吾家老谱”,究明先世流派,“访郡邑以偏乡隅,凡书爵、书名、书葬、书娶,一字之中悉心校勘,遂使原原本本,脉络分明,序传碑铭罔弗毕具。”这部谱虽早已失传,但包逊写的序则流传了下来。他在序中把包氏祖先自东汉至隋唐的世次疏理了出来,按包逊《始修宗谱序》载:东汉包咸九世至包宗远,仕西晋;宗远八世至包恺,隋炀帝时为国子博士;恺之曾孙包融,唐开元中为集贤学士;融次子包佶,历事玄肃代德四朝;“佶之六世孙曰恒善,五代周为庐州合肥县尉,卒于官,三子留家合肥。伯树德,仲植德,季松德。树德三子,长播,次振,幼拯。圣宋祥符庚戌播来判建昌军事,乐南城山水之佳,遂家于七仙阁下,后徙修仁里之月湖包坊。自是建昌始有包氏。”月湖包坊,就是今天南城县包坊乡的包坊村。
建昌,即南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南唐置建武军,以南城县为军治,宋灭南唐,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将建武军改名建昌军,军治仍在南城县。所谓建昌包氏,即南城包氏。抚河的中上游名盱江,流贯南城,因而南城包氏又称盱江包氏。祥符庚戌,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包播来任建昌军通判,因而定居下来。序言中又说:“包氏自祥符迄今为年者凡二百,为世者十有一,为家者逾一百,为人者逾万”,发展成为南城县的一个望族。南宋后期的包恢,官至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度宗把他比为二程(程颢、程颐),谥文肃,是包氏子孙的佼佼者。到明代,包家的外甥罗汝芳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因而,包氏后人自诩说:“包氏之于建昌也,富贵功名居其半,道德文章冠其首。”
据现在所知,有关包氏祖先源流的记述,当以包逊的序言为最详细,时间也最早;丹阳包氏宗谱自咸公至今世系不乱;合肥《包氏宗谱》中只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旧序,宁波《镇海包氏宗谱》中也只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旧序,与南城的嘉泰四年旧序相比,相距500余年,在溯源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较为简略。在没有发现更早的包氏宗谱或谱序之前,包逊的嘉泰序实为正宗的包氏历史资料,而唐末五代以来的包氏长房子孙居住在南城.。包播(988—1060),是包树德的长子。包拯(999一1062年),是包树德的幼子。由于南城包氏的繁衍,也由于社会、仕途、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南城包氏先后有大批子孙迁居临海,宁波及其他地方。据史籍记载,首先在浙江产生成巨大影响的是包恢。《宋史·包恢传》载,他“通判临安府”、“知台州”期间,诛捕妖僧,为民除害的故事在浙东传为美谈。“恢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蛊狱,课盆盐,理银欠,政声赫然。”在包恢以后,南城包氏愈为郡邑望族。在家族析居、人口迁徒方面,元末明初有一次大变动。“有析居东坪窑前者,有居南丰者,有居台州、宁波、淮安、隆兴、进贤者,有居广昌、新城者。”也有迁徙福建和湖广者。这些迁徒情况,在道光九年《包氏宗谱》中的一些人名下分别作了记录。如: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任饶州同知的包若芳,有同辈兄弟若泰迁居台州临海,若有迁居福建,若善迁居铅山,若兴住淮安,若范住南丰,若正居新城……这些人的父辈、叔侄两代人中还有迁居江浙闽粤的,这里毋需一一列举。宋朝名臣就是我们包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其中一个,谥号“孝肃”(死后皇帝的封号叫做谥号),他为官清正廉洁被世人称赞。包拯是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早在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在惠安当县令四年,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此也传开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松阳包姓族群,主要是松阳始迁祖包仁的后裔,包仁、字茂德,宋绍熙癸丑(1193)进士,仕大理寺评事,晚年致仕,游玩胜景,至松之蟾湖,爱其山水清秀,乐处於斯。洎南宋理宗宝庆间(1225~1227)自婺州徙居松阳蟾湖。其后裔经历了各个时代的政权更迭和动荡变革,并也经过多代的开拓和创业,繁衍生息,先后析迁于松阳城乡各地,形成了松阳包氏 “垕洲支系”、“水竹支系”、“里庄支系”、“竹溪支系”、“蓉川支系”、“横樟支系”、“四都支系”、“桥头支系”、“平昌北隅支系”、“华溪支系”及“洋坞支派”,为松阳遂昌等地的大姓望族之一。其中还有些支系也析迁到丽水、龙泉、龙游、永嘉、乐清、瑞安及福建浦城等地卜居。截至2007年底松阳县共有包姓人口4100余人,在松阳县各姓氏中列第18位。
始迁江苏常州是包邦直(包拯的五世孙)。邦直,字司正,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生,卒于开禧三年(1207年),淳熙五年(1178年)为常州分府后,其二子包焕、三子包煜随同迁居常州,自此“常郡始有包氏焉”。如果说,始迁祖从包邦直算起的话,那么包圭和包天麟都只能算常州的第四代的移民了。包天麟父名包仲良,包仲良父名包焕;包圭父名包幼良,包幼良父名包煜。而包焕、包煜则是同父包邦直的同胞兄弟。也就是说,包天麟和包圭是包邦直的四世孙。而他俩的祖父包焕、包煜又同时从庐州(今名合肥)祖居地迁居毗陵。关于包圭抗元的事迹,《宋史》中也有记载,不赘。包圭次子包赤夫同时战死,后由长子包信夫将其父及其弟的尸体背运到横山桥山脚埋葬,且定居下来。由此横山包氏子孙得以繁衍生息。包信夫也就成了横山包氏的迁始祖。
四川邻水包氏始祖讳元恒公於明永乐十九年奉皇命由楚入蜀,至兴仁鹿洞塆兴家創業,距今五百余年历史,瓜迭绵延,嗣孙四万多众,分居二十多个县市,乃一方望族。
陕西安康包氏始祖包公讳必端,原籍湖广德安府孝感县人,于大明成化年讳,必端公,於明成化年(1465年)间,迁徙于陕西金州地方,自占江北龙王山开荒居住地名包家湾。
后又至明代的包世臣(1775—1855),乳名嘉禾,初字诚伯,后改字慎伯,号小倦游阁居士、倦翁、倦游阁外史、白门倦游阁外史、问字老人、江东布衣、江东老布衣等等。安徽泾县人。泾县汉时称为安吴,故人称“包安吴”。清乾隆四十年(1775),包世臣出生于安徽泾县震山乡十一都二图包村二甲的老宅中。包氏祖为汉代大鸿胪曲阿咸,与子福以《鲁诗》、《论语》为明、和二帝师,宗始有望。隋唐时迂润州,润州包融与任城包文赅以诗书著声开、宝间。宋代时以合肥包拯最为著名,泾县包氏即为合肥包拯之后。包世臣曾祖包焕章,字尧文,国子监生,乡饮介宾。祖父包辑五,字觐之,县学生,赠文林郎,侯官县知县。父郡学公,赠文林郎,以文雄郡邑,属不得于有司,益尚气,不就馆他氏。
又至现代的包玉刚,包姓其名人辈出。包姓其后裔有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等县者。几千年来延绵衍绎,星散各地,要想把族人世世代代都修成统一的宗谱,是有一定难度的,也不是不可能的。回顾先祖,考察上党、丹阳、合肥等地各系的族人历史,参阅经史,可知包氏至胥公至今已是八十代以上了,二千五百余年了,于今又是百余代,户数日增。人口日众,如果不知道自家的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源流,也不知道本族已繁衍、发展到何种程度,互不了解,一家人见了面,就像一个是秦国人,一个是越国人,互不相识,岂不成为笑话。所以必须编辑一部详明的宗谱,把自始祖以来的各支系,各代的族人一一记载,使大家都明了自己世系根源,知道家族繁衍历程和现状,万代相传。
多年来,我们家族有不少宗亲对家谱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近,也有很多宗亲在网上发表了各自卓越的家谱建言,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上对家谱了解的情况太少,以上这些内容中也可能有一定的缺点和错误,敬请有识之士,家族中的贤达能人多多教导,谢谢!
(公元二○一二年阴历三月 吉日)
陕西省安康市 必端公 二十世裔孙 选平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