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分流與東遷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郝姓展区
太原分流與東遷
兩晉隋唐時期郝姓的變遷軌跡
郝姓的郡望與分佈
郡望是中華民族宗族主義文化的特有產物,向來受到各家各姓的高度重視。在過去,郡望是門第等級和宗法制度的一大標誌。今時又成為國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一大依據和線索。而通過郝姓郡望在歷史上的變化與分佈,又可窺知自漢魏到宋明近千年間郝氏族姓的發展大趨勢與變遷軌跡。
歷代郝氏郡望概覽
各宗各派郝氏,都以太原為唯一郡望,而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其實並不止這些。郡望最初是門閥制度的產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興起于漢魏之世,郝氏的郡望也產生於這個時候。漢魏門閥制度剛興起時,郝姓的郡望有兩三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在《郝氏族譜圖序》中說;‘唐之太原,暨上穀、右扶風、丹陽、汲郡、清河、廣陽、上党、安陸、江都十郡,各有郝氏’。其實,這十個郡望,並非唐代郝姓的真實郡望,而應是魏晉時代郝姓的舊有郡望,如;唐朝並無右扶風,右扶風只在西漢太初元年從右內史半部設置過,至三國魏時去右字為扶風郡,安陸郡也是南朝宋孝建元年從江夏郡析出設置,至隋開皇初便已廢除,江都郡也是只有隋朝時才有的。
這十個郡望,太原在山西省太原縣西南晉源村,即郝子康之族裔所在;上穀郡在河北省懷來縣東南,為西漢時眾利侯郝賢之後;右扶風郡在陝西省西安縣西北,為唐時安達都王郝廷玉之族裔所在;丹陽郡在安徽省宣城,即東漢初時郝守江的子孫後裔所在;清河郡在河北省清河縣東南,為漢初時人郝澹之裔族所在;上黨郡在山西省長治縣北,為先秦上卿郝晏之後裔族所在;汲郡在河南省汲縣西南,為東晉時南蠻參軍郝隆之裔族所在;安陸郡在湖北省安陸縣,為南朝梁時郝逥之裔族所在;江都郡在江蘇省揚州即唐時曾改南兗州,為太原郝氏分支郝江族裔所在。
隋唐時期,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門閥制度的變化,郝姓的郡望也有增減。唐皇朝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這在郝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敦煌石室遺書《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所記郝氏郡望有四個;安州安陸郡,郝姓為六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五大姓之一;恒州真定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九大姓之首。
據鄧銘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所引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新編撰成的《貞觀氏族誌》郝氏郡望有五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一;安州安陸郡,郝氏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八大姓之首;襄州襄陽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中又有一部成書于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該書所記唐代中期至晚期的郝氏郡望也有二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氏為四大姓之一。又見於敦煌石室遺書中的姓氏殘卷書中也有郝姓郡望二個;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
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是近人羅振玉等輯錄,共十三種,是所收均系敦煌鳴沙山石室裏發現的唐朝文人手寫的古籍,或是不同傳本,或是久佚之書,此每書錄文排印,附有輯者或將斧的考證和校記。
在唐朝時代的姓氏學著作中,最著名的當推林寶等編著【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輯本中,郝姓郡望已佚,好在鄧銘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還轉錄了【元和姓纂】的三個郝姓郡望;上穀郡、清河郡、江都郡、且說是唐代郝姓的新望,其實應是六朝舊望。
北宋初年,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其中記載了,晚唐五代時期部分郡望,郝姓則有三個;登州東牟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首。
宋朝的版本【廣韻】載郝氏郡望只有一個;‘郝,亦姓,望出太原’。在廣泛流傳於中國的那本【百家姓】中,也注明郝氏郡望為‘太原郡’。
在上面的郝氏郡望名稱中,六朝的南朔州汾西郡,實即唐代的浩州,汾州汾西郡。隋初的吳州江都郡,也即【姓纂】中的‘揚州廣陵郡’;在江蘇省江都、揚州一帶,而【古今姓氏書辨證】中所列的‘虢州安陸郡’應為‘安州安陸郡’之誤,‘雍州襄陽郡’則為‘襄州襄陽郡’之誤。
這樣,總計自魏晉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為十七個;太原郡、上穀郡、常山郡、河東郡、上黨郡、清河郡、東牟郡、汲郡、泗水郡、江都郡、丹陽郡,京兆郡、安陸郡、襄陽郡、蜀郡、穎川郡、鄜城郡。
但是,明代大學者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卻說;‘郝氏之望非止太原而己,若清河郡,若棗強、京兆,若石邑、新田、上谷、江都、丹陽、安陸,如此至類,多至四十余房’。似乎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多達四十餘個。其實,這些只是郝姓的堂號,而非郡望,因為如;石邑、新田,在歷史上就從無此郡。所以在【氏族篇】中,便將上述類似地名均列為郝姓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