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荣渡江后,看到对岸乱兵入庙搜索。他庆幸脱离险境,为感谢神灵报梦之恩和怀念远在中原的双亲之情,世荣将父母的袍褂和救其一命的香木携带在身,继续攀山涉水,浪迹江湖,寻找容身之所,历尽艰辛。先在葱菜园(今广州东山)居住,为报答神恩,将香木刻制成神像奉祀。为尽孝道,将父母的袍褂合葬于葱菜园,后到龙溪定居。
始祖郝世荣自新会崖门一战,兄弟失散,于元初时只身落户广东番禺鹿步司龙溪(今车陂)。农耕为生。娶妻生子,代代繁衍。
当时,先后在龙溪落户的大多是从中原南迁的移民。同是天涯沦落人,各姓氏相依为命,团结一致,围田垦荒,勤奋耕耘。后代各自立门户发展。
到了明朝中叶,郝氏族人在经济文化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除农耕外,还经商做生意,遵从祖训,勤俭持家,有积蓄即购置田产、商铺。田产及商铺所有收人全归祠堂,为公积金,以逐步扩大氏族的集体经济。据传,氏族中私人拥有田产很少,而祠堂的田产却很多。
氏族经济扩大,自然重视教育,培养学子。当时,氏族中人读书成风,出了很多文人雅士。但后世子孙看到始祖世荣为功名所累,所以谨遵不求功名的祖训,以耕、读传家。在村中部兴建一座礼耕堂,以警醒子孙,努力耕作,勤奋读书,遵守礼教。当时,氏族中的读书人,大都淡泊名利,在农闲及工余之时,在书斋寻章摘句,抱膝长吟;或在闲静的天地里,探求大自然的风趣;或约三五知已,在滩涂河畔谈笑风生,煮酒清谈,学先人倦卧“晒腹”(《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晒腹”典出此。),怡然自得;或同亲朋旧友,围炉夜话。郝氏族谱记载,东粤龙溪,共享休风,物华人杰,不乏名门,德泽才雄,群推“晒腹”。
由始祖落户龙溪至今七百余年,至1995有26代,居住在车陂居住的有1600多人,子孙繁衍。因工作和经商关系,部分族人移居省内外,有少数人在港澳及国外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