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韩姓网 > 韩氏源流 韩氏源流

源流-源于姬姓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韩姓展区
韩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韩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裔中有个人叫韩经。传说,韩经在尧帝执政时期后来成为了仙人,举日飞生,传为佳话。

  在韩流、韩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韩氏,史称韩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晋国侯后裔毕万的封邑韩原,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姬叔虞(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被封赐于唐,因此称唐叔虞,他建立了唐国,后迁晋地,成为后来的晋国。唐叔虞的儿子被封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有毕万,曾被封在韩原(今山西河津)。毕万的后代就用先祖封邑为姓氏,称韩氏。

  西周初年,周公灭子姓唐国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

  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分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结构造成了晋国的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地,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这个韩邑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

  韩国在战国时期为“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虔。

  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国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国后,迁都于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

  周烈王姬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了郑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韩仓(姬仓)执政时期,于秦王赢政十六年(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灭国后的韩国宗室和国民,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韩氏。韩氏族人大多聚居在秦、汉时期的颍川郡一带。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汉王朝初期刘邦属下大将韩王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韩王信,是战国末期故韩襄王韩仓的庶孙。

  刘邦成为汉王后,立韩王信为韩王,韩王信后因破楚军项羽有大功,在刘邦即汉朝帝位后,便剖兵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韩王信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改以晋阳为王都。

  韩王信曾请求将其王都改设在马邑(今山西朔州),自然被被刘邦所拒绝。后来,韩王信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结果兵败。之后,韩王信遂与太子韩婴亡走于匈奴。

  韩王信亡走匈奴后,又生了个儿子叫韩颓当。后来,韩颓当又率众重新归附汉王朝,与韩婴一起被封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后来又因军功卓著,子孙累登显仕。

  韩王信一族在西汉末年遭王莽之乱,分播为昌黎(今河北昌黎)、三原(池阳,今陕西中部)、颍川(今河南禹州)、阳夏(今河南太康)各支系,异地而居,以避国乱,这些韩氏支系都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后裔,是韩氏起源比较晚的一个分支。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卫氏朝鲜司马韩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

  汉武帝下令楼船将军杨仆从山东征集五万兵卒,左将军荀彘率十万汉军从正面出辽东,两路夹击攻破由原燕国后裔创建的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至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亡。其后,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原国土分为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历史上合称为“辽东汉四郡”。

  卫满朝鲜大司马韩陶(韩阴)在王险城破前,率部下投降,被汉武帝封为荻苴侯,封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一带,称荻苴国。韩陶一族及其属下后留居江浙地区,融入汉族,世代繁衍生息,形成韩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