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符姓网 > 符氏新闻 符氏新闻

又一趟寻根之旅 ——记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符姓展区
又一趟寻根之旅

                    ——记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

文符利群

  

研究会会长:符绩熙【新加坡】

——因为历史原因,一部分符氏家族在清末到南洋谋生,在异乡土地上拓荒、开垦、发展,终于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每每想到祖先的颠沛流离与奋斗历史,我就异常激动。记得少年时看过一部新加坡电视剧《雾锁南洋》,讲述的正是第一代华人在南洋拓荒的艰苦奋斗史,“过去的记忆世代不可遗忘,祖先的流离使我生命更坚强。带希望努力垦荒,带理想开拓新家乡……”原来在南洋土地上也有我符家族人的奋斗身影。符氏宗亲在海外一百多年的飘泊奋斗中,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以最初的同乡会、宗亲社的方式,团结协助在海外谋生的族人和其他乡亲,饮水思源的精神令人感动。相同的血脉和姓氏组成了有向心力的家族、宗亲,而这,正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细胞。

    

        5月18日,余姚朗霞街道天华村符氏宗祠喜乐阵阵,这里正在举行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来自海内外30多名符氏后人参加了这次年会。

  对他们来说,来到余姚天华村,又是一趟寻根之旅。

  “我是第二次来到天华村了,所以说,这是我第二趟寻根之旅。”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绩熙说。

  符氏家族渊源极长,据符氏族谱记载,符氏祖先原是周公后裔,姓氏是从战国在秦做官的符玺令雅公开始。其后,符氏家族的其他支流迁徙到如今的海南、河南、陕西等地安家落户。宋时,符氏一家族支流迁徙至余姚天华,从此在这块江南大地上繁衍生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还曾为“符氏族谱”撰写序文,文曰:“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邪人也。”

  而今,在海外的符氏家族人数众多,有识之士遂成立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课题研究、古建筑保护、文物发掘与整理、寻根联谊。今年60岁的符绩熙担当会长一职,对家族宗亲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

  符绩熙出生在海南,6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从小,他便从族谱中得知自己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战国。10多年前,他参加了新加坡的符氏社团,开始了寻根之旅。

  “我们的父母时常教育我们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海外华侨留恋乡土、对故乡的血浓于水的深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符绩熙说,“我们符氏在海外大约有40万左右的人口,大都定居在东南亚一带,平时,我们就靠着邮件、手机通讯。在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做出了不凡的成绩,有些人从政,有些人从商,在当地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一趟寻根之旅,符绩熙一行人先是参观了符氏宗祠。符氏宗祠位于天华老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符氏一族的亲缘文化。祠堂坐南朝北,分前中后三进,前进七开间,中进五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厅与门厅的中间是水井。2001年8月,符氏宗祠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符氏宗祠又进行了重新修缮。

  在符氏宗祠大厅里,举行了天华符氏五续谱授谱仪式。

  如今的五续谱,是天华村符氏一族心血的凝聚。2009年,天华村符氏后人成立了续谱办公室,专门致力于参阅史料,重编《符氏宗祠史话》,再现了宗祠的沧桑岁月。2009年6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办公室又把工作人员分成几个小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有大量的符氏宗亲散居在全国各地,联系难度非常大。尽管如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历时三个月,克服种种困难,走访了858户宗亲,查询三千多人次,摸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组建起了一道沟通的网络。

  由于离四续谱已有七十四年,近两年来,续谱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全市八个乡镇、六个街道,共62个行政村和社区、几百个小村庄。有的人还到慈溪、上虞、宁波、上海、江苏等地。在调查的同时,续谱办公室加紧展开确立新谱“七大篇块”细目的编撰工作,通过学习古谱、参阅其他族谱的构成模式,定出天华五续谱的结构框架和编纂流程。经充分挖掘天华古祠、古谱等历史文化遗产,续普办公室最后定出初稿,召开编委会议,经过编委再三讨论,形成了第三次修改稿,成为了编纂五续谱的指导性依据。

  天华五续谱的成功编纂,意味着天华符氏一族的宗亲文化,有了一种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寄托之所,它也成为了联系海内外符氏宗亲的一座桥梁。

  宗亲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亲缘文化现象,这种以血缘、姓氏、族谱为表征和内涵的亲情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对亲缘文化和心灵根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授谱仪式中那块赠匾上写着的“同根同源,族谊永固”八个大字,是对宗亲文化的最好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