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杜姓网 > 杜氏新闻 杜氏新闻

播迁繁衍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杜姓展区

1.杜泄迁郢

春秋后期,鲁国公室的大权已被季孙、叔孙、孟孙三贵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军。杜泄就是在鲁昭公时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时年约20多岁。鲁定公时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强于叔孙、孟孙两家,独掌了大权。不巧,叔孙豹在这时病逝,季平子下令,不准以卿士身分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认为三家均为卿士,欺人太甚。他们不仅以卿士礼仪安葬叔孙豹,而且还以周王赏赐的宝器辂车随葬。季平子闻报,大怒,想要尽捕杀叔孙豹的家臣,杜泄惧,携家人偷跑出鲁国,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杀身灭门之祸,因而得到楚国的保护。

2.杜赫由郢迁南阳

杜泄一家迁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为朝官,其子杜绰就生于惠王时期。他去世后,至楚声王时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绰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声王时。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为以才学著名的青年。楚肃王时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余岁,另有弟杜挚,西人秦。楚宣王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绰去世,杜段袭父职任楚大夫。时其弟杜挚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为朝臣,在商鞅变法中持反对态度。至楚怀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双全、善于指挥军事闻名。他因叔父杜挚曾任秦国大臣,对秦国的不断强大十分向往,于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军,封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市),于是称“杜衍”。杜赫有子数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为官吏。

迁居秦都咸阳(今属陕西)的杜挚,子孙名字失载。传至西汉初时有杜樨,从咸阳迁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毛西村),与其子杜苍均隐居读书,不做官。苍的儿子杜信,是民间医生。信有子杜勋,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军校随陈汤的大军出征匈奴,立有战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侠客。

3.中原杜姓迁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战国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阳迁入的,汉武帝时期又相继西迁于国都长安的近郊。

(1)繁阳杜姓人迁居茂陵

杜赫少弟约于秦惠公时,未随兄长人秦,而是迁居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传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西汉末年有杜邺,父亲早逝,随母亲居住于杜陵外祖父张敞家。舅父张吉教杜邺读书,博学多才。杜邺与杜钦(杜周之孙)均以才学闻名,又字同为“子夏”,时人为相区别,称杜邺为“大冠子夏”,称杜钦为“小冠子夏”。汉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后,杜邺任御史大夫,出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汉末之乱,便迁到了凉州。

杜邺之子杜林,字沉静,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随表叔张竦读书,博通经史。王莽建立新朝后,他任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郡吏。更始年间农民军攻克长安杀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难于河西(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于此。汉光武帝时期(公元25—57年),杜林劝割据河西的同郡人隗嚣归顺东汉,不听。后来,杜林以送弟杜成灵柩回故乡为由,辞别隗嚣东返。安葬弟弟于茂陵后,他赴洛阳朝拜陛下,汉光武帝召见后,称赞不做隗嚣封官的杜林,赏赐御衣、车马,任命为光禄卿。皇太子刘强在生母郭皇后(名圣通)被废后,主动让位于封立的阴皇后(名丽华)长子刘庄,得到父皇光武帝欢心,被封为东海王(王城在今山东郯城县北),拜杜林为王之师。他教导和辅佐东海王治国有功,被召回洛阳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汉光武帝又拜杜林为大司空,成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汉光武帝亲幸其府探望,并赐宝器予以隆重安葬。其子杜乔,官至丹水长(今陕西商县)。

(2)南阳衍邑杜周迁居茂陵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说:杜赫的儿子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太守。昭襄王时封于南阳衍邑的杜赫后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征战有功,被任为中郎将。汉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市未央区)后,封杜得臣为棘阳侯,家居南阳(今属河南省),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孙失载。杜秉有子杜札,汉文帝至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阳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

《汉书·杜周传》记载:“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长在太守家,受到父亲杜札的良好教育,知书达礼,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亲去世后,执法严厉的义纵任南阳郡太守,聘杜周为府吏,颇有才干,得到义纵赏识。之后,义纵向廷尉张汤推荐杜周之才,被召人长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市)。

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攻城掠地,抢夺财产和人口,汉武帝大怒,斥边将和官府镇压不力。廷尉张汤派杜周出使边疆,查办此事。他赴任后,以法严惩不全力镇压叛乱的官吏和军将,斩首示众,将吏惧而死战,击败少数民族首领,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汉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张汤去世后,汉武帝拜杜周为廷尉,深得信任。他执法严酷,网罗罪名,兴大狱,将二千石俸禄以上的官员相继处死百余人,郡国狱中的犯人多达十余万,引起朝野愤怒,时人称其为“酷吏”。汉武帝为平民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于杜周,罢免其廷尉职。但不久,汉武帝又任命杜周为执金吾,·并将大臣桑弘羊和卫皇后的“巫蛊”(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诬告)案交其查办。杜周为讨武帝欢心,处死被诬告的理财大臣桑弘羊、皇后卫子夫,株连杀死数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杀于今河南灵宝,朝野人闻“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栗。年迈昏庸的汉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却还下诏说杜周是“尽力而无私心”,加官为御史大夫,又赏赐财宝,致使其“家资累巨万”。不久,汉武帝又封杜周的长子延寿、二子延考为官。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赐葬于平陵(今兴平市北)。其长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父亲杜周墓旁,子孙失载。至东汉初,他们的后裔有杜保,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越骑校尉,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后为仇家所害。他的后代传至东汉末时有杜廪,官至中郎将。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他随凉州将军马腾攻董卓部将李催,兵败后被杀于槐里 (今陕西兴平市)。

4.台湾地区的杜姓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5.杜姓移居海外

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317年)后,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随前往。

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儿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聪明好学,有父亲之风,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397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势力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势力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铲除了地方势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劳被安帝升任为龙骧将军,又拜其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围了交州郡,形势危急。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也率宁浦军支援,收复九德郡,乘胜又收复日南、九真,迫使范胡军退回林邑。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将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了卢循勾结李弈、李移、李脱(均为李逊之子)等人发动的叛乱,将他们的首级献于建康,被晋安帝封为龙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亲近刘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将军,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杜姓人,多从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徙人。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杜姓人多从东北及山东等地迁入;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友好往来或征服这些邻国时,杜姓人或做官或经商或避难,也有移居四周邻国者。

唐朝宰相、文学家、史学家杜佑的族侄儿杜环,在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随军征伐西域叛乱之国,归属安西都护府 (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抚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将治所移至今新疆库车县。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马克附近。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葱岭东西地区,东起银山,西包括阿姆河两岸城廓诸国。

武则天长授二年(692年),又将治所迁回今新疆库车县,归都护、大将高仙芝统一指挥。当时不仅安西都护管辖境内的属部属国有叛乱,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动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dongtu厥(今新疆北部偏东)、大食(今阿拉伯的叙利亚、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等,也不断侵犯唐朝国土。唐玄宗为保护安西都护府辖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设立了前方哨所,派驻了军队。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军越过葱岭(今新疆克孜勒开阿尔克孜自治州),经今吉尔吉斯斯坦进攻常东犯唐境的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灭其国,收归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东地区。石国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国王哭诉亡国状,求出兵夺回故国土地。大食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派军东进,高仙芝率唐军3万人迎战,西行军700里,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国军队激战,由于地理环境不熟悉,加之军需供应不上,被大食国军打败,部分将士被俘虏,高仙芝带残军退回石国坚守。杜环也是被大食国俘虏的唐将之一。

林环等将士被大食军俘虏后,大食国王未下令杀害,而是予以优待和安置,让他们(包括杜姓人)向大食军队和百姓传授军事技术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对大唐帝国友好。杜环是名相杜佑的侄儿,大食国王对其从父仰慕,又赏识杜环的博学多才,欲拜其为官,被辞谢。国王对杜环另眼相待,给予优厚待遇,允许他自由参观和考察地方民情风俗,属部或属国也热情欢迎和派车送行。杜环学问渊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几国语言,博闻强记。在大食国留住的10多年内,他游历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国,记录了诸国的疆域、自然风貌、经济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及乡土民情等。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环历经千辛万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国商船船长相助,才从中东由海路回到广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热情接待,派车马护送他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召见,予以安慰和赏赐,晋升了官职,派助手协助他完成《经行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