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董姓网 > 董氏新闻 董氏新闻

德兴董氏家规上中纪委网头条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董姓展区

文/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 实习生李宪 郑琳

在江西上饶德兴市海口镇,有一个因家族家规家训而闻名于世的村庄——海口村。该村历史悠久,建村距今1600多年。村中董氏自唐代始祖、江西第一进士董申定居以来,尊儒崇学,人文鼎盛,中进士者174人,为官者500多人。自宋代制定家规家训后,至今传承不歇,绵绵不绝。

昨日,中纪委网站第102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首页头条推介了以忠、良、孝、顺为精髓的德兴董氏家族家规家训。

宋代制定至今传承不歇

江西德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得名。东汉建安八年置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沿德兴乐安河逆流而上28公里,就是苏轼好友董钺的家乡——海口。

海口镇,与古徽州婺源隔河相望。因安徽乐安之水,德兴李宅之水和浙江体泉之水在此地汇合,号称“三江归一口”,得“海口”之名。这里山川灵奥、人文蔚起,一千多年来,海口董氏在此耕读传家、科举入仕。北宋初年,三水通畅,经贸繁荣,借优良的水路交通与贸易河港,董氏家族发家致富,逐渐成为海口第一大姓氏。

董氏于宋代即制定家规家训,并全文载于历代家族谱牒中,被子孙世代传承,奉为圭臬。其文化意象或以教化之意暗含于建筑,或以先贤诗文著书制匾,或以村规民约勒石刻碑,至今传承不歇。

留给后人善德文化样本

根据中纪委网站的推介,德兴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分为《家规十则》和《家训十条》。

其中,《家规十条》意在劝诫家族子孙守“礼”行事,对家族子孙在“修身”“学业”“习文”“交游”“齐家”“商贾”“仕宦”“睦族”“信仰”“典祀”等方面进行指导。《家训十条》则注重使家族子孙行为有“法”可依,对“孝悌忠信”“习业生计”“婚娶择偶”“守法奉公”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惩戒措施。董氏家规家训“礼”“法”齐备,劝诫与惩罚并举,宽严相济,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其体系完备、宗法明显、礼法严密、意识先进等特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许怀林认为,海口董氏家规家训,是留给后人善德文化的样本,它标注着为官居家境界的高度,代表着勤俭节约的自律、内外兼修的操守和公而忘私的无我。对君忠、对民良、对亲孝、对邻顺,“忠、良、孝、顺”四个字,镌刻在海口董氏的血脉里,是海口董氏绵延不绝的动力。

以传统文化养廉洁家风

据了解,近期,江西省纪委指导各市县纪委组织力量,挖掘当地传统家规家风历史留存资料,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的家规,整理制作家规作品,讲述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江西省纪委在积极做好传统家规作品的制作、推荐的同时,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省纪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范畴,在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开设“江西传统中的家规”“讲述我的家风故事”等专栏,鼓励各地收集整理家训家风故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一生为党、一心为民,这是爸爸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讲述我的家风故事”的开栏文章就讲述了甘祖昌将军的家风往事,文章一经登出,就被多家媒体转载,浏览量超十万。

为了督促落实家风建设,今年年初,省纪委机关还建立了领导干部家访制度,促进干部职工注重廉洁家风的养成。全省各地也积极跟进,创新方式、拓展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家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中华家谱新闻采编记者 曾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