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宾姓网 > 宾氏新闻 宾氏新闻

宗亲会宾恩信会长在桂林拜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委员会

时间:2021-5-05 来源:家谱馆宾姓展区
 

 

宗亲会宾恩信会长在桂林拜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委员会

           副主任,秘书长宾德智先生

宾德智先生,四川省威远县人。中国矿联会地热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原地质资源部助理巡视员。受会长宾恩信邀请,来桂林休假并旅游,趁此机会与恩信会长探讨朝阳项目的地热利用问题。

当晚(2014.5.8)会长在喜乐会酒家宴请了德智老先生,作陪的有宾祖焕、宾  峰、宾月清、宾长初、宾金生、宾  斌、宾德林、宾就成等。

谱载:威远宾家人是清朝康熙壬寅年(有1662和1772)从广西全州文桥迁去,入川始祖兆应公。繁衍生息在现在的四川威远县连界镇宾家湾,三百余口人。宾家湾现在是整体搬迁入连界镇了,成了城镇居民,威钢由于扩建把整个宾家湾连土地带村庄全部征用。

德智老先生是1937年生人,工作已经60年,他说1953年刚刚解放,祖国缺乏人才,高中毕业就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工作,到了国家地质部工作直至现在,他用他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地质课,讲解了地下热水的生成和利用,大家受益非浅。宴会一直持续到晚10点。

四川、广西两相间隔1800余公里,三百年来同宗子孙首次相见,有许多话要说,宗亲会使我们大家有机会相识,想见,相聚。这要感谢恩信会长为我们办了一件好事。

                  祖焕、宾峰 2014.5.9日记

                


增城宾公姓氏考

宾公佛故居离宾公寺约3公里,在正果镇番峰村的一片荔枝林里,看长势荔枝林起码有百年历史了。参拜了宾公佛爷寺后,我们按照宾公寺门前卖香的王阿姨指引,拜访了宾公故居。

宾公佛故居里有一篇“宾公佛故居的朔源”,全文如下:

宾公佛故居的朔源

县志开载:敕封昭显宾公生佛碑记纪实,县属金牛里地方建有正果寺奉祀宾公佛。

宾公生佛(又名牛仔佛),生于宋景佑二年(一0三二年),祖籍广东南雄珠玑巷人。高曾祖余靖(三?)原是朝廷官宦,北宋末年,契丹南来,扰我中原,奸臣通番卖国,昏君听信谗言,割地求和,贤臣余靖(三?)联与欧阳修,王索(应为素),蔡襄四议上疏,奸臣当道,帝主昏庸,诬陷余靖(三?)欺君犯上,扰乱纲纪,因而导致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之祸。(注:历史上宋朝四谏臣为欧阳修、余靖、蔡襄、王素)

凶讯频传,噩耗惊闻,为避免杀身灭族之祸,毅然更名换姓,各自逃生,其长子余文德以货郎为生,流落增城棉湖村落户,三子携眷避祸到金牛都(下牛都)西山定居,次子祖德(宾公佛曾祖)遁入空门,逃往曲江南华寺削发为僧,祖德之子余康年生性聪颖,处事周全,携巨款南下,流浪天涯,最后在增城金牛都香浦塘定居(今番峰新屋村背后),妙境不长,时年瘟疫流行,村民四处逃避。故宾公祖辈曾几度迁居,移徙余屋村,最后选基址,定方隅,择居今之番峰旧屋相邻之原属夏、龙二姓遗址称之瑞龙福地,宝地人杰地灵,水陆交通兼而得之,正是“沃土林秀茂,地灵物产丰,塘开人物阜,宾公显圣灵”。宾道者自少出家削发于明山寺,宋皇佑年间(一0四九年),生化于瑞山瑞石藤萝之中,真人玉身圆寂,僧徒遂以肉身装朔建寺祀之。宋庆元三年(1197年),敕赐德施庙额,徙寺于瑞山之右,寺为供奉宾公生佛而建。宾公佛故居的重建,目地让广大人民群众朔源宾公生佛出生地,力劫怆桑,为后人瞻仰纪念,虔诚礼拜,福有修归。

                    正果寺重修筹委会

公元一九九三年岁次癸酉仲夏吉旦立

按照“朔源”所记,余靖被“导致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之祸”,于是“凶讯频传,噩耗惊闻,为避免杀身灭族之祸,毅然更名换姓,各自逃生,其长子余文德以货郎为生,流落增城棉湖村落户,三子携眷避祸到金牛都(下牛都)西山定居,次子祖德(宾公佛曾祖)遁入空门,逃往曲江南华寺削发为僧,祖德之子余康年生性聪颖,处事周全,携巨款南下,流浪天涯,最后在增城金牛都香浦塘定居(今番峰新屋村背后),妙境不长,时年瘟疫流行,村民四处逃避。故宾公祖辈曾几度迁居,移徙余屋村,最后选基址,定方隅,择居今之番峰旧屋相邻之原属夏、龙二姓遗址称之瑞龙福地,宝地人杰地灵,水陆交通兼而得之,正是“沃土林秀茂,地灵物产丰,塘开人物阜,宾公显圣灵”。"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所查资料,对余靖的历史记载如下:

余靖

余靖(公元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卒于英宗治平元年,年六十五岁。出身于仕宦之家。少时随舅父师从进士黄正读书,性聪慧,过目不忘,后师林和靖先生,学业大进。天圣二年(公元1024)进士及第,起家为赣县尉。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路兵马都铃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赐紫金鱼袋,赠刑部尚书。

个人简介

余靖生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三月初一,其父余庆,始为翁源县主簿,后被提拔为海阳县(今潮州)县令。少时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师从舅父黄正,后师林逋、张伯端,学业大进。

天圣二年(1024)与舅父同科进士,初为虔州赣县尉,天圣五年(1027)迁宣州司理参军。天圣八年(1030) 六月中书判拔萃科,授将作监丞知洪州新建县。景佑元年(1034)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佑三年(1036),二月推集贤院校理,同年五月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降职为监筠州酒税,由是益知名。景佑四年(1037)十二月徙监泰州酒税。宝元二年(1039)六月徙知英州,以母忧,未赴。

庆历二年(1042)三月迁集贤院校理。历三年(1043),复起任擢升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他的建议大多为仁宗所接受,因而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从政六箴。 庆历四年(1044),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庆历五年(1045)正月为回谢契丹使,五月知吉州。庆历六年(1046)七月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许居韶州,久之,改光禄少卿。皇佑二年(1050)迁卫尉卿,依前分司,韶州居住。

皇佑三年(1051)八月落分司,知虔州,未几,父忧去官。皇佑四年(1052)六月乙亥起复未秘书监,知谭州。后七日改广南西路安抚使,知桂州。皇佑五年(1053)二月迁给事中,五月迁工部侍郎。至和元年(1054)二月加集贤院学士。至和二年(1055)六月迁户部侍郎。嘉佑元年(1056)改知谭州。嘉佑三年(1058)改知青州,知青州期中转吏部侍郎。嘉佑五年(1060)八月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嘉佑六年(1061)五月授尚书左丞,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知广州。嘉佑八年(1063)宋英宗即位,拜工部尚书。治平元年(1064)余靖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岁。英宗闻讯恻然,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忠襄公。

靖着有《武溪集》二十卷,见《四库总目》。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撰襄公余靖道碑谓:“公为人资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鐕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

余靖有三子六女:男三人,伯庄,殿中丞,早亡;仲荀,太常博士;叔英,太常寺太祝。女六人,长适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师愈;次秘书丞孙邵;次建州司法参军周熊;次秘书省校书郎章惇裕;二尚幼。男孙四人,嗣恭、嗣昌皆太常寺奉礼郎;嗣隆、嗣徽未仕。女孙五人。

余靖并未遭满门抄斩,子女均有出处与下落。对“宾公佛故居的朔源”保留质疑。

 

                    宾祖焕2014.4.23.

 

这次考察,增城宾公姓宾是没有疑问的,“宾公佛故居朔源”,是说宾公本姓余没有根据,北南宋时出现宾公灵异之人,坊间认为姓宾不大可能,因此牵强附会到当朝大官余靖,是这个心理而已。泽欧有关《宾公圣者详考》的九篇文章是可信的。

宾公寺右侧厢房的观音对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现如来”,是否跟平乐的福源公紫竹先生有关联?福源公系南宋干道三年时人,跟增城的宾公活动时期相近。

现在有谱记载出自珠玑巷的有平南的宥聚公,平乐福源公等。没有记载出处的廉江安铺镇欧家村宾家人,也可能是这一支人。

本次珠玑巷之行,在当地我问了几个本地人,这里有没有叫归德村石子社这个地名?(平南家谱记载他们原籍是珠玑巷归德村石子社),他们很热情的为我解答,说现在叫石子社的没有,有一个叫石子岭,归石塘村管.离珠玑巷就几里地,还叫我回去查一查新老地名对照。可惜到现在为止查不到。

在跟宾公寺门口卖香纸的王姓阿姨交谈中,我主要问他现在增城有没有姓宾的,她跟我聊了几个有关宾公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增城正果寺的旅游文章里有了介绍,有三个故事是新的:其中一个说当年宾公跟皇上的母亲治好了病,皇上问他想要子孙万代还是想要荣归增城故里?他说我要回到增城故里,没有讲要子孙万代,所以宾公没有留下后代。宾公可以没有后代(王阿姨说宾公是17岁坐化,资料上记载是23岁坐化,(「凡十有四月而生公,时天圣五年岁丁卯二月七日子时」;「坐至三更子时,曰吾行矣,…,遂坐脱于瑞山石上,…,时为宋皇佑元年,岁在己卯七月十五日也。计公在世年凡二十有三」,),(天圣五年为1027年,宋皇佑元年为1049年)但他的兄弟,叔伯是会有后人的。

泽欧文中说:“从明代的广东通志初稿算起,广东曾经编修了六次省志,清初雍正九年春后编成的广东通志,卷五十六仙释志方伎附释传,只短短数行传记:「宋宾公道者,增城人,少出家,历着神异,人呼圣者。忽一日,坐蜕于瑞山石上,遂龛而饰之,遇水旱疾疫,祷无不应」〔十五〕,并未采录明代县志传文。其卷首凡例说明:「凡列传前朝多倍今,谨遵康熙二十二年旧志,或删节繁芿,或酌存梗槩统听」〔十六〕。康熙旧志未见,或有采录完整之可能,但至少雍正通志这一版本确实删节过度酌存不足,敕赐德施庙额碑牒也未见,后来阮元监修道光广东通志,采录广博考证精辟,只是宾公传记仍未采录县志,转而撷引黎忠愍公莲须阁文钞传文。原丛书集成续编系据广东丛书排印徐氏南州书楼藏旧钞本而影印出版,所依据的是手抄本,先前广东丛书排印刊本即有徐氏后人徐信符先生,民国二十九年序言:「则其文具在,然后知东塾盖从黎氏宗祠借阅,所采录即在此也」〔十七〕。可知清代广东通志、广州府志所采宾公传,系据黎氏宗祠所藏黎公原稿,幸其文献保存,原丛书集成续编「父兴俊,母叶氏」所缺俊字得以补齐,此一线索实大大有助我宾氏广东寻亲问祖,虽增城当地基本上明代已无宾姓宗亲居留,县志着姓一目纪录各城坊乡村住户之姓氏可知〔十八〕,但广东省境内世居广州、惠州、东莞、肇庆、德庆、封开等地宾氏族人,应与宾公圣者同一支脉,或可从现存谱书中找到「父兴俊,母叶氏」的蛛丝马迹亦不无可能。”

 

 

祖焕记  2014.4.28日

 


宾公佛故居的朔源(照抄件)

县志开载:敕封昭显宾公生佛碑记纪实,县属金牛里地方建有正果寺奉祀宾公佛。

宾公生佛(又名牛仔佛),生于宋景佑二年(一0三二年),祖籍广东南雄珠玑巷人。高曾祖余靖(三?)原是朝廷官宦,北宋末年,契丹南来,扰我中原,奸臣通番卖国,昏君听信谗言,割地求和,贤臣余靖三联与欧阳修,王索(应为素),蔡襄四议上疏,奸臣当道,帝主昏庸,诬陷余靖三欺君犯上,扰乱纲纪,因而导致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之祸。

凶讯频传,噩耗惊闻,为避免杀身灭族之祸,毅然更名换姓,各自逃生,其长子余文德以货郎为生,流落增城棉湖村落户,三子携眷避祸到金牛都(下牛都)西山定居,次子祖德(宾公佛曾祖)遁入空门,逃往曲江南华寺削发为僧,祖德之子余康年生性聪颖,处事周全,携巨款南下,流浪天涯,最后在增城金牛都香浦塘定居(今番峰新屋村背后),妙境不长,时年瘟疫流行,村民四处逃避。故宾公祖辈曾几度迁居,移徙余屋村,最后选基址,定方隅,择居今之番峰旧屋相邻之原属夏、龙二姓遗址称之瑞龙福地,宝地人杰地灵,水陆交通兼而得之,正是“沃土林秀茂,地灵物产丰,塘开人物阜,宾公显圣灵”。宾道者自少出家削发于明山寺,宋皇佑年间(一0四九年),生化于瑞山瑞石藤萝之中,真人玉身圆寂,僧徒遂以肉身装朔建寺祀之。宋庆元三年(1197年),敕赐德施庙额,徙寺于瑞山之右,寺为供奉宾公生佛而建。宾公佛故居的重建,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朔源宾公生佛出生地,力劫怆桑,为后人瞻仰纪念,虔诚礼拜,福有修归。

                    正果寺重修筹委会

公元一九九三年岁次癸酉仲夏吉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