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翟姓网 > 翟氏新闻 翟氏新闻

桥东东平村发现600年明代祠堂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翟姓展区

《翟氏族谱》为后人提供了珍贵史料。



祠堂里仍保存着许多精致的壁画。



祠堂引来了许多专家和记者。



祠堂内景。



本报讯 继在惠城区桥东街道东平村岭头村民小组发现了一栋百年客家围屋后,市博物馆文物普查队再传喜讯:在距离百年客家围屋数百米之远的翟屋村民小组,发现了一座明代古祠堂——— 翟氏祠堂。据初步考证,这座祠堂的始建年代为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文物普查员程现介绍,翟氏宗祠虽然历代均有维修,但结构和形制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在市区附近保存着完好的明代早期古祠堂,这不仅在惠城区,在全市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为难得的是,翟氏祠堂还保存着民国时期重刊的《翟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惠州明代第二位进士翟彦荣是祠堂始建者翟善昌的次子,这对研究惠州明代民系迁徙史和科举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阅读延伸

翟氏宗祠见证家族荣耀

从市区东江大桥下来拐进东平半岛,再沿着一条小路驶过新开河,随便问一个路人就能轻松找到翟氏宗祠。翟氏宗祠与岭头梁全兴客家围屋相距不远,这次也趁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东风而进入公众的视野。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并不起眼的小祠堂竟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南津翟氏源自东莞支系

据《翟氏族谱》和《惠阳县志》等文献记载,中华翟氏以翟景(战国人,主张“合纵”联合六国抗秦)为一世,第五十四世翟康宁迁居金陵,后再迁徽州休宁县贤福里,第五十八世翟玉润居南雄珠玑巷。北宋灭亡之后,第六十五世翟徽(号翠峰)和其兄弟3人同居东莞(南街),被奉为东莞支系一世祖。

元朝末年,东莞支系第八世翟彦富、翟彦贵、翟彦荣、翟彦翀兄弟与父亲翟善昌一起躲避兵乱而迁居归善县南津乡 (今水口龙津一带),从此定居惠州,绵延至今,共繁衍了26代子孙。

据今年90岁的翟石锦老人介绍,翟氏宗祠的始建者就是翟善昌父子。他们迁居南津后,便兴建“光裕堂”用以祭祀祖先小陆公。由此推算,始建于明初的“光裕堂”距今至少有600多年历史了。

记者在翟氏宗祠看到,祠堂大门一幅大红对联格外醒目:“乡贤世泽,御史家声”。据族老介绍,“乡贤世泽”是指晋代浔阳人翟汤,他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馈赠一无所受,盗匪敬其名而不敢犯,受乡人敬仰依赖;“御史家声”则是指西汉汝南上蔡人翟方进,他历任朔方刺史、御史大夫,后封为丞相,封高陵侯。


南津翟氏并非翟夫子后裔

在翟屋村民小组,记者听到不少老人说南津翟氏是翟夫子翟逢亨的后裔。说起翟夫子,熟悉苏东坡寓惠历史的人都知道,苏东坡在《新居落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中有“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处尚留关”之句。这句诗说的是苏东坡在白鹤峰新居落成后的一天晚上路过西邻,见林行婆卖酒处刚刚收铺关门,而翟夫子家亮着灯尚未休息,苏东坡就步入其家与翟夫子夜谈。

翟夫子是北宋秀才,居住白鹤峰,读书嘉祐寺,学问博洽,与苏东坡多有往来。那么,翟夫子与源远流长的南津翟氏会不会有所关联呢?对于这一点,记者通过查考《翟氏族谱》发现,族谱中有一处“特别声明”:“吾族自翠峰公入粤,实当高宗南渡之后,东坡寓惠时,翠峰公甫登进士,家谱年代可考,与《寓惠集》中之翟夫子逢亨原为两人,吾族确非翟夫子之裔,不可不辨。”

南津翟氏不依附名贤叨光,其客观治谱的精神让人敬佩。


翟彦荣是惠州明代第二位进士

在翟氏后裔中,功名成就最高的是翟彦荣,他在明永乐二年(1404)高中二甲进士,历任浙江巡按御史和浙江直指挥使,被清乾隆版《归善县志》收入人物传中。

据《归善县志》记载,翟彦荣,字达道,少负才望,中进士后任宜黄县令,后因政声赫然,擢两浙直指挥。他“弹斥不避权贵”,后来“为忌者所中(中伤)”,被罢官返乡。

另据清光绪版《惠州府志·选举》记载,惠州明代的第一位进士是李初,洪武四年(1371)中榜。但李初是江西庐陵人,并非生活在惠州,仅仅是以归善籍应考而已。从这点来看,要说翟彦荣是明代第一个中进士的惠州人,也是说得通的。

翟彦荣在翟氏后人中有着很高的声望。据族老介绍,翟氏宗祠在解放前仍高挂着翟彦荣的功名牌匾,祠堂前也有代表着科举荣耀的功名碑。然而,这些牌匾均毁于1959年的特大洪水,而功名碑也在文革时期被推倒,早已不知失落何处了。


翟火姑事败翟氏险被灭绝

另一个翟氏名人恐怕大多数读者都略有耳闻,那就是领导清代惠州地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农民起义的翟火姑。

咸丰四年(1854),由于受广东“天地会”反清起义的影响,翟火姑在三栋沙澳官桥围聚众盟誓,揭竿起义,自封为大元帅,部众千余人。翟火姑起义后相继攻克海丰、河源、博罗,但始终没有攻陷惠州城。1857年,翟火姑虽然阵亡于江西信丰,但是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前后达12年之久,在整个粤东、赣南地区影响深远。

但是,南津翟氏也因此遭到围剿。翟火姑战败后,野蛮的清军不仅血腥屠杀南津翟氏,还将翟氏大片祖屋拆毁,想对翟氏斩草除根。在这场浩劫中,翟氏宗祠也严重受损。为了避难,南津翟氏纷纷逃离惠州,大多逃往东莞和广州,最远的甚至逃到东北,直到清政府垮台后才陆续回到惠州。如今,南津翟氏已经枝繁叶茂,据说海内外多达10万人。


翟氏宗祠奇迹般保存至今

了解这段历史后,我们才能明白翟氏宗祠的珍贵。今天的翟氏宗祠已经看不到当年战火纷飞的痕迹,但是从一些主体构件被更换来看,还是能看出一点端倪,因为眼前的翟氏宗祠已成了清代风格为主的建筑物。

市博物馆副馆长罗国雄说,按照古建筑的建筑办法,如果古建筑的结构和形制都与始建时相差不大,那么就算后来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仍然可以认定建筑物的建造年代为始建年代。因此,翟氏宗祠仍算是历时600多年的古建筑。

翟氏宗祠面积不大,只有一个天井,呈四合院式布局。走进大门可见一堵迎壁,上面是写着“尊敬”字样的牌匾。绕过迎壁就能看到供奉祖先灵位的正厅,里面有4根年代久远的石柱,它们支撑着这个家族的历史和荣耀。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严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