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在河源市源城区源西街道黄子洞村金钩自然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百年客家围龙屋,里面竟深藏且集聚有孔子学生曾子传承的“忠、恕、仁、孝”之众多儒家楹联堂号和曾氏家训。当地文史研究人员近日在河源市区黄子洞村考察曾氏宗祠文化时,“意外”发现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在当地文广新局了解到,当地村民斥资50多万元,对这座百年客家围龙屋进行抢救性修缮和保护,以便将这一曾氏宗祠的堂联文化在河源客家古村落中传承和发扬光大。
曾氏宗祠已有284年历史
据河源市区黄子洞村村民曾立辉介绍,曾氏客家围龙屋是河源新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百年客家古建筑,这座砖瓦结构的清代客家围龙屋,也是河源市区楹联堂号最多的一座古建筑遗存。
根据当地《曾氏族谱》记载和河源市区文物普查员多番考证,曾氏围龙屋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年),迄今已有284年的历史。围龙屋内的宗祠坐西向东,宗祠正堂大门和中堂现各留存有一副堂联,分别是:东鲁传经府,南丰修史家;东鲁传经绵世泽,南丰修史振家声。曾立辉称,曾氏后裔曾于2010年斥资对宗祠进行过重修。
记者在黄子洞村金钩自然村内看到,这座客家围龙屋共建有3围层层环抱的祖屋,屋背后种有两棵百年古树——苹婆,其中一棵苹婆古树需2人以上才能合抱,相传系迁居河源市区的曾姓始祖秀华公所栽。
楹联堂号为宗祠一大特色
据《曾氏族谱》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从山东南武城一路南迁散居至福建、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其中黄子洞村曾氏宗祠系河源市区落居始祖曾秀华当年在源城区(原河源县所在地)立基创业所建。
曾立辉称,其先祖秀华的父亲一成公,从江西吉安迁居至广东兴宁并娶刘氏为妻,当年生下师市、师城2子后,因迫于生计而沿着东江南下经商,并客居于河源市区黄子洞村,后续娶邓氏为妻,并生下先祖曾秀华。曾一成后沿着东江继续南下至惠阳地区(现为惠州市)良井镇经商,并客死于惠阳良井。
据当地族谱记载,秀华母子在河源黄子洞定居后,部分后辈子孙又先后复迁至河源市紫金县(现为江东新区)古竹镇蓼坑村、榴坑村居住,至今近300年过去了落居河源市区的秀华后裔,如今已繁衍有10余代人。曾立辉告诉记者,其先祖曾秀华在河源定居后,当年遵从祖辈遗训和教诲,将先祖曾子和历代先辈千年遗传下来的楹联堂号以及曾氏家训,一并请人雕刻并悬挂在围龙屋曾氏宗祠的多个门楣上,以此激励后人。
曾立辉称,围龙屋内当年悬挂有众多楹联堂号以及曾氏家训,是河源黄子洞村百年曾氏宗祠的一大特色。
古老楹联堂号将重焕新生
曾立辉说,据其祖辈口口相传,历经284年历史沧桑和变迁后,河源黄子洞村奠基始祖曾秀华在围龙屋遗留有10余副上百年历史的楹联和堂号,现仅有“东鲁传经府,南丰修史家”一副楹联保存完好外,其余残缺坏烂亟待修复的木质雕刻楹联有“武城世德,沂水家声;南丰世泽,东鲁家声;武城世泽,三省家声;道承东鲁家声远,业继南丰世泽长;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多副。此外,还有木质匾额制作待修复的曾氏堂号有“三省堂、忠恕堂、追远堂、鲁国堂、武城堂、敦厚堂”等多副。曾立辉称,因百年围龙屋遭遇长年的风雨侵蚀和年久失修,这些木质制作的楹联和堂号多数已腐朽坏烂,亟待抢救性修复和保护。
据河源市区黄子洞村金钩自然村小组长曾国兴介绍,为筹集资金进行抢救性修缮客家围龙屋以及修复损毁的堂联,曾立辉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客家围龙屋修缮的启动资金。此外,还有2位外出乡贤也各自捐出10余万元,准备将这座客家围龙屋按“以旧修旧”的原则进行全面修缮,同时计划将废弃的数十间民房全部修缮成民宿并对外开放。
“当地村民决定对这些腐朽坏烂的楹联、匾额和堂号进行重新雕刻,并邀请知名书法家按原字体仿制题写以及由专职师傅雕刻。”曾国兴称,当地村民计划将修复后的楹联堂号永久悬挂在曾氏宗祠里和祖屋门楣上,以弘扬曾氏世代传承的好家风,同时免费提供给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观赏。
(中华家谱新闻采编记者 曾文静)
快快扫描二维码 关注家文化馆订阅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