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颜真卿文化街”策划方案
陵县在夏、商、周时属鬲氏国,春秋时属齐西偏地,襄王二十五年置重丘于今陵县,战国中期属赵地。秦行郡县制,在境内神头镇置厌次县,属齐郡平原地。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置安德县。初属韩信为王的齐国,后改属青州平原郡。公元9年,王莽改制,设定安公国,辖平原、安德、漯阴、鬲县、重丘五县,治所安德(今陵县城)。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废定安公国,改称安德国;三国时,安德国降为安德县,属青州平原郡。晋建国后,安德县复为安德公国;厌次县治迁至马岭城(今山东阳信东)。公元318年,安德公国复称安德县,属冀州平原郡。南北朝时,安德置郡,称安德郡。隋开皇三年(583),安德郡改称德州,州治安德(今陵县城)。隋大业三年(607),改德州为平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把平原郡改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平原郡,乾元年(758),又改为德州,直至元代。州治、郡治均在安德,又是安德县治。现今的德州,原称将陵县。元宪宗二年(1252),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将陵县。明洪武七年(1374),将陵县与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迁至将陵县城,即今之德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安德县,改称陵县。今陵县之名始于此。清朝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德州。 民国初陵县未变,唯将德州改为德县。陵、德二县均属济西道,后改属德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政府。1943年,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吴匡五县长,改陵县为匡五县,至1949年复称陵县。 1952年陵县与德县合并称德县,县城在今陵县城。1958年又与平原县并称平原县,陵县城改为德陵镇,1961年与平原县分治,仍为德县。当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复称陵县至今。开发这一带古城文化,对于展现陵城的古城风采、丰富陵城文化、发展陵城旅游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