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杨姓网 > 杨氏新闻 杨氏新闻

三洋杨氏:600年祖训立德扬善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杨姓展区

本报讯 芦田镇三洋村,地处银屏山下,是安溪杨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数百年来,杨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男耕女织,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和家族文化,尤其是那代代相承的祖训家规,字字珠玑,句句警示,默默滋养着这一方人。


  

落户三洋开枝散叶

“我是第四十世孙。”来到三洋村,75岁老人杨红利一见面就对记者说道。简简单单一句话,其背后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

杨红利介绍,根据族谱记载,先祖杨明珠是唐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居吏部少卿左侍郎。因身担显爵,有隐居避祸之意。光启年间(885-888年),祖孙三代(祖父杨安隐、父杨逸隐、叔杨肃、子明珠)埋名敛迹,与郡行营兵马使詹缵,节度使王审知迁处闽地。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杨明珠和父逸隐与詹敦仁一同入小溪场(今安溪)。翌年,杨明珠徙居新溪里头巾石(今官桥五里埔),因外有长潭,而号“杨厝潭”。

不久,次子杨进亷来到银瓶山下,见此地翠竹茂盛,说“松有大夫之名,竹有君子之号,鸲鹆巢为凤凰楼焉。……古人隐居于菊径,今吾隐居于‘竹(木+臭)庶’,亦可步古人之芳尘乎。”遂盖第居之,取名“竹(木+臭)”,肇基此地,称“三杨”,寓祖孙三代开发闽疆之意,后谐音为“三洋”(民间又说:该村为虎林口、内树坂、食水坝上、中、下三个小平洋组成,故称“三洋”)。

在村口有两座相邻的古大厝,是村中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为三洋杨氏第十八世祖兄弟思明、思义建造的,而其长兄思育生子有六,后裔却迁居同安、南安、安溪尚卿等地。村支书杨双全介绍,三洋杨氏开枝散叶,明清时期,村民大量移居中国台湾省苗栗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凤来厝四房、五房杨长恺、杨士黎往台湾,至今繁衍近万户人;也有部分迁居江西、浙江、漳州等地。


  

庵堂“圣谕”教育民众

“圆肇银峰发祖建庵地,通源弘农创始整庙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圆通堂,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在神案上就供有题书《圣谕》的木牌,题写“敬奉天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毋作非为。”这与明太祖“圣谕六言”如出一辙。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崇“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颁布“圣谕六言”。并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开始,开展“宣讲圣谕”的活动,一直沿袭到清代。

不同的是,圆通堂的圣谕以“敬奉天地”取代“各安生理”,这或许杨氏先祖根据本族所需而做的更改。“这‘六言’就是我们的祖训,也是全村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杨双全介绍说,“我们用它来教育后人,告诫后人,传递社会正能量。”

据村中老人介绍,圆通堂在古时有着神明公堂的功能,把“圣谕”供在村中的庵堂,是为了告诫后人:举头三尺有神明,要做好事、传美德。农闲和乡村节日时,由官吏和乡绅们宣讲“圣谕”,村中长幼会集庵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

据说,古时将此“圣谕”挂庵门口,凡进庵的人,都必须以此为镜,检视自己。谁家没教育好子孙,谁不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有谁胡作非为,做了玷祖辱宗之事,都须如实交代,要说公道话,做良心事。

家训传家浸润后人

为让族人世世代代牢记祖辈遗训,除了在庵堂之中供奉“圣谕”,杨氏先祖还将祖训家规细化成文,写进了族谱之中。

记者从三洋杨氏总谱上了解到,在明成化三年,杨氏宗盛公修族谱《凡例》明确规定:“凡为子孙者当知敬长慈幼之礼,勿得少长相凌贵贱相欺,致伤和气,自取败祸。”“凡父母生子当教,以诗书礼乐,使知爱亲敬长之义,培之仁义道德,则能孝友顺人之志,昔三代盛时亦犹是耳。”“凡为子若孙总宜酷好诗书少年,力学履规蹈矩,礼义不愆……”“凡妇女者能以节自持,四德闲身守妇道……”

族谱《凡例》还明确了什么人可以入谱,什么人会被除谱。“凡子孙有远游而不思归祭奠者,或在家败常乱俗者,一则弃祖而遗亲,玷祖而辱亲,厥罪惟均,俱其名不录其后,以绝之,不许复入祖宗,污辱宗藉,此家法之尤大者也。”

“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把家训拿出来读给我们听。”今年85岁的杨建业告诉记者,父辈们从小灌输的家训中为人做事的理念却深入人心。《凡例》总共十三条虽然只有数百字,浅显易懂,但其中的修身、齐家之道,以及做人处世之法,早已内化到这个家族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大家为人处世的典范。

在齐家、立业、修身、劝学、笃行的家训熏陶下,杨氏族人有的为官清廉,有的诗文传世,有的尚义孝亲,有的乐善好施,代代相传、风范世袭。三洋杨氏历代人才辈出,不管是清代的杨潢总兵,为梅占茶取名的清代举人杨辉文,民国时期的中将杨汉烈,为解放安溪立下赫赫战功的杨玉霜、杨燕子,还是如今原南昌部校政委少将杨林雄,他们的故事仍在杨姓村民口中津津乐道。

“说起村中的翘楚,如今有博士后、博士各1个,研究生、大学生及从政者无数,这些都是我们杨家人坚守家训的结果。”杨双全说。(记者洪金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