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徐姓网 > 徐氏新闻 徐氏新闻

为乡村文明植入传统文化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徐姓展区

余庆县深入发掘、提炼、丰富善文化精神内涵,把传承弘扬善文化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倡导“善人善事”,把做积善之人、营积善之家、建积善之城作为价值追求,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小落实落细,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支撑。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就会产生巨大能量。深挖善文化精神内涵,积极推进善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营造浓厚的善文化传播氛围。同时,把善文化植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善念引导,积累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三不出一不上交”矛盾化解经验,为乡村文明植入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如何?不止是片面的追求当下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在传统文化创效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更多的全新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沁润于心,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捕捉到不同的、新的“打开方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就得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讲故事的方式,把积善行德的优良传统进行广泛宣教,让善念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使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舆论导向推动自我教化,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让传统文化激荡乡村振兴涟漪。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是农民居住生活的地方,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乡村治理的好坏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当然,话又说回来,任何一个村庄都不可能简单使用某一种治理方式实现有效治理,而是多种治理方式相结合。为此,弘扬“善文化”,更得在此基础上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自治作为核心,德治作为基础,法治作为保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大事,也是一篇大文章。相信,只要遵循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科学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潜心研究,努力挖掘富有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时代气息、文化气息;遵循时代审美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杜绝简单粗放的盲目发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让广大村民群众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在传统文化浸润下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