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米脂不仅是美女貂婵的故乡,也是全国最集中体现北方窑洞建筑艺术之宝地,从刘家峁姜氏庄园到杨家沟马氏庄园再到高庙山常氏庄园,结构严谨、气势宏大、格局分明、左右相称,处处体现北方窑洞建筑之精华。
高庙山常氏庄园座落在米脂城东北12公里处柳树沟北侧。据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民国初年,由常维兴和其子常彦丞先后修建而成。依仗地形分布,格局为上下两套长形四合院落,左右匀称,布局紧凑。米脂常氏是大姓,现在如此,旧时更有“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占半街”之说。
去年金秋与朋友相约一同去探访,车至高庙山沿路有导示指引,问及乡亲时,老乡说:哪有什么庄园!不就说沟里那几孔破窑,原来财主留下的,破烂不堪。怪得很,老有人来看,有什么好看的?
土路,还算平整,好在是越野车,只是驾乘极不舒适。到一岔口有明显标志“常氏庄园”左转2KM。进的沟里不远,见有人家,将车停稳后打听,村民顺坡道指向,庄园已经到了,从沟底实在看不出什么宏伟。
沿着坡道从西边石拱门道而入就是庄园外长约80米的平台,从沟底用巨石切起高约9米的硬石“硷畔”,平台有300多平方,左右连接两个拱门,连接平台的庄园外墙嵌有多方“拴马石”,彰显主人当时的显赫,平台中央就是庄园的大门了。
大门砖木结构,彩绘梁檩,青瓦覆面,砖石镶嵌有福禄吉祥图案,门楼上部用五脊六兽硬山顶。大门旁抱鼓石面有精雕麒麟送子,两边小石狮形态各异相向嬉戏。
进门即是前庭,两侧对称倒座有厅房和耳房,过东西两侧,院西为磨坊,院东为马厩。前庭用大方石铺地,预留慢坡下水槽石,从门口竖井连通院前排水道。
过前庭,由台阶而上,经二门直抵正庭,二门结构与大门相近,门侧有竹鹤松鹿砖雕,惟妙惟肖。正庭为“明五暗四六厢窑”模式,正面一线五孔窑洞,宽大整洁,采光充分,两侧配双窑暗院,主院两侧六孔石窑相对,错落有致,整体和谐。
庄园不售门票,也没有接待,零散地住着几户当时土改便搬来的几位高龄“业主”,并且已有几户迁出。从庄园外平台上,遇到一回乡探亲的女士,从衣着谈吐看出是个有学问的人,她家世代与庄园为邻,并且祖上曾经是庄园的长工。从她口中大概地了解庄园的历史,有兴旺也有衰败。
如今的常氏庄园,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像一个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静静地矗立在贫瘠的山村中央,用残墙断壁,破砖烂瓦形容也不为过。但不知到处用褐色标识的景点导示为什么又一次次将路人指向这里,难道是让大众去感觉这一久远的残垣,还是去寻找遗忘的破败。
米脂不缺景点,与保护得力的杨家沟革命旧址、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李自成行宫、姜氏庄园相比,常氏庄园似乎缺了点什么,但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不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点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而堕集。一个不去好好顾家的管理群体,可以修路盖楼,大搞形象工程,数年前兴师动众去抢“米脂婆姨”的头衔,岂不知有形的文化被废弃,争那些无形的资产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