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裴姓网 > 裴氏新闻 裴氏新闻

潜心研究裴氏文化40载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裴姓展区

潜心研究裴氏文化40载

   

那个兼具客厅功能的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同时也是杨西江夫妻的卧室。沙发一看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款式,床单已洗得看不出颜色,就连房间的门都是没有包过的最原始的木板门。床头柜上、茶几上见缝插针地堆放着一摞摞书和书稿。很难想象,一个大学教授级别的人家会如此清贫。“家里乱七八糟的,让你们见笑了。”杨西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米八五、身材魁梧,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更像是搞体育出身,但他却在中文系教了一辈子自己喜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老伴儿也常常怪我说,这些年,研究裴氏文化,贴出去的钱够买两套大房子了。”说这话的时候,老爷子脸上看不出丝毫后悔,反而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

    壹 11岁第一次去裴柏村拓了厚厚一本《状元碑》

   

1947年,杨西江生于闻喜县党家庄,“距离裴柏村还有25里路,但对于‘宰相村’的名号,我打记事起就知道了。父母常常在我耳边念叨,裴家出过多少宰相、出过多少大将军。”杨西江回忆。虽早已心向往之,可那时交通不便,他一直没有机会去。直到1958年,县里掀起了扫盲热潮,各个村之间也号召老师和学生们互相参观交流经验。为参观裴柏小学、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新方案的经验,杨西江才在小学老师的带领下去了裴柏村。“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没有车,只能徒步赶往。路上最少走了两三个小时吧,过去就快中午了。过去后只开了半个小时的会就开始联谊交流,别的孩子和人家村的孩子们凑一块儿聊天、玩儿,我赶紧拿出铅笔和作业本,趴到状元碑上就开始拓字。”第一次去裴柏村,杨西江就是有备而去的。他从小酷爱书法,听说裴柏村有千年的唐碑,就专门带了铅笔和本,准备拓了帖子回来练字。

   

裴柏小学就设在高阜上的裴氏宗祠内,正门前是高达108级的石阶,两边有石雕的护栏,门前有气壮山河的牌楼。远远望去是那样的巍峨,令人顿生敬仰。一进大门,当门有三通碑,是:世系碑、宰相碑和状元碑。

   

那时三绝碑、裴光庭碑还都在,但杨西江年龄小,不懂什么文物价值,他就先去拓了状元碑。一共一千七八百个字,都是牙枣正楷。他就把作业本拆成一页一页的,为防止搞混顺序,他还把每页都编了号。“整个本几乎都用完了才拓完。回家后我母亲又给我按顺序一张张粘到了牛皮纸上。我认认真真拿毛笔把所有的字描了一遍,一本完整的状元碑帖才算做完。”杨西江说。

   

那本字帖杨西江虽说后来临了好多遍,但意思一直不大懂。小学老师也文化有限,只是一知半解。直到十年后杨西江高中毕业也回家乡当了中学教员,他才渐渐意识到那个帖有多么珍贵。但年代久远,自制的碑帖早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原碑实物也早已毁弃,但由此却让他对裴氏人物林列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贰 第一本裴氏研究著作写了17年

   

杨西江酷爱学习,上学时年年考第一。但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大学暂时上不成了,他就回村里当了教员。那个年代文学读物极其匮乏,尤其是在农村。有些村学先生家里有祖上传下来的《二十四史》,杨西江有空就跑去借来一读。谁家的书也不全,杨西江硬是邻村借两本,镇中学借三本,拼凑着几乎读完了三十余册整套《二十四史》。让他收获最大的是这部书里写了好多裴氏家族的人物,看得越多,对这个家族就越生敬佩。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杨西江立志要好好研究这些给自己的家乡带来千年荣耀的裴氏名人。

   

1977年恢复高考,杨西江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那一年,他已经30岁。“上大学晚也有晚的好处,那就是我心智已经成熟了。别人都是边上学边看小说边玩,我是除了学习都泡在图书馆里,通读通志史书,收集了关于裴氏家族相当多的资料。我想条件成熟的话一定要出一本书,写尽裴家的贡献。”杨西江说。

   

最终,杨西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99年,《裴氏人物志传》脱稿,从开始动笔写,到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整整花了10年时间。连同此前收集资料、攻克拦路虎的七年,共长达17年。“在这本书上花费的心血远远超过我此前所出的五部专业书籍。”杨西江说。

    叁 为收集资料几乎跑遍全国各地

   

杨西江家境贫困,父母亲都务农,还有年幼的弟妹。他是家里唯一念出书来的人。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按说也挣了稳定的工资,但妻子是农村出来的,没有工作,自己那点工资除了接济老家的亲人们,还得养活自己的一家五口人、供三个孩子上学。“那些年为了多挣点课时费,我从早到晚代课,假期最多的时候一周上了42节课。”回想起那几年最艰难的时光,杨西江深深地吸了口烟,无奈地苦笑:“所以这本书出得特别艰难。这真是‘陋室寒窗,孜孜笔耕廿不懈磨此卷,清灯此案反复批阅,丹青不知老将至’。最后还是学校资助了一些钱,书才印了出来。”

   

后来儿女们逐渐长大、参加了工作,杨西江手头才算宽裕了一些。但攒下的钱,他舍不得买一件好衣服,舍不得给家里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具,全花在了去往全国各地的路费上。一到暑假,他就往外跑,除西藏、海南和台湾,他都去过了。“去了也很少逛旅游景点,大都泡在当地图书馆、大学校园里查资料,或在裴姓聚集村采访。”杨西江说。

   

“北京跑得最多。那些年去了北京根本舍不得住好旅馆,都是住最便宜的地下室。”杨西江说。那些地下室旅馆离北京图书馆都挺远,他往往一大早出门的时候就买好一天的干粮,然后在图书馆里呆到人家下班才出来。

    付出总有回报。这些年,杨西江在全国各地收集的《裴氏家训》《裴氏家规》《裴氏家戒》《裴氏家法》有35种之多。

   

“看看民国年间的《裴氏家训》,已摈弃那些陈腐观念,植入许多新理念。民国七年,安徽裴氏就编了富有民主色彩的《和县忠恕堂裴氏家规》。近年,裴氏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的新形势,紧跟时代步伐,而制定的家训主要有:《浙江天台裴氏族规》《江苏宜兴港口裴氏家族教育篇》《江苏宜兴屺亭裴氏家训》《安徽寿县裴大古堆裴氏族民公约家规》《下塘裴氏家训》《内蒙古通辽裴氏家训》《苏北裴氏家训》等。仅《苏北裴氏家训》里四句话‘自强不息,重德修文。诚信守法,堂正为人’已具有普适价值。而今,全国105万裴氏后裔(含海外裴氏),约25万个家庭都收藏了《裴氏家训》,并常读常新,铭记于心,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在每年三月三日,全国裴氏暨海外裴氏于裴柏村的祭祖仪式上,集体朗读《裴氏家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三月三祭祖活动我去参加过两次,现场气氛庄严肃穆。阵阵声浪,在凤翔岭畔回荡,以至越过长江黄河,拨动心弦,激起回响……”

   

大量的事实有力证明:传承家训,弘扬家风,是何等必要。自古家国一理。家是国基,国是大家。家有规,国有法。前者作为后者的延伸与补充,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容忽视。杨西江说自己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也结识了很多和他同样关注裴氏文化的人。我国第一任驻美大使柴泽民,也是闻喜老乡。“柴老非常支持我对家乡文化的研究,给我提供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还给我的书题了书名,姚奠中先生也给我题写了书名。老书记陶鲁笳、上将裴怀亮也特别重视裴氏文化研究。”

    肆 想把裴氏文化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继第一本裴氏专著问世后,近十几年来,杨西江又陆陆续续出了多本裴氏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比如《裴氏人物著述》《裴氏春秋》《裴氏广记》(四件本)《中兴名相——裴度》,以及五集电视专题片《千古风云话裴氏》、54集电视连续剧《名相(裴度)文学本(玉戴记)》。他还为裴新生编辑的长达4000页的《中华裴氏宗谱》作序题词,并拟定纲目;为裴世平先生编的《裴氏家训》作长篇序言;办了“中华宰相村裴氏文化网站”,宣传裴氏。但他说,目前做的工作还只停留在书本中,他希望有一天,能把裴氏文化打造成一门“裴学”。“我想在有生之年将我研究的裴氏文化成果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杨西江说,“申遗不是要荣誉,而是需要给予裴氏人文精神一个应有的文化定位,使它更好地开发惠民。”

   

家训家风如何传承?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杨西江说,文化传承离不开市场支撑。他有个大胆的想法,把裴氏文化植入到旅游产品中,比如新绛的澄泥砚;比如开发“裴府清汾”,让山西的汾酒再多一些文化底蕴。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发展。当越来越多的闻喜人信心满满地喊出“打造我县裴氏文化这一金字名片”的口号时,杨西江思考更多的是拿什么去打造,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