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善良、纯真和美好。道德、宗教也追求这种境界,正如古今许多美好的诗词歌赋字面也是很浅易的,我所认识的藏族根艺家牟子亮的许多根艺作品的深度却正蕴藏在难得的浅易之中!或许至高成就的艺术和至高无上的道理及宗教都会殊途同归,都是那么令人感动、欣赏,激发出内心深处虔诚的赞美。
根艺在藏语中叫百尔泽,源自大自然,它是古老藏族文化在时光淘洗中焕发出来的熣灿星光。牟子亮决定选择以最好的根的艺术形式来完成这一呈现。根艺缘根生,要求创作者在抽象中求具象,具象中求神韵。根艺既是古朴的,又是粗犷的,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度与心灵力量,是形式上朴素而有冲击力的艺术。根艺之美在于它是独一无二、天人合一的完美结晶,这弥足珍贵的价值果实,其实是牟子亮这一生对精神出路的寻找,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人们给予从事根艺事业三十余载,获奖无数,多件优秀作品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的牟子亮封了一个“雪域怪兽”的雅号。“在偌大的世界之中,我这一匹善良的野兽,带着野性荒蛮,还没来得及消化的野果野草,还有原始苯教文化的熏染,夹杂着东方礼数的慎密,西方的浪漫,还有工业文化的成果,改革开放的壮举,慌慌张张地掠过原野跑过草地,就跑到众人的面前了……每一次进入森林,我都激情澎湃,随身携带一床羊毛毯子,装上一袋洋芋,渴了喝山泉,饿了生起一堆篝火,把洋芋烧熟,顺手扯一把鹿耳韭或野葱嚼烂咽下去,夜晚经常一个人就在野外的大树下过夜,也常常会被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得魂飞魄散。我与毒蛇打过交道,与野狼交错目光,与黑熊有过亲密接触……”始终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牟子亮,如今轻描淡写地回首陈年往事,因家贫少年失学踏上漫漫艰辛求学之路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在牟子亮的身上我看到他那锲而不舍执著于理想的处世态度,在任何年龄,只要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把握人生,相信都会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想用诗人徐志摩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来解读牟子亮的思想根源,也许是最贴切不过的,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自由和美。
一个坚持艺术理想的人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希望的使者,对这个难度的探索与超越,就成了一种创新。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准备烧掉的各种乔、灌木及竹、藤等废根在牟子亮的面前简直是如获至宝,必须突破材料限制,颠覆朽木不可雕也的定论,凭藉他洞察世界本质的那束眼光构思追求一种神似的最佳艺术结构效果,化腐朽为神奇,把“悲悯情怀”的诗人情愫倾注到作品当中,诗意栖居式进行神灵驰骋的创作思考,闪射出嘉绒藏族文化神秘朦胧且令人敬畏的审美观念及内涵。
牟子亮怀着对故乡无比的眷恋,对希望的憧憬,追寻本真的灵魂,不受规范、逻辑、普通推理的约束,在对传统的继承与追寻之中强调性灵的自由,不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展现现代世界和现实生活,关注人、关注生命,让作品的主题性更好的得以表现。我常常为他那种敏感细致的演绎能力而惊叹,例如淋漓尽致显现质朴无华的《插花》系列作品;从远古吹来,奏响灾区重建凯歌的《悠悠羌笛》;被一位台湾收藏家收藏的《故乡的炊烟》;为告慰“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们最动情心血的力作《患难真情》系列作品得到专家学者高度评价;雅致的《玉树》以其色雪白,坚韧如玉,繁简相宜,天然成巧入选“全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立足于现实而超越了现实,发源于生活而超越了生活。我们沿着艺术家勾勒的意象感受他在感情和思想方面的体会和经验,一点一滴地去猜测、揣摩作品带来的深层次的意义,开拓出自由想像的空间。
盛世出艺术。根艺美术是一种永远的叙述,日积月累的修为。每一个民族文化的所有艺术都贵在创新,也贵在精炼。“以根养根”,如今身为阿坝州中职校讲师的牟子亮除了潜心雪域高原根艺创作的研究,还致力他的美育工作,热忱普及培养根艺美术的接班人。在各级刊物发表根艺类论文、诗歌、散文等,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推动阿坝州旅游文化建设工作。
集“雄、险、奇、秀、幽”迷人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的阿坝州,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雪山耸列,草原辽阔,俊秀山水陶冶下空灵莹透,海德格尔的“在神性中站出自身”正是牟子亮日臻完美的艺术写照,把艺术内在的心灵品质以及感动的力量转化为一个个巧夺天工的根艺精品,坚强、无畏的牟子亮的创新精神撼人心魄,雪域之子正展开向光明未来的翅膀,继续他未完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