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牟姓网 > 牟氏新闻 牟氏新闻

纪念苍梧先贤牟子 确立梧州佛城地位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牟姓展区

纪念苍梧先贤牟子 确立梧州佛城地位

 

——“纪念牟子诞辰千年暨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地位

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4年 11月18日上午, “纪念牟子诞辰千年暨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地位学术研讨会”在梧州学院“明理.理惑楼”八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梧州学院主办,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和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此次研讨会以“梧州:岭南古代佛城地位”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充分发掘梧州作为古代岭南佛城的人物、史迹与证据,论证并确立梧州作为“古代岭南佛城”的地位。这是首次公开在牟子故乡(梧州)纪念梧州先贤——牟子,并探讨和论证梧州作为古代佛城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广东云浮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小娟、梧州市政协副主席梁华、梧州学院党委书记、唐耀华教授,梧州学院副校长、程道品教授,广西佛教协会会长释成清,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原广西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李俊康,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梁培林等领导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并发言。大会开幕式由梧州学院副校长、程道品教授主持,梧州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唐耀华致辞。

唐耀华首先向出席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是梧州学院凭借“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需求,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学术研究活动。本次研讨会围绕“梧州:岭南古代佛城地位”为主题展开,首次公开纪念佛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梧州先贤牟子,将对提升梧州市的整体文化品位、打造“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为两广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借助本次研讨会充分挖掘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梧州打造“珠江——西江佛禅文化带”的特色宗教文化旅游献言献策。梧州市政协副主席梁华发表讲话说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深入探讨论证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的地位,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提高梧州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两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都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广西佛教协会会长释成清也在开幕式上做了发言。他认为梧州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希望大家多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学习佛教文化,为社会服务,将佛学发扬光大。

研讨会发言分上午下午两场,分别由邱房贵(梧州学院文法学院院长)教授和王元林(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主任)教授主持。从各位与会嘉宾的发言和提交的会议论文来看,围绕“梧州:岭南古代佛城地位”主要从牟子及其《理惑论》研究、佛教在梧州传播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两广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一  牟子及其《理惑论》研究

牟子及其《理惑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在牟子的身世和《理惑论》的真伪问题上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在撰写《论<理惑论>的作者及其内容、价值》一文的基础上从学术史演变的角度指出,牟子及《理惑论》的真实性本身没问题,之所以受到民国以来的诸多学者的怀疑甚至否定,原因在于肇始于二十世纪初流行于学术界的疑古思潮,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牟子研究上才逐渐走出“疑”的藩篱,转向以汤用彤先生为代表的“不疑”。疑古立场在思维和治学方法上所犯的最大错误是按照进化论的逻辑,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在研究上抓到一条证据,就可以对整体进行全盘否定。杨教授进一步认为,历史事件的逻辑不能简单等同于理论逻辑,可以逆推。反映在《理惑论》的真伪问题上,持怀疑态度的学者用后世相左的材料来质疑《理惑论》的真实性,事实上,《理惑论》是佛教传入中国早期较为成熟的佛学理论著作,后世材料多数由此而来,逆推证明其伪是难以成立的。经过仔细考辨,杨教授得出结论:牟子其人是真实存在的,堪称为佛学早期中国化的集大成者,牟子崇尚佛教,但他并非佛教徒,而是以儒家为本位,站在道家立场上,融汇佛学的一位居士。《理惑论》本身的真实性并不存在问题,佛教中国化的先驱苍梧人牟子将其“中国化成果”以文字形式定格的结果。他认为目前学界对牟子及其《理惑论》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大研究力度,使得牟子在中国思想史的编篡上能以一章而非一笔带过的形式出现。

梧州学院党委书记唐耀华教授站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高度将牟子视为“域外思想‘中国化’第一人”。在论文《域外思想‘中国化’第一人——牟子》中指明,在牟子撰写《理惑论》之前,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模式以本土思想文化内部的碰撞交流为主,直到汉代佛教的传入,外来文化才与本土文化产生交集。牟子正是在域外思想第一次进入华夏受到本土思想排斥和抵制的关键时刻,撰写《理惑论》,融合本土思想文化资源,以中国人容易理解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巧妙而系统的解决了佛教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初步实现了儒佛道三教的圆融会通和佛教思想的中国化,从而奠定了牟子作为古代中国域外思想中国化第一人的重要地位。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李勤合的《从牟子到慧远:早期中国佛教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姚南强的《从牟子到契嵩——论三教相争和三教融合》均从佛教思想演变的角度,通过与牟子有着思想关联的慧远、契嵩对比,分析了牟子《理惑论》所阐发的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以牟子为起点,慧远和契嵩在阐释三教关系上都不同程度继承和发扬了牟子“和而不同,圆融会通”的思想立场。梧州学院副教授毛廷贵、唐峰陵的《牟子儒佛道三教圆融思想研究》则进一步明确牟子开创处理三教关系的思维方法即“三教圆融”,他们认为牟子以对中国儒家理论和老庄之学的深刻认识,创造性地将佛教理论融入中国儒道理论之中,从而成为在中国和世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儒道佛圆融的第一人。广州元韬管理咨询公司钱耕深、刘明沭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牟子的多元文化与佛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抓住牟子佛学思想多元文化兼容的特点,通过将“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的牟子思想应用于公司管理取得成功的案例,论证牟子思想所有有的独特的现实意义。

钦州学院学报编辑部的侯艳博士则对《理惑论》作者的名字从音韵学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新见。她的《牟子<理惑论>作者新探》一文认为《理惑论》的作者是托名“牟子“的苍梧籍隐士,牟子这个名字是“某子”的同音假借,为了维护佛教而作,目的是让人消除对佛教的误解而信奉佛教,不宜直接写出“某子”以见假托之意,那样恐怕人们对佛教本身会更生疑惑,因而选取一个同音的真实姓氏来代替直白的假托。

此外,梧州本地学者黎军先生的《从牟子<理惑论>中苍梧白话方言释理牟子其人其著之惑》通过在《理惑论》中发现的50处左右融入苍梧白话方言的词语分析,师徒证实牟子及《理惑论》的真实性。毛廷贵、杨祯海合著的《《牟子<理惑论>的载体——广信话研究》、《《牟子<理惑论>雄辩术探析》分别论证了《理惑论》与广信话的渊源关系与牟子问答的语言艺术。

二  佛教在梧州传播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梧州作为古代佛城地位的确立仅靠对牟子及其《理惑论》的研究显然不足支撑,另外一些学者梳理和分析佛教在梧州传播的历史及文化内涵,进一步论证了梧州作为古代佛城地位的不可动摇性。

原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康研究员的《牟子“归苍梧”与“云山古佛场”》则从《理惑论》自序中牟子归苍梧的事件和冰井寺对联“云山古佛场”为出发点,结合梧州历史记载及现存的文物古迹考证辨析了梧州正是牟子归苍梧娶妻的所在地——古广信城,而广信城在汉代是苍梧郡治,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地,苍梧还是佛教东传的对接地。因此,梧州当之无愧的称得上岭南古代佛城。在会议上宣讲论文过程中,李俊康还建议梧州政府应大力弘扬牟子“兼容并收,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建造“牟子广场”,竖立“牟子石像”,根据文献记载,在苍梧王城、漓水关遗址设置标志牌,从而让牟子成为梧州的文化品牌,进而成为岭南文化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梧州市博物馆研究员李乃贤、潘俊杰的《谈谈佛教在梧州的传播及发展》根据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梳理了佛教从两汉传入梧州,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进一步发展,在隋唐进入繁荣期,宋至明清,又趋向缓慢的发展脉络。该文根据翔实的文物及文献证据判定佛教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两汉传入梧州。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侃言的《梧州,佛教东传始圣地》、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曾强主任的《西江,佛教东渐之路》、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李礽春副会长的《佛在梧州》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梧州在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梧州学院苏文龙教授的《泗州寺探微》通过对梧州一个村落里的寺庙研究,证实了梧州古代乡村佛教文化兴盛繁荣的局面。梧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的吴承华的《围绕佛城课题研究推动梧州佛教文化开发》对梧州的佛教传播史上的寺庙进行了详细考证,提出将佛教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突显梧州“佛城“特点的旅游开发思路。梧州学院毛廷贵副教授、唐峰陵副教授的《对梧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考》、朱良华副教授的《珠江西江经济带背景下梧州发展体验性佛教文化旅游的思考》均围绕梧州的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展开讨论,前者强调在旅游开发方法上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后者运用体验性经济的概念,在突出参与性、文化性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增强顾客的体验性。二者都是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梧州佛教文化在旅游管理的应用研究。

三 两广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

仅仅通过对牟子《理惑论》以及梧州佛教传播历史的研究,尽管已足以确认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的地位,但还不能算本次研讨会的最大成果或最大亮点,尤其是来自广东的专家、学者的发言及论文提出两广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的倡议才是本次研讨会的最大成果。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先生的发言开启了两广在文化领域合作共赢的序幕。他首先提出特色鲜明的牟子精神,(在会议最后的倡议书中总结为“和而不同,圆融会通”),肯定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的文化定位,其次他建议在牟子精神的基础上,在国务院刚刚将“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升格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两广应抓住时机共建与经济带相呼应的“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将佛城梧州,与禅都云浮等相关城市连起来,建设一条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并列的“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其三关于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的方式和举措黄先生都做了周密细致的策划,并希望两广省区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

暨南大学历史系王元林等教授撰写《浅议西江宗教文化带的构成与意义》提出“西江宗教文化带”的概念,并通过对佛教在梧州的传播、岭南佛教思想的发展和西江佛教文化带的形成、龙母信仰文化带的形成三个问题的分析,指明建设“珠江——西江文化带”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现实意义。王教授直言不讳的指出,仅仅确定梧州的古代佛城地位,只是个案或“一个点”的研究,太孤立,需要拓展视野,将梧州视为两广宗教文化带上的一个节点,在研究上争取将广信的牟子“佛”文化与肇庆、云浮甚或北江韶关的六祖“禅”贯通,并将西江流域的龙母、三界神、北帝、洪圣等水文化对接,提升综合影响力,为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梧州学院西江研究院余天佑研究员和陈宇思老师的《试论唐宋时期佛教对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以出土魂瓶为例》通过对佛教遗物——魂瓶在西江流域的分布和考古发现情况实地调研,认为带有佛教元素的魂瓶遍布西江流域,从广东肇庆一直延伸至广西藤县,尤其以唐宋时期居多的分布规律。余先生还初步确定这些魂瓶应当为丧葬用途,从魂瓶发现的数量和形制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江流域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接纳程度。总而言之,佛教文化在西江流域影响是多方面的,传播范围十分广泛。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的《广州佛教在岭南地位及其对两江经济带发展的作用》对广州在岭南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做了详细论述,他用充足的证据证明广州市岭南佛教的最大的一个中心,传播最大的一个基地,旅游名胜和寺院经济之源,进而阐述广州佛教对两江经济带的具体作用。认为在当今背景下,在正确认识宗教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宜充分发挥佛教的各种作用,整合两江其它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功能,建立两江佛教风俗走廊,发挥其教化、经济、生态等功能,为两江经济带建设服务。

广东云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彭祖鸿的《西江流域水神庙宇的语义分析——以广东云浮为例》、广东清远市艺术研究室的林超富博士的《北江中游水系英德族群俗神文化研究》则分别就珠江重要支流南江、北江的水神和俗神文化做深入探讨。以珠江支流的民间信仰个案为研究对象,对于深化细化对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凡博士的《从佛山佛禅民俗文化谈“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的构建》从分析佛山市的佛教、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在岭南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入手,旁证了构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广东云浮市志办研究员朱正国的《从文化地理角度看珠江——西江文化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珠江——西江干支流一带,因其在岭南的特殊位置,早在秦汉及以前时代就通过其支流延伸的交通走廊,就可能从西南陆路和东南海路与佛国印度进行文化交流,成为南北和中外文化的交汇带,并融合创造和传播新文化。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岭南文化的重心相应变动,从梧州等到广州,最终形成珠江——西江文化带。会议尾声,由梧州学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所毛廷贵所长宣读了《合作共建“珠江一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倡议书》,倡议书宣布,与会嘉宾在达成诸多共识的基础上,如肯定 “圆融会通、和而不同”的牟子精神及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的地位和影响,认为两广在“珠江一西江”一带的佛禅文化、民间信仰与习俗等方面不仅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存在诸多的相通与互补之处。为了更好地整合、开发与利用两广在宗教与民俗文化资源,实现“珠江——西江”一带佛禅及民俗文化资源的相通与互补性,建议两广共同建设“珠江一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并从人员、组织、管理、信息平台等七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的地位,而且由两广学者共同倡议打造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 “珠江一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不仅具有务实性,将学术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而且具备创新性,如牟子精神、古代佛城、“珠江一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等概念的提出。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成功圆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学术研讨会。

                                (梧州学院 李凯旋  毛廷贵)

作者简介:

 

李凯旋(1972——),男,河南渑池人,图书馆员,文学博士,从事明清文学、文献学等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1篇。

电话:15878052501    邮箱:531942215@qq.com

 

毛廷贵:(1963——),男,广西贺州人,梧州学院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广西桂学研究会研究员,梧州学院西江研究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