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福建省卢会永远荣誉会长卢同笋再商榷
2016年5月23日,在忙乱的日子里无意中看到福建省卢氏会永远会长卢同笋的一篇新作,叫《再探卢如金、卢宗泰两祖世系考——宗泰不是如金后裔》。我非常认真非常崇拜地拜读那么长那么详实的一篇大作。今天2016年8月16日农历2016年7月14日(丙申年丙申月庚午日)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的前一日,我如金公第五十世孙,宗泰公直系孙卢坤城要回应了,这既是为了以示所有卢氏宗亲正听,也为了老祖宗!首先交代下为什么今天回应,两点理由:
1、由于我在2013年去江西麻田看过麻田族谱对于宗泰公的记载,当时看到的是宗泰公任刺史,我提出质疑刺史官职太小不可能牵扯到宫廷政变,2015年12月前我看到官职变成平章总诸军事之官职,我又提出正当壮年不好好当官,游山玩水去麻田不合理。到现在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里面发生了一个变化,就是宗泰公历任官职变了,到麻田的理由也变了,所以我按下立刻回复的念头,我想让更多宗亲知道现在宗泰公的说帖是这样的,免得我质疑后过了几年又变个样。再来也顺便告诉大家,百度百科宗泰公的词条已经跟卢同笋会长的一致了。看来江西祖地修谱的人很认真,工作很到位。可喜可贺!
2、突然今天想回应了,是因为明天是中国秋季祭祖的大日子。中国传统祭祖分春秋祭祖,春天以清明节扫墓为主,秋季祭祖则是以中元节为隆重。今天为祖宗献礼了!
言归正传,总结这篇洋洋洒洒的鸿篇巨作,里面主要说了三件事:
1、清楚明白交代了宗泰公身世,然后得出结论是宗泰公绝对不是如金公后裔。
2、详细分析了漳州谱记载的从子阳公到如金公九世都是紊乱错误的,所以漳州谱的文字资料全是错的,不可信。
3、清楚批判了漳州《范阳卢氏宗谱》的谬误,同时甚至确切的说漳州谱连谱都不算,会长原话是“而墨溪《范阳盧氏族譜》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族谱”。
通篇文章除了要强化这三点问题,其他细节文字复制粘贴的内容只是点缀无多大意义,在下面的回应中将主要针对以上三点问题进行回复。
首先宗泰公身世原文:卢彻,字宗泰、名大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674)正月十五日辰时生,至开元丁丑(737)十月十七日子时殁,享年64岁,唐授同平章总诸军事,自唐开元癸丑由常州游于虔州(今赣州市)虔化县(今宁都县)青音里韶溪,见山水之胜,遂卜居焉。百度百科最新词条:卢宗泰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公元674年),仕于唐,武则天时历官兵部尚书同平章总诸军事,武则天死后,宫廷内发生了严重的争权斗争,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诛杀太平公主及有牵连的诸大臣,平息宫廷内乱,国家始得安宁,然公目睹如此残酷的争权斗争,深感宦海浮沉,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危机感。"见政日紊,贤才屏迹,因有去志。"萌发了急流勇退之念,曾谋于诸子曰:"食禄弗忠君,非也;仕进不知退,亦未善焉,于时显君子居身之大端,余欲去此,效贤避地之所为。"遂于唐开元癸丑(公元713)年辞官,决心避世隐居,谓诸子曰:"幽州祖坟犹存,燕府银龟山下旗鼓几案排列左右前后,汝宜识之。"于是,偕夫人赵氏,携三子公明、公达、公显,先回幽州扫墓,以尽人子之孝;再到湖南桃源,寻觅隐居之所,未如心愿,乃对诸子曰"尝闻江(南)地杰人灵,风俗醇厚,但闻其名,未获亲游其地,不如吴头楚尾一行,择善而居,诚非拙计",于是转道东行,游至虔州(今赣州),溯梅江而上,至虔化(今江西宁都)清音里韶坊,"见其山水之胜,遂卜居焉。"为防后患,令三子鼎足而居,长子公明居南云,次子公达居麻田,三子公显居下沽,兄弟难违父命,然手足情深,不觉泪下,后人号其山为"啼岭"。从此,卢宗泰开始了避世隐居的田园生活,潜心教子弄孙,尽享人间欢乐。
以上文字可以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宗泰公生于674年,713年归隐麻田,时年39岁,武则天时任兵部尚书同平章总诸军事。这记录信息是最新更新版本,与福建永定,广东,广西等地记录完全不一致。来看看这个信息有什么问题:
1、宗泰公任兵部尚书平章总诸军事是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那么武则天称帝是在公元690年(67岁)当了十五年皇帝到公元705年被逼退位,那么宗泰公当兵部尚书应该不会是在公元705年吧,以公元700年为时间点算,宗泰公归隐麻田公元713年39岁,公元700年应该是26岁当兵部尚书!祖宗威武!
2、宗泰公出生674年,五世孙光稠公出生840年,五代人历时166年,平均一代33.2岁。到七世孙孟坚公修谱宋雍熙乙酉年(985年)七代相隔311年!我想提醒的是我们研究族谱传代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考究古时的传代,我们现在算的时间都是以千年算得规律,唐朝都早婚25岁传一代不适合唐朝,更遑论33.2岁!从资料中查得中唐李唐皇帝的传代:唐中宗李亨生于711年,中宗长子唐代宗李豫生于726年,与父亲相差15岁;代宗长子德宗李适生于742年,与父亲相差16岁;代宗长子顺宗李诵生于761年,与父亲相差19岁;顺宗长子宪宗李纯生于778年,与父亲相差17岁;宪宗三子穆宗李恒生于795年,与父亲相差17岁;穆宗长子敬宗李湛生于809年,与父亲相差14岁。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婚。唐朝时期卢氏家族声望高于皇族,其传代亦应不出其右。所以可以说宗泰公最新编的传代年考百分百错误!
其次同笋会长在原文里罗列了漳州开基祖如金公往上九世记录错误,原文如下:有幸的是《墨溪盧氏族譜》手抄本上册中p9有子固与大家两人仝书“渡江序”,自称为“第十五世孙”,(可能自子阳公算起)。按固始始祖子阳公至九世孙如金公年龄算,648-559=89年,89/9代=9.88岁;如89/8代=11.125年;1-9世,9.88~11.12年一代,这其中肯定有误,年代如此之遥,《墨溪盧氏族譜》是综合手抄本,可靠性难以确定,仅为参考而已。同笋会长说其中肯定有误,明显这肯定有误,还是大大的错误!错误在哪里?在会长这里!一错:子阳公不是固始始祖!固始始祖乃子阳公五世孙中湛公。二错:年考使用错误,会长所用之年考是中湛公年考,所以会长全错!转录漳州族谱内 “卢氏世传实录”载:子阳公玄孙中湛公官河南汝宁府光州牧,食采固邑遂为家。世于固始县之东隅坊卢桂街居焉。子阳公生于南北朝嘉元二年乙丑(公元425);中湛公生于南北朝陈·永定三年已卯(公元559),如金公生于贞观二十二年戊申七月初六(公元648),子阳公至如金公九代相差223年,一代24.7岁;中湛公至如金公五代相差89年,一代17.8岁。
再来关于漳州谱同笋会长罗列几宗罪,最后定义为漳州谱算不得谱,先摘录下他的原文再来回应,原文如下:而墨溪《范阳盧氏族譜》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族谱”,仅仅是1987年“漳州市地方志编写委员会”搞的一份漳州卢氏手抄资料,没有完整的谱“序”,很难说其准确性,就更谈不上世秩清楚。按理如金公后裔也不少,但能完整世系资料的只有海澄(今龙海)“三社卢”。 这些年余走访不少省市,知道很多认祖如金公,特别是闽、粤、浙的福州卢滨洲、卢青洲卢氏,闽侯柳浪卢氏、莆田卢氏。浙江温州苍南、平阳卢氏。广东潮州、汕头揭阳、华清、汕尾陆丰等等十几万卢氏都这样认为,可苦于拿不出完整世系资料。不知是不是会长公务繁忙还是无心研究他不认可的谱牒,竟然在没有研究透漳州谱的情况下信口雌黄的说漳州谱不算谱!说漳州谱没有完整的序!
在此先完整重录漳州《范阳卢氏宗谱》的目次给所有宗亲过目,原谱如下:范阳卢氏宗谱目次,括号内属于作者标注。
一.家谱序(清卢焕章所作)
二.请建漳州奏疏(唐如金公代陈元光书)
三.卢公如金行状(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十月吉日怀恩县尹余恪敬书)
四.卢如金墓志铭(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季冬吉旦翰林院中书大夫陈必古拜志)
五.卢氏世代坟山碑记
六.名宦传
七.渡江序(唐七世孙大家及子固同书,记录唐开漳校尉一十五人及随军夫人名讳)
八.历代诰敕(里面清楚写明丹书铁券敕文)
九.历代仕宦名次
十.历代贤能颂
十一.历代坊表
十二.墨桥列派世代行实记(记录有宋应时公字泰夫泉州人;宋榕公字叔才初名郁,永福人;宋奎公字公圭,邵武人;宋孝孙公字玉溪,闽县人;明一松公号念潭,永定人;明一诚公字诚之,福清人;明廷选公字鈜卿,莆田人;明仲佃公字汝田,东阳人;明大本公,顺昌人;明甫公,顺昌人;明维桢公字司典,漳浦人;明经公字桥權,长泰人;明化鳌公字尔腾,漳浦人;明岐嶷公字希稷,长泰人)。
十三.明天部公传
十四.清箐公、承德、朝鼎行实记
十五.清英公、元公、艾公、郃公行实记
十六.清 明冀行实记
十七.卢氏历代房考录
十八.唐丞相杞祭文(卢杞称如金公为四世叔祖,祭文提到丹书铁券)
十九.宋大同巡抚总兵子仪祭文(子仪公为福州讲述堂开基祖,如金公十九世孙)
二十.明按察司岐嶷祭文(长泰人,如金公裔孙,贵州按察司,史书有载其人)
二十一.少司徒维桢祭文附主入庙祭文(漳浦人,如金公裔孙,明万历年间历任三部侍郎,史书有载)
二十二.南靖金山考亭四房奉旨入墨溪大宗祭文(作者家乡,此次祭祖应是清光绪年间奉旨祭祖)
二十三.墨溪大宗联对
二十四.墨溪祖庙时祭祝文
二十五.祭二世祖文
二十六.时祭仪注
二十七.历代开基
二十八.明请复入名宦祠崇祀呈(发洪水冲走神主牌,裔孙夢祥等人发起)
二十九.龙溪知县看语、按察使批
卅十.提学道批、入名宦祠祝文
卅一.小纪
卅二.名宦如金卢公序
卅三.名宦录后书
卅四.祖传序
卅五.明请特祠呈
卅六.卢氏世传实录
卅七.请复祠名宦祠呈
以上是漳州谱上册目录,下册从卅八开始到四四录入自南北朝一世祖子阳公到九世如金公开漳,而后从如金公一世计起至二十九世,里面对外迁部分许多只是记录到迁居人,往后没再记录。从四五至六六结束,为如金公二十九世(亦是永定系)开基考亭支系的衍派情况,总共记录至四十世止。
这套存世族谱是南靖金山沧里人(今都美村)第四十五世裔孙(子阳公算起)卢焕章(永定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回漳州重修宗祠时将沧里与墨溪谱合编,目前漳州显承堂尚存有清朝沧里建祠堂立柱两对。而后南靖金山考亭人第四十九世裔孙卢弼成重抄并把考亭世系一并附于谱后。此谱与如金公,夫人祝氏及三个儿子儿媳的神主牌在破四旧时被隔壁戴姓族人误当成其戴氏之物藏起来,到改革开放初守族族人才从戴氏后人的手中取回。1987年漳州地方志委员会搜集文物无意中寻访知道墨溪这套老谱,看到时已有个别残缺,诧为善本,爰嘱黄君少乾手录,序尔传之。这就是会长口口声声说是漳州方志办并全漳之谱合编的由来。从这也看出会长并没有深入研究这套族谱。
再说说会长提到的三个问题:一、江西谱迁居出去的没有记载如金公世系;二、漳州地区宗泰公支系二祖并列记录;三、外省没有谱牒佐证如金公的衍派。说到这三个问题我想提醒宗亲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点:
第一、宗泰公身世,迁居麻田的原因影响隐瞒了祖宗的信息(虽然现在会长等人编了很冠冕堂皇的身世,但是还是漏洞百出,不足以服众),这直接导致从江西迁居在外族谱的记录,连宗泰公的身世都争议那么大,往上怎么知晓?如金公一定不会出现在江西直传的谱牒里。从福州讲述堂的寻根过程也可以说明一点问题,福州讲述堂是宋大同总兵子仪公(如金公十九世孙)传下支系,子仪公六世孙卢恭为南宋镇闽驸马,亦因此因缘,如金公在宋绍兴二十年晋封为神。而后元朝的到来使得福州世系全部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子仪公变成福州宗亲口中的艺祖,如金公已然不在他们的记忆中。就连如此紧密的世系信息都紊乱了,更遑论麻田修谱时宗泰公已去世272年。
第二、漳州地区二祖并列问题,如金公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壬子晋封竭忠辅国大将军,崇祀漳州北门威惠庙,可谓荣耀至极。而随后的元朝建立,这份荣耀却变成了家族的政治负担,甚至是危及家族存亡的。所以在南宋时期漳州外迁也非常多,族谱有载,不单永定一脉。隐藏身世也是必须的手段吧。这里还有个事实是永定支系在宗泰公身世还没大讨论前,每年都有回漳州祭祖。这侧面反映了永定一直传下来的信息是永定属漳州如金公一脉的。不要在这里说什么老百姓无知,在以孝道传国的国度里,虽然老百姓没有专家知道的那么多,但是至少他们对于开基祖的基本信息都是一代传一代延续下来的。
第三、所谓的外省谱牒全部没有对如金公世系的详细对接记录,在福建省卢氏委员会还没做通谱前,确实外省很多资讯都是口耳相传的说是如金公后裔,没有资料。比如陆丰天璜公支系(莆田迁居去陆丰)。但是有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同笋会长口口声声说漳州谱不算谱的2015年,福建省卢会明确了福州讲述堂的历史脉络,与漳州谱完全对接,另外浙江平阳苍南宗亲亦已经把族谱对接上,一辈不差的对接上,根据的也是漳州这套不算谱的族谱,同时也了解莆田这边确实已经无卢氏族谱的存在,断档是必然有的。这些就是历史事实,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文末提醒下所有宗亲,寻根问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传统,有心于研究族谱的宗亲都是好宗亲,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但是不要把这尽孝的事变成自己一亩三分地,甚至成为赚取名声的工具。如若如此这般,大家百年后以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漳州南靖金山考亭如金公第五十世裔孙 永定系 卢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