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名无钱的文管所:撑起一片文保之天
说起寇陵保护不能不说另一位重要人物。也是左家村民,他叫左云龙,比左海宏小6岁,今年69岁。左云龙初中毕业,在那一代中间算是个有眼光有见识的文化人。他一直认为对寇陵应保护开发,并为此竭尽所能努力着。闫良区关山青寺村原书记张让民是左云龙的好友,其兄在临潼华清池工作。受此影响,张让民也十分热心寇陵保护,他俩常在一起探讨。为了充实自己,左云龙买来大量史书阅读,他能熟练背诵寇准现存的诗词,能准确说出寇准生平和主要事迹。他无数次找到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
2002年清明节,几位老人朝思暮想的日子到了,这一天,临渭区政府领导亲临会场,临渭区文化局宣布寇准陵园文管所正式成立。任命左云龙为所长,闵增振、张让民、左海宏、袁振文为成员。他们请来大戏、秧歌队,还有五、六挂锣车助兴,到会的四方人士逾万人,各界人士捐款3000余元,区文化局也下拨3000元,而这些钱仅够当天开销。热闹过后,新成立的文管所除了牌子仍一文不名。
“拿着鸡毛当令箭”是讽刺小题大做,其实这句话也不无办事认真的成分。这话用在左云龙身上倒颇有几份神似。自从他上任文管所长,就象一个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人,全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还有一个家。把暮年那百十来斤全交给了事业。牌子有了,印章有了,上级却没给一文钱经费。他四处找人劝捐款,逢人打听找门路。为了找一张寇准相,他跑到西安碑林去打听。终于找到一通宋天禧年间友人为寇准立的古碑,人家死活不让拓印。他跑回渭南找市区文物管理部门,又是打电话,又是开介绍信,终于把拓片拿回来了。他比拾到黄金还高兴,宝贝似地镶在镜框里。有人听到消息找到他出7万元想买寇准相拓片,他一口回绝:“十万元也不卖”。之后,他找来工匠,照拓片又复制了一通石碑立于陵前。至此,前去拜谒之人都可一睹寇莱公风采。
闵增振一直想给寇陵添点绿色,只是苦于没钱。2002年,家里刚卖了猪,他借儿媳1400元买了60个塔松,给寇陵封土树起了一圈绿屏。
2006年清明,一位给寇准祭扫的道士说他俗家姓寇,捐了700元。左云龙为了少花钱,跑到三官庙买来17棵柏树,把死去的柏树补齐。他去渭南办事常住在员张村一员姓办的小旅馆。店主为他的精神所动,为他大开绿灯:“凡是为寇陵办事,住店吃饭我全包了”。
在几位老人操持下,周围四乡八镇的政协学习组年年清明为寇陵祭扫。榆林、宝鸡、兰州等地的寇姓后人也专程赶来上坟。山西的寇立军先生还给文管所赠送了一本寇氏家谱。文管所全体人员都在期盼有朝一日能将寇陵建成一个旅游点。
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谁该为文物保护埋单
过去的寇陵只有封土一堆,遍地荆棘。上世纪六十年代,部分封土还被当作土肥冬苫小麦。如今封土有砖墙保护,四周有塔松添绿,远望柏树一片苍茫。除立有宋代清代两通古碑之外,还有为捐款人立的功德碑、文管所成立暨公祭纪念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文管所成员的心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一段令人感叹、让人辛酸的故事。他们没拿过国家一分钱工资,却为此背上了一屁股烂帐。左云龙自从当上文管所长这个“官”,就把自己卖给了寇陵,常年奔波在外寻求支持。自己给家里拿不来钱,还把家里卖粮食、棉花的钱倒贴了五六千元。谁能想象他家至今还欠有五万元外债。闵增振贴进去四千余元,左海红贴进去二千元,袁文也贴了一千多元。
文管所成立之初,他们就给文物管理部门打报告要求拨款修复。几经周折,省里派员实际考察后下拨了五万元。左云龙又是找市局,又是找区局把路跑扎了,把话说扎了,总共三次才要回来9000元,余下的款如石沉大海没了踪影。
闵增振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媳成天找文管所要公公买塔松借她的1400元,甚至赌气要出卖封土周围的塔松。今年清明前夕,不知哪个蟊贼又将老汉们花了500多元为寇陵做的钢管门盗去。左海宏指着被盗印痕叹息到:“这真是阎王爷不嫌小鬼瘦,还看这几个老汉不可怜!”
文管所几位农民以他们的憨厚朴实和高度责任感,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淳朴。他们默默无闻奉献的事迹,让人听了肃然起敬;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应该使文物管理部门的官员汗颜。
一个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把保护修复之责任压在几位没有任何收入的农民老汉头上。这沉重几位已是暮年的老人扛得起吗?这不堪之重负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近日,年近七旬的寇准陵园文管所所长左云龙冒着高温酷暑来到报社,急切地向报社反映他们在寇陵保护中遇到的困难,恳切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寇陵保护伸出助援之手。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和白居易、张仁愿一起被誉为“下邽三贤”。他一生清廉,不建私宅,被称为“无第宰相”。当外敌入侵时,他力排众议,苦谏皇帝御驾亲征,取得了北宋抗御外来侵略少有的大捷。他主持签订的《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难得的七十年和平。
寇准死后几经周折埋葬在家乡官底镇。陵园现有五通石碑,其中包括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手书石碑一座。1956年,寇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寇准陵园文管所经上级批准宣告成立。由左云龙、左海宏、闵增振、张让民、袁振文五位农民组成。他们以家乡人的热情为寇陵栽花种树,年年组织祭扫,不让这位民族英雄的在天之灵寂寞。近年来,亦有山西、甘肃、四川等地寇准后人前来祭祖拜宗。然而由于经费严重困难,使寇陵草木等屡屡受损。
今年4月2日本报曾整版刊出题为《为了祖先留下的文物》长篇通讯,介绍五位老汉保护寇陵的动人故事。接到左云龙反映后,本报又派出记着到寇陵实际察看。只见陵园北部五老汉花500元为寇陵做的钢管门已被盗去,陵园内的冬青被羊啃的只剩下光杆杆。左海宏说,常常有人吆着羊群来,防不胜防。园内胳膊粗的柏树枝被人一个个砍去当柴烧,看了叫人痛心不已。
左云龙说,现在只要有5万元,就可以为寇陵做个围墙,再建两间房,把牲畜挡在外边,为护陵人员提供一片看守地方。他恳切希望政府、社会贤达及企业单位和全国各地寇氏后人慷慨解囊,使寇陵得到更好保护,进而把寇陵建成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人特意留下了他的联系电话。左云龙:13196326360 左海宏:0913-272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