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孔姓网 > 孔氏新闻 孔氏新闻

见证孔氏后人南迁八百年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孔姓展区

走进广州祠堂之十

孔子后人众多,其中一支在八百多年前南迁到番禺安居。扎根当地的同时,孔氏后人不忘先祖,建造了在广州少见的紧靠在一起的祠堂——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祠堂据称是岭南区域保存得最完整的孔氏宗庙,被专家称为见证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实证。

特色 两祠堂紧靠为岭南少有

据了解,目前番禺是广州孔氏最集中的居住地。其中在番禺石基镇大龙村、钟村镇的诜敦村及大石街的会江村,有孔子后人居住,总人数不超过万人。番禺大龙村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孔尚书祠以及孔氏宗祠阙里南宗祠,两个祠堂紧紧连在一起,是岭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孔氏宗庙。

“阙里南宗祠是为了纪念我们祖先当年由阙里南迁而取名的,阙里就是孔子位于山东曲埠的故居。”今年75岁的大龙村孔氏后人孔耀昌告诉记者,大约在800多年前,孔氏家族的一支南迁广州,并在番禺石基镇大龙村扎根。目前,大龙村住着孔子第71世至78世孙,全村孔姓族人约占总人口的70%。

孔耀昌介绍道,祠堂连在一起,在岭南地区比较少见,阙里南宗祠于明朝成化年间建立,至今已有600多年,而孔尚书祠没有记录流传,不过至少可追溯到清朝。2002年,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被列为广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珍贵 周边景物也保存完整

解放前,两个祠堂一直被村民用来祭祀祖先和拜祭孔子,民国初年,在祠堂内设“玉书小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在祠堂前建另一间小学,并把不属于文物的建筑物从祠堂里彻底拆除。目前孔尚书祠作为村内的老人活动中心开放,阙里南宗祠则大门紧闭,以方便管理。

说起祠堂,孔耀昌一脸自豪,“现在市区内也能保存下一些老祠堂,但祠堂门前的广场、水塘基本都消失了,我们这里不但都保留下来,而且结构很完整。”记者看到,两个祠堂的门前,一口“太公塘”如拱月般环抱着祠堂,使整个环境古色古香。

进入祠堂,记者发现,孔尚书祠更像寺庙,为两进格局。阙里南宗是珠江三角洲典形的广三路,三进式古祠堂建筑。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连在一起,仅由一道相通的木门分隔。

记者在阙里南宗祠头门看到,门额木匾刻的“阙里南宗”为明户部尚书郎叶春题写,门顶木梁及周边石柱、墙体砖面等,雕刻了古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花草动物。大门下的两个石狮则更显珍贵。“别的地方石狮都是与基座分开的,我们这个石狮,与大门门脚以及基座三者连为一体,非常罕见。”孔耀昌介绍道。

历史 印证了孔子后裔的南迁

据了解,阙里南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58米,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大门前两侧还有名为“金声”、“玉振”的钟鼓楼。祠堂中路建筑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

走过阙里南宗祠头门,后为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为廊。中堂前为月台,也叫钓鱼台,前为花岗岩台阶,台阶底部立抱鼓石,两边有花岗岩石栏杆。中堂前廊铺砌花岗岩条石,中部立四条圆木金柱,红砂岩柱础,明间悬挂“玉书堂”木刻匾。中堂与后堂间为后天井,两侧带两廊。后堂明间后设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台基用硬木雕刻,明间悬挂“积厚流芳”木刻横匾。

据介绍,阙里南宗祠为孔氏南迁岭南番禺小龙房的祖祠,是孔子后裔于南宋时期迁居番禺后的历史实证,印证了当时孔氏小龙房在番禺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孔耀昌介绍道,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前后,大龙村和钟村镇的诜敦村都会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尊宗敬祖筵席更是大摆四百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