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黄姓网 > 黄氏新闻 黄氏新闻

文化-黄奎寻根记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黄姓展区
二00四年盛夏,我与父亲冒着酷暑,从资阳城出发,到距此三十多公里的丹山古镇去寻根谒祖。

     黄廷杰老辈子事先得知我们要来,便将黄氏宗祠的几位负责人召集起来在镇上等候。在街上他家中,我见到了和蔼可亲的长辈和弟兄。大家纷纷握手寒喧,端茶倒水,分外亲热,一股股暖流在我胸中奔涌!

     年初,父亲应邀参加了在黄氏宗祠举行的新春祭祖会,并带回了新修的族谱,我也才知道在丹山还有一座幸存的黄氏宗祠,知道了氏族的发展状况及各位宗贤为收回祠堂所做出的艰辛努力。追根溯源,我们本是峭公官夫人第五子楚公之后。明朝永乐年间,楚公二十二代孙黄扬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率族到四川省资阳县金带乡石板坳安家落户,开创基业。清朝初期,扬祖第五代孙黄裳曾带着弟弟黄里到贵州遵义避难。战乱平息后,里祖带领子孙迁到了本省洪雅县,裳祖则将长子长褒祖留在金带固守祖业,率其余五子到本县的丹山镇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多代,发展到二万多人。

     在这里,我有幸观瞻了清光绪年间及1930年先祖续修的两部族谱,向他们了解捐资维修祠堂的情况,提出了现新修族谱中存在的问题,他们都热心的作了介绍和解答。为了对祠堂更好地进行管理,组织族人开展有益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我提出并呈交了“成立资阳市黄氏宗族同宗联谊会” 的建议,并阐述了我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嗣后,我父子俩怀着激切渴盼的心情,在他们的陪同带领下来到郊外谒祖。穿过稻谷飘香的田野和竹林掩隐的茅屋,沿着蜿蜒的小路爬上一座草树葱浓的山坡。这儿乃牛家山下的心形山丘,裳祖当年驾鹤西去时便安葬于此,裳祖及妣和他的几位子孙墓则环护四周。裳祖墓座北朝南,有两人多高,上覆郁郁葱葱的青草,四周长有杂树,气势雄浑。墓前立有一块人多高的大石碑,经长年风吹雨打,碑石已变成了灰黑色,无声地诉说着岁月苍桑。我小心翼翼地拔开攀附在碑上的青藤和四周的芭茅,一幅笔力遒劲、古朴典雅的碑联映入眼帘:“脉自成仙分来虎踞龙蟠钟秀气,派从金带衍出蛟腾凤起振人文”。碑的后面则叙写了裳祖的生平事迹,其对联曰:“二水交流一派波飞龙虎势,群峰并峙四围笋立鹭鸢斑”。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走向一座座坟墓叩首祭拜,隔着时空与祖先对话,赞叹他们的勤劳艰辛和开拓精神!

     站在此处极目远眺,正面雄峻的龙凤山和左面巍峨的天池山伫立在灰朦朦的天际;稍近的山脚下,乃历史悠久、富庶繁华的丹山古镇,右侧是著名的丹山白塔和美如诗画的农家田园,一弯清澈的溪流环绕山脚自西向东而去……真乃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之地!

     随后,我们在各位宗亲的指引下,朝拜了距小镇三里远的黄氏宗祠。

     祠堂位于一条水脉极好的长沟的中部,层层梯田点缀其间,座座农庄环护左右,视野开阔,景色宜人。解放后,可惜政府在祠堂上首一里处修了一座水库,挡住了部分视线。

     祠堂占地大约一千平方米,呈正方形,三重大殿,属石木混合结构,门前有三级台阶。高大的山门乃牌坊门楼式格局,两扇装饰门分列于大门左右,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彩色龙凤,有三幅对联挂在门的两边。其中一幅写道:“留些正气还天地,学个完人对祖宗”,看得出,这是祖先对后人的要求和希望;另一幅是:“黄姓裔孙五龙聚会共谋大计富民强国,中华儿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造福人类”,这一幅是修缮时增补的,表达了黄氏后裔的美好愿望。祠堂顶覆小青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主殿脊顶两边上翘处,塑有我们氏族的远古图腾黄鹂鸟,一股思古之悠情油然而生!整座祠堂构思奇妙,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跨进大门,头顶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戏台,听说祖先以前经常请人来唱堂戏,可惜后来被人拆了;朝里走,迈上三级台阶,就是弧顶廊式的 “骏奔亭”,这是族人开会议事和教育学习的地方;亭子两边是天井和厢房。再上两级台阶,就是安置祖宗灵位的“奉先殿”,祭祀祖先的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殿内较为宽敞,房梁均是硬木穿斗式结构,几根一抱大的木柱上刻着引人注目的对联,两边的石板墙上刻着“祖训”、先人的事迹和一些诗词歌赋。有一幅对联这样写道:“五大洲族类繁多总要笃根本敦伦常方为礼,六百载家声绵远尤宜田勤耕书苦读休让圣”。我想,这一定是先祖齐家治族的真实写照!

     据宗贤介绍,这座祠堂是先贤黄瑛在清朝同治年间捐资、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前夕,这座全县的总祠堂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会”,对弘扬传统文明,教育族中子弟,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国解放后,宗族活动被迫中止,祠堂先后被五龙乡政府和小学征用。2003年,小学迁走,可当地文教部门却要作为私产拆了卖钱,本地的黄氏族人与他们论理,说这是我们的祖产,你们可以占用但没有权利拆毁。况且祠堂内有很多文物古迹,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妥善保护。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祠堂。可是经过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再加之后来人为的破坏,祠堂已面目全非,部分墙壁坍塌, 屋顶漏雨,石刻被水泥填平,木雕被人捣毁,大门前的牌坊门楼也是色彩褪尽。为了尽快恢复祠堂原貌,开展族内教育活动,以黄廷杰和黄廷果为首的族贤八方奔走,号召族人捐资捐物,主持祠堂修缮,受到大家交口称赞。以后,他们还组织族人开展了敬祖安神、新春祭祖、清明扫墓及七月十五给阴间老人“拜年”等活动,弘扬忠孝家风和精忠爱国、开拓进取的氏族精神,鼓励族人奋发有为,增强了氏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的事迹真是令人感动,我为有这些爱族护族的族贤而感到自豪!

     中午,在小镇的餐馆里,族人们互相敬酒祝福,说说笑笑,畅谈人生,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处处感受到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饭后,大家十分热情地把我们送到车站。在车子启动的瞬间,热泪禁不住模糊了我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