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洪姓网 > 洪氏新闻 洪氏新闻

寻找洪迈父子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洪姓展区
寻找洪迈父子

作者:洪洲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30日

 



枕一部鄱阳湖洪氏的家谱入眠。

昨夜,我的手还没有翻到南宋,没有翻到那位叫洪皓的大学士,买棹东下、离开鄱乐大地的年代,就站到了这巍峨的洪公祠旁。

今早,我手抚朱门丹柱,眺望东方。霞蔚云蒸的东方,重峦叠嶂,万木葱茏,灵气凝结。

在那里,有洪皓,这位史称“苏武第二”的先贤,少年读书时的洪岩古洞。

我想,他当年的琅琅书声,被几百年的时光过滤后,在左近山下的小学里,今天,不知还留下了多少。

昨天,我们去看过那些就读于村小的留守孩子。他们衣衫齐整,教室干净明亮。虽然诵读的早已不是洪皓们念过的“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了,但清稚的童音没变,琅琅的书声没变,求知的一双双大眼睛没变。可行走在校内校外,在路边的草丛里,我们还是拾起了不少只纸飞机,那都是用课本纸叠成的。孩子,我知道,你们的父母大多打工去了遥远的地方,这或多或少,也带走了你们读书的心。可是,每夜的梦里,你们,除了会偶尔想起爸爸妈妈,还会不会想起,这位曾经诗书满腹的祖先?

洪公祠,一座黑瓦白墙的巍峨大屋,由鄱阳湖畔洪氏一脉集资而建。它砖雕石砌,巍巍然,面湖而坐。

我从里面出来,在香火缭绕处,除了瞻仰洪皓的塑像,还膜拜了不少神仙菩萨。开始,我也想不通,一座家庙,怎么又会供奉这么多菩萨?细细想来,也就释然了。因为,这湖区生活的细节告诉人们,祖祖辈辈,靠这片水土吃饭的人,过得都不容易。行船打鱼,嫁女埋人,光靠金碧辉煌的祖先已是不够了,还想要指望这些金身披红的神仙菩萨们保佑呢。

有个传说在湖区流传得很广,说是神仙也是自己祖先演变的。因此,只要你仔细接触过这片湖区的文化,就会发现,这湖区的里里外外,神仙的小屋特别多。所以,洪公祠,现在供起不少神佛,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在洪公祠边的山上住了两天,日看香烟袅袅,夜听古钟幽鸣。我想,那是因为洪皓为官时,体恤民情,敢于抗命放粮,被称为“佛子”?还是因为自他以下,洪氏一脉代代人才辈出,有洪适、洪遵、洪迈,乃至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或是因为他“万里衔命”,出使金国被扣十五载,最终全节而归的气节文章?

也还是这个春天,我们摇一叶乌篷,像一阙唐诗那样,水草鹅黄地滑向鄱阳湖的深处。在疾行于这大湖深处的船上,我倚在舱壁读洪皓的家谱,那会儿,我读到了他的儿子洪迈。

船,一路剪开水波,终于靠上了瓢山。瓢山无尘,这湿漉漉水汽包裹的瓢山上,随处可见鸟粪陶片、铁锈古砖……我们就着湖水,“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如从古籍中辨认洪迈。

八百里鄱阳湖的涛声记得你,中国的历史记得你——洪迈。在你一生的磁带中,存有一段辉煌的、用一管羊毫,在纸上刷出的雄浑之音。洪迈,你的一生,可以说,是文笔和文稿累积的一生。读你洋洋洒洒七十四卷的《容斋随笔》,全忘了,你的父辈洪皓,曾牧马于遥远北方的白水黑山。可你没忘,你没忘那些国耻、家辱。那些贯穿于灵魂的痛,早已镌刻在了你的心底。

所以,垂腕,你的笔底才会风起云涌,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在那治学入仕的荆棘路上,把故纸堆中那些生锈的时间,一一剔了出来,丢在了路边的沟里。

南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惊心的朝代,那些国与家受到的欺压和抗争的声音,时时警醒你定下读书致用之心。闲了,你也会对自己说,喝一盅酒吧,酒可醉人,也可以醉天下!醒来,你依然翻身进入书斋,因为,只有在那里,才可以澄心,才可以培育出一口警钟。你的钟,从你父亲踏上持节使金的路上就有了。在南宋低暗如晦的风雨中,你的钟,早已将你的来路,一一收拢,汇成警世之音。那声音,响彻至今。

不同于他们的你,也和那个王朝许许多多的陆游、辛弃疾一样,静夜挑灯看剑,遥想王师北定中原。可你,空有一双写诗著文的手,怎握得起临安年事已高的宝剑?唯有那管依旧锐利的羊毫,锐利如你穿透历史烟云的目光。你的笔,蘸着状若点漆的墨,蘸着碧透丹心的血,伸进了鼓荡五千年血与火的历史,伸进了历史的生息繁衍、得益教训。读你的家谱和著述,我仿佛见到,在铁笔扫过连四纸呼啸的风声里,看到你还在做一些,注定失望于当朝的疏注与整理。

一管柔弱的羊毫,在黑夜的纸上狂草。那些年,这声音,比刀刃还瘦。

不管用得上用不上,你还是要接着写,蘸着血来写。明天,哪怕是后天,你坚信,历史的血脉总是会沿你手执的这管羊毫,横扫中原。

所以你写,写完了《容斋随笔》,又写到了《三笔》、《四笔》,乃至《五笔》。四十余年,五集七十四卷文字,句句都是血啊。它们,真不愧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今天来读,字字,俱作铜声铿锵。

静夜,挑灯,抚摸着这部老旧的洪氏家谱,对我来说,这些鲜活在桑皮纸中的人和事,都应该是我们前世的友人。家谱,也是洪氏一门和鄱阳湖的一册合影。

明天,湖里迎朝霞抖开的那朵荷叶般的渔网,网上一定会有千万颗闪亮的太阳。那,应该是鄱阳湖千年文化的光亮,以及,我们挂在腮边,对故乡鄱阳湖畔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