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葛姓网 > 葛氏新闻 葛氏新闻

抗战老兵葛炳坤千里巡 梦圆北部湾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葛姓展区

    寒风萧瑟,一艘新型的海警巡逻舰劈开碎浪稳稳地穿越在海面上,缠绵的细雨夹杂着海风飘逸在眼前的30毫米舰炮的炮衣上。

    指挥舱内,一位胸前挂满了军功章的老人透过玻璃,紧紧地盯着前方,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镌刻在布满沟壑的脸上。“71年了,没想到已是耄耋之年的时候,还能坐上自己国家的军舰。”老人呢喃着,双手颤抖着,泪水沿着满是沟壑的脸庞,滴落在早已褪了色的旧军装上。


烽火钦州湾,不能忘却的抗战岁月

    时间仿佛穿越了70多年。硝烟弥漫,刀光剑影,冲锋的号角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1944年4月,年仅17岁的葛炳坤被队抓了壮丁,派到云南省的蒙自县、开远县、河口县打日寇。“那时我是在暂编19师通讯连无线电班,我们师当时就在越南和云南交接的地方和日本军队打仗,那里山高林密,到了1945年,那些日本兵被我们追着打。当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我们师就奉命到越南海防接收他们的武器和装备,那时候我们中国没有大型军舰,最后是美国派了十几艘登陆舰协同我们押送这些小鬼子遣返。”老人顿了顿思维,“那个时候,我们接收完武器和装备,就把日本鬼子从越南海防的码头押上美国的登陆舰,上满一艘就开一艘,密密麻麻的,我的记忆中,我们一共押送了十几艘,那个时候我连船都没见过,那是我第一次见军舰。”也是在那一次,葛炳坤第一次坐上了军舰,不过那是美国的军舰。“那时美国的军舰已经很大了,我们是两个团全部上了一艘登陆舰,有的登陆舰上了整整一个师,我们从海防直接经过钦州湾,然后开往东北的葫芦岛。一路上很稳,一点颠簸的感觉都没有,在海上我们整整走了14天半。”

        1947年7月16日,吉林烧锅街解放,葛炳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东北人民解放军10纵队30师90团2营5连当战士。从那以后,葛炳坤,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过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朝鲜的夜月山激战、解放华中南、大西南战役和湘西剿匪、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戎马生涯大半生,但是他再也没有坐过军舰。


重走钦州湾,坐上中国军舰为祖国巡海疆

    转业后,葛炳坤一直在贵州省麻江县工作至离休。从贵州麻江到广西钦州,千里之外,相隔万水千山,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有成行。有生之年能不能再去钦州湾看看,如果还能坐上自己国家的军舰,该多好啊!这个念想在葛炳坤老人的心里一直深深埋藏着。一个星期前,老人来广西探望在南宁某部服役的儿子时,应邀来钦州边检站给官兵们讲述当年的烽火岁月。不经意间,钦州边检站和广西海警三支队了解到抗战老兵葛炳坤要重回钦州湾看看的愿望后,立刻联系了正在休整的某新型巡逻舰。“我们的舰艇刚刚从西沙海巡回来,许多设备要进行保养,官兵们也需要休整,听说我们的老前辈在抗战时期曾经来过我们日夜巡逻的这片海,想再看看这片海,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我们应该让老前辈看看我们国产的军舰,让老人也坐上国产的军舰巡一次海疆,相信我们现代军人有能力有实力接过老一辈的枪,保卫好我们的国家。”巡逻舰的罗舰长还告诉老人家,现在我们国家的造船业水平包括科技力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有军舰上的设备都基本实现国产化,特别是自动化武器装备,海上要对某个目标进行打击,首先是雷达发现,雷达锁定以后,电脑操作舰炮自动瞄准,自动射击,炮弹自动填装。“以前我们打朝鲜战争和大西南剿匪的时候,操炮都是手动,有时还要凭经验拿个大拇指来测量,没想到咱们国家的军舰现在那么先进,炮弹装填和射击都是自动的,70多年前我去越南海防接受日本武器和装备,遣送日本战俘回国坐的都是美国军舰,没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也会有这么先进的舰艇!仔细咂摸着艇上配备的95式自动步枪,再回想当年自己用过的‘汉阳造’,祖国的强大,真让人自豪!”登舰前,老人特地在钦州边检站官兵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市区中山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牺牲的战友们献上了花篮。“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多同志牺牲的时候都还很年轻,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老人为这些不知名的战友深深地一鞠躬,为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肃穆、盈眶。

    穿越诸岛,巡航海上,远远望去,朦胧中,一个个吊养网箱的渔排错落有致地在港湾里铺开,泾内一片片红树林绵延数十里,不时有几只白鹭掠过,栖息在两岸青翠的红树林里。71年前,老人在开赴越南河内海防城接收日本武器及装备后,就是经过这里一路坐船到达东北的葫芦岛。70年后重新来到这片海域,他已经从一名年轻的战士变成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这片海域也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凋敝零落的景象,远远望去,朦胧中依稀可以听到码头上机器的轰鸣声,不停挥动的吊臂,伴随着悠扬的汽笛,还有林立的仓储、泊岸的轮船、排列整齐的集装箱,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海岸线上,共同绘就了钦州开放开发的激情壮丽大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