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葛姓网 > 葛氏新闻 葛氏新闻

葛剑平:勤“王”护驾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葛姓展区

    一只成年雌虎踱步走过,四只小虎紧随其后。到了镜头前,小虎崽们停了步,两只眼睛瞪得圆溜溜,像是在想:“眼前这是啥东西?”

 

    这段萌萌的视频在央视播出后大受欢迎。有观众在网上留言:“虎妈妈不容易,天寒地冻带着小家伙,要加油啊!”

 

    网友们不知道,更不容易的,是这段视频的拍摄者们——由葛剑平所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为了让东北虎豹重回境内,葛剑平和他背后的团队在深山守望了十年。

 

1 麦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的下巴湖农场是121兵团的一个分场,夏收时节,大片的麦田一望无际。

 

    大约半个世纪前,兵团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生产劳动非常繁重。吃过早饭,葛剑平就和同学们坐着拖拉机摇摇晃晃赶到地头,下车抖落一身尘土,便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劳动。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暗暗地展开着比赛。

 

    中午时分,太阳炙烤着大地,麦田里的温度更是高了好几度,汗水洇湿了衣裳,麦芒扎在手臂上生疼。葛剑平偶然抬起头来,发现自己把动作慢的同学已经拉开了很远,但离终点还有长长的距离。在茫茫的麦田里,自己只是一个小黑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割到尽头。累了,他就站起身,稍微伸一下腰休息一下,继续埋头挥镰割麦。

 

    “只有把眼前的麦子割掉,才能抵达终点,吃到地头的白馒头。”葛剑平说,家里弟兄五个,他排行老四。那个年代,生活水平很低,加之家里人口多,缺衣少食,只有夏收的日子,才能吃到白馒头。

 

        1979年夏,葛剑平高中毕业。他一心想着下连队劳动,压根儿没想过上大学。暑假期间,上大学的三哥回来了,给他讲起了大学生活,激起了他对大学的向往。

 

        1980年,不到20岁的葛剑平参加高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生态学师资班学生。

 

    漫长多变的人生,他那么早就给自己规划了一条“生态道路”?

 

    “哪有你们想的那么好!”葛剑平笑着摆摆手说,“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理想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学生态学专业纯属偶然。”

 

    高考结束后,班主任知道葛剑平的成绩不错,建议他重点院校志愿不要空着,帮他报考了八一农学院(今新疆农业大学)生态学师资班。这个班为培养全国生态学教师队伍而办,按全国重点大学分数线录取,仅仅办了这一届,教师是从全国聘请的。

 

    “没想到就考中了。”葛剑平现在说起来轻松,可当时却是一头雾水:学习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些什么?前途怎样?在哪工作?

 

    一堆的问号摆在这个年轻的小伙儿面前。“如果不能想明白,那就先把眼下的事做好。”抱着这样的想法,葛剑平完成了本科学业,并成功考取了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生。

 

         9月赴东北报到,10月学生们便见到了浩瀚的原始森林。“可当时我也没喜欢上这个专业,那时候研究条件很苦。”生态专业,与森林有着不解之缘,只能靠走,靠尺子量,靠做实验。“当时我就想,生态专业咋这样呢?老师也不带着我们,进到森林之后都不知道我要干什么。”

 

    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却给了学生们充分的锻炼。在“跑山”的几年里,葛剑平逐步了解了森林生态。最后的毕业论文题目,他选择了树龄的判断方法。“过去判断树龄,都是拿尺子量一圈,比较中得到判断。但真是这样吗?”恰好当时一片森林要砍伐,葛剑平提出这个假设之后,就和师弟陈动测量了5公顷的原始树木。

 

    “开始没觉得这是多大的或多难的任务,可这项任务我从硕士一直做到博士!”葛剑平粗略估计,那片林地里有3500株大树,还有数不清的小树苗。“找人采伐、定铁牌、测算,没钱还得让别人帮忙。但那段日子却给我们很大的收获。”

 

2 虎缘

 

    “研究东北虎、东北豹的缘起一点也不伟大。”葛剑平有点不好意思,向记者说了最实在的理由。

 

    原来,早在葛剑平上研究生时,东北林业大学承担了一个国家级课题,研究东北虎,项目资金80万。还是1985年的时候,课题组的学生们就穿着当时看来是奢侈品的羽绒服上山,带足了香肠等干粮,还可以借用直升机。葛剑平非常羡慕他们。

 

    只可惜小兴安岭一带的东北虎早在1980年代初就消失了,所以课题组最后连虎毛、虎脚印都没有找到。

 

    其他课题组的科研条件却十分拮据。“那时候上山啥也没有,只能带干馒头,有时候连这都没有,实在饿了就烤松塔。”

 

    葛剑平在东北时一直做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把每棵树标定具体位置,伐倒,解剖,数年轮。1999年,他调回北京师范大学。世纪初年,社会各界总出现对虎豹问题的争论,非常热闹。

 

    东北虎,有300万年进化史。100多年前,东北虎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的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远东。但随着赖以生存的森林不断消失,东北虎被迫背井离乡,迁往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东北虎已被列为濒危(EN)物种。上世纪80年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东北虎也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前现存的东北虎总数量非常少。”葛剑平起身在地图上画出一条清晰的线,“主要分布在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锡霍特山脉至中俄交界的区域。”

 

    但在10年前,国内外的专家们连这条分布线都不敢确定。2005年,一个中俄的联合课题摆在了葛剑平的案头:邀请俄罗斯专家来谈一谈,双方均交流一下信息。然而结果却并不乐观:彼此对本国境内的东北虎、豹知之甚少。

 

    东北虎、豹为什么这么重要?

 

    葛剑平给记者看了一张金字塔示意图:在最底层是草木,约两万公斤的草木可以养活两千公斤的中层食草动物;两千公斤的食草动物又可以供养约为200公斤、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森林大脑”的食肉动物。

 

    “东北虎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是一个地区的旗舰动物,真正的森林之王。保护野生东北虎,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而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强劲的关键。葛剑平说:“不只是东北虎,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具有各自调控、调节生态平衡和物种平衡的作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草原没有了狼,没有了天敌,不断繁衍的羊将吃光食物,草原生态系统会被破坏。”因此,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越丰富,这个系统就越稳定;反之,系统就变得越脆弱,越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3 寻迹

 

    “一虎带四崽”的影像在世界范围内尚属罕见。可这段拍摄于2013年11月的视频,硬是被葛剑平藏了两年多才公开。面对所有的劝说,他只是回答:“做科研,要沉得住气。”

 

    自2006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在葛剑平的带领下,依据虎豹可能扩散的路线和森林景观连通性,主要在吉林省珲春的中俄边界至中国东北内陆,建立了现在国际上最大的单个区域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样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团队首先沿着中俄边境布设了300余公里长的边境样带,观测东北虎、豹的跨境情况,随后以3.6公里乘以3.6公里的距离网格化布置了1200余台红外摄像机。

 

    “它们是来中国串门的?还是来定居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搞清楚。东北虎东北豹身上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些花纹,我们就可以收集虎、豹的时间、空间等活动规律和信息了。”葛剑平打开一页照片,给记者指出几只虎豹身上花纹样式的不同,“我们给它们都编号了,常年进行观测。”

 

    除了物理监控,还要有队员常年在山里,一趟就是一学期,忍饥挨饿是常事。夏天有蚊虫叮咬,冬天经常零下30摄氏度左右,山里下雪,厚的话有40到60厘米,眼睫毛、眉毛、头发上会结冰。要防范不被野生动物伤到,甚至连大小便都要注意控制。一次有一位队员遇到了黑熊,情急之下,他拉响了随身带的响炮,利用爆炸声吓跑了熊,自己的脸却被熏成了黑色。一个暑期下来,林场的护林员见到队员都把他们当成了山场里的孩子……

 

        10年间,队员们几乎是徒步穿行在这2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他们布点取像,获取了上万张图像资料。摄像头捕捉到的权威数据是:整个监测区,仅在吉林省珲春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发现有东北虎种群。2012年至2014年期间,至少有27只东北虎活动,其中10只雄性、8只雌性、9只幼体。同时,至少有42只东北豹,其中,20只雄性、17只雌性、幼体5只。这个数量已超过了已报道的俄罗斯境内残存东北豹的总数。“我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准确的,有视频资料,所以我才敢得出这些结论。”

 

    观测数据还显示,东北虎在黑龙江完达山偶尔出现,是游荡型的,没有稳定的种群。

 

        2013年11月6日,北师大团队的研究人员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夜幕中,05号成年雌性东北虎从容地走过镜头,后面跟着她3个月大的幼虎们,它们停顿,好奇地观望摄像头。这也是全球首次记录到野生东北虎1胎繁殖出4只幼虎的镜头!

 

    “繁殖意味着东北虎在珲春区域能够繁衍、定居,形成族群。”葛剑平说, “回归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森林植被的恢复。”

 

    北师大团队分析认为,我国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使得东北主要林区的森林质量得到了休养生息。虎的主要猎物,如马鹿、梅花鹿、野猪、狍子等,种群也正在逐渐恢复。尤其是近些年,先后建立的吉林珲春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生态廊道等工程,将独立的森林连成片,都为东北虎的回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孤岛

 

    然而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老虎回来了,住在哪?食物够吗?空间够吗?人虎之争如何协调?……

 

    在北师大团队绘制的分布现状图上,东北虎活动区域被标注为橘红色,看上去却似一座孤岛。这片区域包括南北狭长的珲春保护区面积仅为1087平方公里,加上与之接壤的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共约4000平方公里区域。随着虎、豹的繁衍,数量的增加,这个区域如今已形成了临时的超载。

 

    “这么大的空间还不够?”记者问。

 

    葛剑平摇摇头,在地图上示意:东北虎在领地上具有一浪接一浪的往外发展特点。根据俄罗斯的长期追踪研究,一只雌虎,领地平均在300到500平方公里,雄虎往往能达到上千平方公里,且不可重叠。它每天要巡逻自己的领地,基本上走10到20公里。但是在东北地区,它的猎物天然密度就不高,所以需要更大的领地。

 

    “成年虎的野外生存一天需要平均5公斤纯肉,这里面包括很多的幼体,幼体越大饭量就越大,假设它找不到适宜的栖息地往外去扩散,就会互相争夺食物。”葛剑平说,“在珲春,能容纳8到10只就非常不错了,但现在却出现了20多只,超过了承载力3倍,全挤压在这里。”东北豹也同样面临着空间狭小的问题。

 

    “虎豹种群未来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向西进入中国东北内陆的广袤森林。”葛剑平转过头来说,“但这又是何其艰难。”

 

    就在确定了东北虎、东北豹的生存困境之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与葛剑平意外得知珲春将投资200多亿元建设“两高”:珲春至东宁的高速公路大致与S201省道并行,发改委已立项;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的高铁也即将签字。“两高”的修建,一横一纵穿越了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最后的“孤岛”也在劫难逃。

 

    这个消息令葛剑平心灰意冷,但商议之后,两人决定立即赶往长春,找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反映情况。之后,吉林省决定取消原定的高速公路建设,而高铁则改道而行。

 

    最难解决的,还是保护区内的人虎之争。

 

    虎豹与人类生存范围有很多重叠。人的活动影响了虎豹的食物来源——梅花鹿等动物的数量。林区的狩猎、人参采集、放牧活动,也是虎豹面临的重要威胁。珲春地区每年有40000多头牛在森林里放养,它们与自然界野生的食草动物争夺食物。

 

    “但这些问题都不能单纯靠行政力量来解决,这是经济体制和民生福祉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只有吃饱了、生活变好了,才知道去保护野生动物。所以生态保护必须和政治、经济一体化,单独推生态保护是不可能的。”葛剑平说。

 

5 蓝图

 

    眼看着东北虎、东北豹越来越多,本来是件好事,可难以解决的矛盾却让葛剑平再也坐不住了。

 

    他曾经在实验室里、在山上“坐”了十年冷板凳。即便在2007年、2010年相继拍到了国内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照片,他也没让这些爆炸性的消息传播出去。“这些数据在当时并不能说明问题,它们是来定居的还是繁殖的?这些都不知道。我抛出这个话题,无疑会对东北虎、东北豹的生存进行干扰。”

 

    去年,随着研究深入,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葛剑平觉得:“必须要国家出手,否则将错失良机。”

 

    葛剑平第一个联系了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议室门口拦住了他。但巴音朝鲁有两个重要会议,仅答应给葛剑平最多5分钟的时间。

 

    “一分钟就够了!你家院子里有27只虎,42只豹,你到底管不管?”

 

    葛剑平的这句话让省委书记十分吃惊:“呀!谁也没告诉我!”随即推迟了其他会议,听了他一上午的汇报,并指示省发改委主任立即赶来开会。

 

    十年来从未发表的数据、论证资料在那一天的时间里倾囊而出。

 

    彼时吉林省制定的发展战略是西部加强湿地保护,中部工业发展,东部是绿色转型,但在东部一直没有找到“抓手”。巴音朝鲁的一句话令葛剑平记忆深刻:“东北虎、豹将成为吉林绿色转型的魂。”

 

    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在得知吉林境内现有27只野生东北虎后,总书记说:“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没过多久,中央办公厅督促葛剑平在5月底前提交详实的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还亲自带队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总结。

 

    后来,在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实施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批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返东北境内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抓住当前有利条件,遵循自然规律,完善思路、创新突破,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好,有关要求可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2016年1月27日,民盟中央和吉林省政府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战略研讨会,一份保护蓝图呈现在大家眼前:在今年内将吉林省珲春、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建设成一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景观连续的保护区域;2020年以前,在中国境内建成一个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的虎豹分布区,将承载东北虎100余只和东北豹200余只;同时着手谋划虎豹回归长白山和小兴安岭行动……

 

        1980年,新疆农业大学数学生态学师资班共招生46人,现在国内真正在做生态研究的只剩两个。那个以为生态是“生活态度”的年轻小伙,如今也已一头银发。无论是在深山老林里观察濒临灭绝的老虎,还是在政协平台上提出改革建议,这位年过五旬的学者骨子里的豪爽和干练,和在地头割一望无际的麦子时,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