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丝绸之路与沿丝绸之路泊来的姓氏康姓
辽宁抚顺康庆山
2015.03.15
(七)
老朽身在陋室,除一部电脑,以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抚顺图书馆为依托外,就可以说与世隔绝了。所以,用孤陋寡闻来形容并不为过。我从来没见、也从来没听说过宋代以后铺天盖地的康叔裔康氏与匡氏有什么互动!我知道的康、匡两姓互动,晚的不能再晚,那是始于康君凡先生2013年5月29日发表的《湖南双峰康氏探源之我见》(一)文章;2013年6月28日的《湖南双峰康氏探源之我见》(二),文后所附匡义生先生的:
《就已知谱情况答康君凡先生》
作者:匡义生
尊敬的康君凡先生:
您好!
我非常钦佩您的严谨科学的态度,对祖宗源流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现就我所知的情况,与您交流如下:
根据《泰和灌溪匡氏族谱》:进公生二子:七运幹、九提举。七运幹名符,生五子:卿、仲凭、著、玠、立夫。九提举名崇。生子三:七郎、十一郎、十五郎。七郎名昭夫,徙泰和仙槎乡之灌溪,为灌溪祖。十一郎名赐夫,十五郎名晴夫。这与您文中的“从双峰康氏谱中可以看到,昭夫的爷爷名进,叔父名符,父亲名崇,生有三子为昭夫、赐夫、晴夫,昭夫由麻州徙灌溪为灌溪初祖。”完全吻合。
由此可以断定,双峰康氏是泰和灌溪昭夫公后裔无疑。
至于世福是昭夫公多少世孙及其详细资料,正在继续查找。请康君凡先生进一步提供有关资料。
自此,我知道了有个匡义生先生,也就拉开了康、匡两姓交往的序幕。匡义生先生与我的互动是2013年10月21日,匡义生先生给我的留言:
尊敬的博主,我是一位匡氏文化研究爱好者,因为匡、康的历史渊源,一直关注康氏文化研究,我是您博客的忠实读者,您发表的所有文章,我已全部拜读,并全部另存。您渊博的历史知识,有理有据的论证,使我对您老人家钦佩不已,您的水平不在一位历史学家之下,而您竟然是搞工科出身,您值得很多从事姓氏文化研究人员学习,您是我的先生,请受学生一拜!
还有:
匡姓因避讳在宋初改为康姓,这是历史事实,而有些人数典忘祖,挖空心思本末倒置。 有人说得好,不要去跟精神病人去理论,否则周围的人也以为你自己是精神病,所以我就没有写文章回敬这类谬论。文化研究就象栽树一样,把树拔起来,把树梢栽在土里,这颗树也就活不长了。您的文章,对一些人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愿他们能来您这里充充电,扫扫盲。
对于这样的留言起初我没有在意,因为我知道自己承受不起这样的称谓和评价。交往的时间长了,我方才悟出匡义生先生在意的不是我的文采;也不是我的学术水平有多高,他看重的是我的拙文是以史为据,既不篡改历史;也不歪曲历史;更不编造历史。这样在康姓我有康文煜先生、在匡姓我有匡义生先生这样难得的两位良师益友,这是我晚年的幸事!
在当代匡、康两姓的交往中,不能不提康君凡先生率先突破江西填湖广的世福公,是匡裔康氏;与康叔裔康氏没有血缘关系的功绩;康君凡先生历经磨难,终于回归匡氏确立了匡裔康氏的名份,终成正果,可喜可贺。再次转载《世福公后裔能武公脉下康氏通告》:
一曰:
《世福公后裔能武公脉下康氏通告》(一)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2-24
世福公后裔能武公脉下康君凡先生,率房众康冬明、康金雄、康南玉、康建桥、康时玉、康海滨和司机李桂冬(其母姓康)等一行八人,於二O一五年正月初五日,前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灌溪村,经查阅匡氏通谱,证实我迁湘始祖世福公徙自灌溪阳丘新如堂,及世福公以上百余代与我春公房二OO六年续卷所刋东海源流世纪完全吻合,并载有“世福徙湖广湘乡洪山殿”之语。同时也证实了我族始祖是匡句须而不是康叔。我们强烈呼吁湖南双峰康氏文化研究分会负责人及所有世福公子孙:高度重视并前往新如堂谒祖认亲,姓康姓匡并不重要,姓名只是一个人的记号,只认嫡亲不需改姓,积极参与我们的晋阳通谱工作。
特此通告
湖南省双峰县蛇形山镇丁祝村世福公脉下能武公子孙
二曰:
《世福公后裔能武公脉下康氏通告》(二)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2-24
世福公后裔能武公脉下康君凡先生,率房众康冬明、康金雄、康南玉、康建桥、康时玉、康海滨和司机李桂冬(其母姓康)等一行八人,於二O一五年正月初五日,前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灌溪村,经查阅匡氏通谱,证实我迁湘始祖世福公徙自灌溪阳丘新如堂,及世福公以上百余代与我春公房二OO六年续卷所刋东海源流世纪完全吻合,并载有“世福徙湖广湘乡洪山殿”之语。同时也证实了我族始祖是匡句须而不是康叔。我们强烈呼吁湖南双峰康氏文化研究分会负责人及所有世福公子孙:高度重视并前往新如堂谒祖认亲,姓康姓匡并不重要,姓名只是一个人的记号,只认嫡亲不需改姓,积极参与我们的晋阳通谱工作。
特此通告
湖南省双峰县蛇形山镇丁祝村世福公脉下能武公子孙
2015年2月27日更有一则报道:
《湖南双峰匡裔康氏宗亲回灌溪乡认祖归宗》
作者:匡秋宇/文 匡思穆/摄影 发表时间:2015-02-27
新春佳节正月初五清晨,两部写有“认祖归宗”字样的小轿车缓缓驶进了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灌溪村,灌溪村匡氏人迎来了湖南省双峰匡裔康氏一行八人前来认祖归宗。此时此刻的灌溪村在喜庆佳节之中又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可喜可贺!春满神州春日早,花好月圆烛生花。两地宗亲相见亲如一家,热情握手、互相问候,亲切、真诚、豪爽。对于宗亲的到来,灌溪村民早已期盼,欣喜异常,“热烈欢迎湖南双峰世福公的后裔认祖归宗”的横幅迎风飘扬,张贴的标语尤显血脉亲情的浓厚。
江西泰和灌溪位于赣江中游,泉南高速公路旁,这里山水相连,村庄连片,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繁衍圣地。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62年)匡裔始祖昭夫公随祖改姓为康,从吉安值夏麻洲迁徙此地,在这块风水宝地已八百多年历史,繁衍了千千万万的匡氏后代,如今昭夫公位下的子孙,除灌溪八大房外,很多人还分徙到全国部分省、地、县、乡。昭夫公传至第十四世世福公,于正德年间(约公元1511年)带着康姓随伯父士玫公迁徙湖广湘乡县(今湖南双峰),由于年代久远,信息湮没,故族谱传承几次受阻,基祖来源存疑。湖南双峰康君凡先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研究老谱,查阅资料,经历了不少波折和坎坷,通过几年的努力,研究发现,双峰康氏始祖世福公是徙自泰和灌溪,出自匡氏,祖源清晰。认祖归宗,人之常情,时代潮流,毅然决定羊年伊始组织宗亲团前往泰和灌溪寻根问祖,以求确证。宗亲团怀着尊祖敬宗的虔诚之心,星夜兼程抵达灌溪,忘记一切疲惫和劳累,接连与宗亲见面,紧张开展认祖归宗之旅:
第一议程是查阅族谱。面对族谱,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承担世福祖裔十万之众的重托。真假虚实全靠通谱验证为准,必须认真查找,谨慎查阅。查阅过程中,两地宗亲相互配合,热情支持,做到有问必答,一页页的翻阅,一字字的理解。查阅结果,通谱记载匡氏始祖是匡句须公。其源流与湖南双峰康氏所记载的东海源流世纪相吻合,匡氏通谱还记载证实了湖南双峰始祖世福公徙自泰和灌溪阳丘新如堂(新如堂是秩叙堂分出支堂)。并记载有世福公徙湖广湘乡红山殿大岭下。与《天下匡氏网》原先公布的图片资料字字相符,充分证明了世福公是出自于江西泰和灌溪,泰和灌溪来自于匡氏始祖句须公的后裔。原本姓匡,只是由于避君讳改匡为康。因此世福公随康迁徙双峰成为双峰匡裔康氏始祖。事实清楚,源流有据。宗亲代表查阅后非常高兴。多年来梦寐以求,今天终成正果。此时此刻认祖归宗,水到渠成,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访亲团决定买八封万响爆竹表示诚意敬祖,每到一处村民们万响爆竹接送,地面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红地毯,艳丽夺目。
第二议程是拜祖。拜祖的第一站是“秩叙堂”,秩叙堂的堂主仲先公,仲先公是世福公的曾祖父,是新如堂堂主务迪公的父亲。秩叙堂于去年年底重建竣工,年关庆典。新祠竣工告成,光彩夺目,加上披红挂彩更显高大雄伟。双峰宗亲代表列队堂前跪拜上香,庄严宣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祖康世福公子孙于公元二0一五年正月初五正式认祖归宗,回归匡裔。”自此结束了双峰匡裔康氏的一百五十余年的真假始祖之争。
拜祖的第二站是“新如堂”,新如堂的堂主是务迪公,务迪公是世福公的祖父。世福公随伯父士玫公迁徙湖广,其父士亨公、其弟世定公守先业定居灌溪阳丘新如堂。双峰宗亲代表照此列队堂前跪拜上香,拜祖后诚恳要求要在本堂立牌,将认祖归宗人员感恩戴德之举名留后裔,新如堂宗亲一致欢迎,同意立牌,启迪子孙,立祖为本,永古千秋。
第三议程是联亲座谈会。联亲座谈会在村委会接待室举行,由灌溪理事会理事匡细华先生主持大会。新如堂理事、中学教师匡萃舜先生代表灌溪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本族基本情况。双峰宗亲匡冬明先生代表访亲团讲话,吉安匡秋宇先生受中华晋阳匡氏匡裔通谱总编匡义生先生的委托也作了发言。大家共同期望湖南双峰匡裔康氏其他支系宗亲,回来看看,在世代清晰的老谱面前,化解分歧,沐浴祖恩。祖德浩荡,瓜瓞绵绵,认祖归宗,后裔定能更加繁昌。守祖祠的匡氏人时刻欢迎你们早日归来,早日形成家族大团圆的局面,并致全国所有匡裔他姓宗亲,匡氏晋阳堂的大门永远敞开着,真诚欢迎同裔各姓的族贤寻根问祖,溯本清源。
会议期间,四川建设集团董事长、中华晋阳匡氏匡裔通谱主任匡全明先生代表中华匡氏宗亲理事会来电来函祝贺。贺词:首先给宗亲们拜个年,祝宗亲们新年快乐,羊年吉祥,今天接待湖南匡裔康氏宗亲,我代表中华匡氏宗亲理事会表示感谢,邀请湖南匡裔康氏到四川广安做客,祝湖南匡裔康氏宗亲们工作顺利、新年快乐!修水理事会会长、中华匡氏匡裔晋阳通谱总编匡义生先生、修水理事会秘书长匡明安先生也来电来函拜年祝贺。
泰和灌溪在外地工作的族贤,得知湖南双峰匡裔康氏回乡认祖归宗,也非常支持,纷纷电话告之家乡宗亲,礼貌接待,服务热情,促成一家亲,圆我天下一匡梦。
匡秋宇文稿
匡思穆摄影
乙未正月初八
《湖南双峰世福公后裔认祖归宗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3-05
康冬明
宗亲们:
春满神州舒画卷,羊临华夏入新篇。值此新春佳节,普天同庆之际,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匡裔康世福祖嗣下康君凡、冬明、金雄、建桥、南玉、时玉、海滨等怀着尊祖敬宗之情,兴致勃勃地来到神往已久的祖源地——江西泰和灌溪谒祖认亲,得到匡氏宗亲们亲切、真诚、热情、豪爽、热烈、隆重的盛情接待,此时此刻,难述激动之情。在此,我们谨代表迁湘祖世福公后裔给宗亲们拜年并致以节日的祝贺,祝匡氏宗亲羊年大吉,人寿年丰,合家欢乐。
我们姓康,恢复祖姓,是后人的事。当水到渠成时,他们要复匡姓,我们管不了。然而责无旁贷的是“籍谈数典知有祖,富辰小念不忘宗”。我族已历四修,可是,关于我族始祖却总是后一届谱反前一届谱。至二0一一年农历八月我族召集500余族人成立宗族文化研究会,立康叔大旗、祭祀、供奉康叔形象,大力宣扬我族是康叔子孙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世系,编资料。
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老谱,查阅天下匡氏网,中华康氏网,发现一修、三修、二00六年春公房续卷关于我世福祖徙自泰和灌溪,是源出易匡为康的康氏是完全正确的。故决心以复原我族“康本姓匡”,“康本匡谱”的源流历史为已任。至今五个年头,我们在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的路上历波折,过坎坷,经历巅峰对决。期间不仅得到了匡义生、匡秋宇、匡细华等为代表的宗亲们的鼎力相助,还得到了辽宁康庆山先生,陇西康氏,本族四川三台康氏及新化族贤纪文、纪清等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认祖归宗,终成正果。在此,谨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恰逢佳节,给你们拜年,祝羊年大发,万事胜意!
天下匡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祖德浩荡,瓜瓞绵绵遍九州,我世福祖裔约十万之众,必认嫡祖,通谱晋阳。在此我祖世福公之祖祠秩叙堂前,我们庄严宣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祖康世福公子孙于公元二0一五年正月初五日认祖归宗,回归匡裔。自此,结束了我族一百五十余年的真假始祖之争。
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后是一脉。祖亨公三支,今汇秩叙,联谊喜庆,亲情洋溢。我们将与宗亲们经常联系,互勉互励,为振兴中华并肩奋斗,共振国威!
祝天下匡氏、匡裔康氏家家户户千秋兴旺,万载昌隆!
谢谢!
双峰县蛇形山镇丁祝村祖世福公脉下十五世能武公子孙
二0一五年乙未正月初五日
是的,在湖南双峰康君凡先生得到匡义生先生的不只是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相比之下康君凡先生2013、2014年两度投笔康氏网在线留言栏目,得到的是什么?今天的康姓,人口有220万左右,排名在100名左右,堪称大姓。康姓何以如此之大,这不能不不归属于宋代的匡易康之匡裔康氏的加入;清代满、蒙取汉姓为康的结果。匡改康或匡易康的匡裔康氏,究竟有多少人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可能有20-30万之众。分布的地域既包括华东、也包括华中和西南。
匡义生2014年5月著文证明,蕲国公康茂才是句须公嫡传后裔;康君凡先生又率先认祖归宗回归了灌溪匡氏。世福公是入湘之始祖,如果有人在洪山殿祖祠房梁上看到的南八公是误传,那么在康君凡先生的认祖归宗之后,还会有多少匡裔康氏回归匡氏!
《蕲国公康茂才是句须公嫡传后裔》
作者:匡义生 发表时间:2014-05-05
应湖北省仙桃市康氏宗亲理事会族长康后勤先生、仙桃市三伏潭镇康王村党支部书记康延平先生邀请,笔者于五月一日与江西修水匡氏理事会同仁到仙桃市访问,通过交谈及拜读《晋阳堂康氏宗谱》,了解到很多珍贵的史料,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我过去只是听说被朱元璋追封为蕲国公的康茂才将军是匡裔,但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没有族谱资料支撑。当我看到康后勤族长捧出的《晋阳堂康氏宗谱》,我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一块金砖。当后勤兄说将这套宗谱赠送予我时,我更是欣喜不已。谱内清楚记载八十五世世丙公由泰和灌溪迁楚,寓居沔西大明湖即今天的三伏潭。世丙公生三子:守官(字茂才)、守国(字茂璋)、守位(字茂勋)。守官(字茂才)为明朝开国大将,功勋卓著,朱元璋追封他为蕲国公,谥号武义,封地为今湖北蕲春,守国(字茂璋)居沔阳(即今仙桃市)、传说守位(字茂勋)徙湖南再徙四川。
《晋阳堂康氏宗谱》所载始祖句须公到世丙公世系:
1世 句须 → 2世 失→3世 失 →4世 杼→5世 绛 →6世 逸→7世 伯阳→8世 戚→9世 顼季武→10世 洞→11世 失 →12世 失→13世 击焕→14世 异壬→15世 约丁 →16世 失→17世 琼→18世 儒林→19世 榛→20世 燕(子元彪、紫服)→21世 元彪 →22世 惟 →23世 宜肃 →24世 章 →25世 廪(生子二:霖、云)→26世 云 →27世 通 →28世 式(生三子峤、崧、嶷)→29世 崧→30世 纲(生二子:长衎,次衡。)→30世 纲→(长子)31世 衎 →32世 成 →33世 辅 →34世 寻(子适、遵、遂、达)→35世 适 →36世阔 →37世 超 →38世 骧→39世 融 →40世 彧→41世 群 →42世 统→43世 活→44世 楷(子高表、忠)→45世 高表→46世 少经→47世 孔昭→48世 腊→49世 祐(梁豫州参军)→50世 琛→51世 世卿→52世 稹→53世 胄(子琬、钰)→54世 瑴(钰)→55世 侃→56世 锡→57世 德安→ 58世 常→59世 坝、坊、垍(生子一:爽)、坎、圻→60世 爽(匡氏谱为奭)→61世 绚【子华、潭、辉(匡氏谱为晔、昙、晖)→62世华、潭、辉→63世筹(匡氏谱为稠,字茂林)→64世宣、宁、宝(子麟、潮)→65世麟(匡氏谱为潾)→66世燕(匡氏谱为谳yan)→67世贡(匡氏谱为拱)→68世允吉→69世翚→70世进(生二子:符、崇)→71世崇【生三子:胎夫、阳夫、晴夫(匡氏谱分别为昭夫、赐夫、晴夫。)】→72世昭夫→73世宗初→74世季平→75世时举(生二子:朝贵、朝杰)→76世朝贵【生四子清伯、恭伯、贞仁、仁伯(匡氏谱为灵伯)】→77世仁伯(衍灌溪四房:仕可、祥可、贤可、济可)→78世仕可【生三子:以政、以和、以礼(匡氏谱为祥可生以政、以和、以礼】→79世以礼→80世德(匡氏谱为德宏)【生二子:存、惟】→81世子存→82世仲信→83世务滋【生二子:士于(生世丙)、士文(生世福)→84世士于→85世:世丙(生三子:守官字茂才、守国字茂璋、守位字茂勋)。
以上可以看出,句须公以下历代先祖世系明了,与江西泰和灌溪匡氏宗谱世系一脉相承,老谱少数地方或因虫蛀鼠咬,1993年新版时个别文字稍有差异,总体世系吻合。谱内《茂才公传》开篇曰“茂才公,谱名守官,字寿卿,沔阳(即今仙桃)人……”,世丙公之子蕲国公茂才确实是句须公嫡传后裔。
在与康后勤宗长的交谈中,得知他于年前访问了叔祖茂才公故国蕲春,始知当地康氏已认始祖为康叔。当年朱元璋的子孙不曾隐瞒朱元璋的乞丐出身,相信横扫千军、功勋卓著的朱元璋宠将茂才公,死后不会有攀附之心,另认祖宗。人不忘祖,其后必昌,深望茂才公后裔细细研究本支渊源,将列祖列宗重新请上祖牌位,让他们安享祭祀。
《呕心沥血 圆梦通谱 —记匡义生先生》
作者:修水匡氏理事会秘书长匡明安 发表时间:2015-03-10
呕心沥血 圆梦通谱
——记中华匡氏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匡氏通谱》主编匡义生先生
中华匡氏、匡裔全体族人翘首企盼、洋洋数百万言的《中华匡氏通谱》即将面世了!这是全族同胞的大喜事,也是匡义生先生和编委会继《中华匡氏名人录》、《中华匡氏通讯》之后呕心沥血的鸿篇巨著。
一、前无古人的事业
编纂《中华匡氏通谱》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全体匡氏、匡裔族人由来己久的愿望。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祁东匡光武先生就提出了中华匡氏要办三件大事:编修中华匡氏通谱,编纂匡氏名人录,修建匡裕纪念碑。继而匡秋末先生在吉安值夏主持了全国首次会议,研究部署过通谱事宜,都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现而遗憾作古。
2008年匡义生先生从乡人大主席的崗位上退线后,即着手筹办开设匡氏家族自己的网站—天下匡氏网。申请、报批、审核、筹资……,在未筹资到分文的情况下,垫付了自已为数有限的积蓄,使网站如期开通,终于使匡氏家族有了一个自己的共同家园。天南海北的匡氏人、匡裔人一片欢腾,纷纷登录访问,一吐为快,抒发爱亲、思亲的血脉深情。
随着网站的逐步深入人心,各种资料信息不断积累,匡义生先生萌发了编著中华匡氏名人录的念头。于是网站公告、发信沟通、电话联系、鸿雁传书……,不到一年,凝结着先生心血的《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呈现在族人面前。“名人录” 的出版凝聚了族人的心,《天下匡氏网》更加具有向心力了。更多信息、资料雪片似地飞来。匡义生先生不负众望,马不停蹄,日夜劳作,“名人录” 第二卷又付梓发行。
《中华匡氏名人录》不但收集了大量历史的、近代的、现代的匡氏匤裔名人名事,而且对匡氏、匡裔的渊源、迁徙、分布等也有很多涉及展示,编修《中华匡氏通谱》在先生心中有了初步轮廓,“通谱” 正在孕育之中。
2012年在四川华蓥匡全明先生、在上海创业的修水渣津藉匡省平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第一次“中华匡氏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要开好这个为编修“通谱” 铺路至关重要的大会,义生先生连续三个多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从会议的规模、形式、议程,到发邀请、拟章程、宣传推介,甚至会场布置膳宿都作了通盘细至的考虑和安排。会议为编修通谱开了个好头。
2013年在华蓥召开了第二次中华匡氏文化研讨会,成立了中华匡氏理事会。众望所归,匡全明先生当选会长,匡义生先生当选常务副会长。会议进一步统一了编修通谱的思想,明确了认识,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
谁都知道,有了明确的思想,有了具体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象“通谱” 这样的浩翰工程,特别是靠一个民间团体来运作的事,更何况匡氏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又有宋朝“避讳改姓” 的特殊变故,要实现这个宏大目标 ,困难可想而知。先生知道,熬夜不会是一天两天,筹资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他绞尽脑汁、费尽心事。为拜访德高望重的《匡氏探源》作者匡计洪先生,动员渣津当地老板驱车湖北监利,实现了久违的心愿。赴北京、访吉安、于都,到抚州,去湖南益阳、双峰、绥宁、武冈、隆回,走湖北蔡甸、仙桃、罗田,三赴泰和……,驱车万余公里,想方设法筹集旅差费,感动了“上帝”—渣津当地老板及各地有关人士。义生先生每到一处就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苦苦觅寻,唯恐遗漏一点一滴有价值的线索。摘录、拍照、复印……,每每熬到淩晨两、三点才肯罢手。为了掌握较为全面的资料素材,他经常彻夜网上浏览、旧谱寻觅,甚至在电话中与族人交谈至三更。除了通过网站发通知、公告,还寄发信函1000多份。
为了搭构“通谱” 这条“高速公路” 的框架,义生先生更是劳更守夜,反复揣摩,几易其稿,终于得出了自己较为满意的篇章结构,开始分类、归纳、补充。眼睛红了好了,好了又红了,最后熬到泪管化脓到医院手朮。医生反复交待,继续熬夜可能导致残疾。可先生忙起来仍不顾及,忘我如初。
尤其可贵的是,先生能够站在中华匡氏的大局看问题,着眼长远谋篇布局。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他仍然挤出时间,花了大量精力进行匡裔康氏研究,经常与这些宗亲进行沟通,对匡裔康氏宗亲中出现的研究热潮,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支持。他收集的匡裔康氏研究资料达一百余万字之多,他向笔者介绍的匡改康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可谓触目惊心,他对弃句须公而拜他祖的匡裔,除了几分忧虑,更多的是出于责任和使命感。
千余个辛劳的日日夜夜,一刻不停的大脑运转,使刚刚年过五十的他银丝爬上了两鬓,头顶也开始稀疏,对比五年的照片,先生变老了,变瘦了!怪不得四川宏腾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匡兴洪先生感慨万分:“你的身体是中华匡氏的资源,要注意保护啊!”
二、大家与小家
大家是匡氏人的大家、匡裔人的大家。几年来,众多的族人团结在《天下匡氏网》的大家园中,诸多的建议、尖锐的争论、纷呈的观点不断涌入网页。作为网站管理员的匡义生先生,毎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打开网站,外出进门的第一件事也是打开网站,该回复的回复,该建议的建议,该讨论的讨论,这些年来从未漏过一次,从未迟复过一条。先生的原则是:处理问题不过夜。没有谁哪一次进门不是见他在电脑前伏案而作,正如先生自己所言:“真比上班时还忙。”
一个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匡义生先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匡氏事业上,当然就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了。先生一家四口,爱人在供电部门上班,两个女儿一个在广东就业,一个在九江任职,人人各有其事,家务当然是夫妻俩分担了,几年来他却把小家丢了。县内无偿出车是家常便饭,长途电话一打就是几十分钟,电话费居高不下,亲友来访多是“铁将军把门”。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次妻子下乡收电费,早上出门时交待把淘好米的电饭煲插上电,可中午回来见丈夫仍未离开电脑桌半步,米仍然是米。象这样的事没少惹怨言,先生只能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妻子也非常理解丈夫的工作,去年小年节那天,爱人在厨房忙进忙出,先生却稳坐“钓鱼台”, 一心扑在归纳通谱资料中,他笑着说:“老婆交待了,过年的事不用我操心,只管做好匡氏的大家事吧。”
义生先生的奉献精神,得到了修水匡氏各界人士的好评。有位老板出月薪5千元请他去县城的公司任总经理,义生说《通谱》编修已到关键时刻,不能停顿,更不能半途而废,他婉言谢绝了那位老板的好意。
三、双手要抓两条鱼
2012年3月24日,修水匡氏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义生先生当选理事会会长。就职伊始,即宣布任期内要完成“编修《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搞好宗祠配套建设、开好第一届中华匡氏文化研讨会” 三件大事。
修水匡氏现有14000多人,原己修谱十届。第九修丙子(1936)谱己失散民间,现存较系统的只有第十届癸酉(1993)谱,但限于时局、技术、资金,多有遗憾之处。本届修谱正值《中华匡氏通谱》开篇之际,一定要在质量、形式、内容上与之相辅相成。他统一了全族的思想,亲自担任主编,从上门收款到入户登记,从细目审查到提綱总揽,事必亲躬。三个春秋的寒来暑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熬红了眼,熬白了头,先生和理事们一起把凝满族人心血、沉甸甸的族谱(十二卷)送进了印刷厂,又开始着手准备发谱事宜了。
2014年春节正是族谱编修进入高潮,修水理事会组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春节团拜会。正月初四,近200名修水匡氏娇子欢聚宗祠大厅,大家纷纷为族谱编修、宗祠配套建言献策,解囊筹款。现在高15米、雄伟气派的石牌坊屹立在祠堂门首,精雕细琢、美观大方的两层花岗岩凉亭座落于宗祠广场,富丽堂皇、古香古色的大朝门应势而建,活龙活现、容态可掬的石狮石象倚门而立,庄重的围墙、新颖的广场正在筹建之中。工程的策划、设计、采购、安装哪一项不浸透义生先生的心血与汘水。族人们异口同声:“义生硬是一双手捉住了两条鱼,修水匡氏人是不会忘记他的!”
相信我们中华匡氏、匡裔人也一定会感谢为宗族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匡义生先生。
匡义生、康君凡先生构建了康匡两姓互动的桥梁,他们建立的功勋可谓功德无量,彪炳史册;相形之下,编造假世系篡改历史者;包庇、纵容、支持造假者,则可能面临的被历史所唾弃的下场!
如果今日天下的康氏,不抱任何偏见,正视事实,敬畏历史。那么康姓的历史疑案,譬如:康叔裔康氏说康姓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开头1000多年的阙载;康姓有3000多年的历史,《世本》、《潜夫论》只字不提,到了唐代《元和姓纂》才给康氏记上一笔呢?为什么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谱牒部编辑的《康氏名人》,确指其中哪一位是康叔裔康氏传人困难;确指粟特裔康氏却不成问题,信口就可以说出康绚家族、康日知家族的成员来;佛教界康巨、康僧会、康僧渊;音乐界琵琶高手康昆仑;倒卖人口的康阿丑等等。康文煜先生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得出的结论《康氏源出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何必要舍近求远,非得找个来自葱岭以西康居国的胡人康乘作为自己的祖宗。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到《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正史中去收集康姓人的资料;到于阗、楼兰、疏勒、据史德、温宿、拨换、龜兹、焉耆、且末/播仙镇、鄯善/石城镇、高昌/西州、北庭/庭州、伊吾/伊州、兴胡泊、敦煌/沙洲、常乐/瓜州、酒泉/肃州、张掖/甘州、武威/姑臧/凉州、高平/平洲/原州、长安、洛阳、灵武/灵州、六胡州、太原/并州、雁门/代州、安边/蔚州/兴唐、汲郡/卫州、安阳/相州/邺郡、魏州/魏郡、巨鹿、刑州、常山/获鹿/恒州、博陵/定州、幽州、柳城/营州收集康姓人的资料。
只要你踏进吐鲁番、敦煌一步,你就会真正体验到康姓来源的多么悠久;康氏文化多么灿烂;康姓的历史有多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