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洪姓网 > 洪氏郡望 洪氏郡望

洪姓•义居堂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洪姓展区
洪姓•义居堂

作者:洪立川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02日

 

源流•派语

清光绪七年(1881)(宁乡)《洪氏续修族谱》"序"称"吾族本高密之裔,食采于宏,以地为氏。自唐避孝敬讳改宏为洪,此洪氏原由昉也。"至宋忠宣公,始家徽之黄家墩,后迁于江之饶州乐平等处。有子八,曰适,字景伯,曰遵,字景严,曰迈,字景庐,曰逊,字景何,曰邈,字景徐,曰迅,字景刘,曰邃,字景裴,曰逖,字景孙。至明中叶景严公派下讳茂陵者,由江右迁宁邑之西燕冲;景裴公派下讳元通者,迁宁之后落籍石塘冲。

(老派)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酌定派语)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 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

1927年(宁乡)《岿山洪氏三修支谱》"序跋"称始祖唐玉公,下传十一世至皓公,谥忠宣,以节义炳于宋,有子八人,三洪(洪适、洪遵、洪迈)其最著者。其后自徽而饶,支分派别,择地播迁者不可胜纪。元末,福二公徙居攸东之竹林,迨明洪武脉祖原俊公(一派祖)从军长沙卫充总旗,子德崇以军功授百户,孙兴翔袭百户陞千户,屯宁乡二都十二区,立业岿山。至十派畴、畯、畸、略,畸公无传,开畴、畯、略三大房。又据《源流考•辩证》云:"吾宗之为共洪,毫无疑义。在三国时,见于陈寿《吴志》者已有歙人明及进,见于韦昭《吴书》者,已有泾人庐江太守矩。而与卫大夫弘演之后,汉之弘泰、弘勳,三国时之弘咨及咨之孙弘璆,其子孙以避嫌避讳而改者,皆无所涉。"又说,共洪与弘洪因"密迩"而姓源始紊,益不可究诘。

(自十二派起)允光文运 锡汝本业 克振家声 常思先泽。

1933年(娄底)《洪氏四修族谱》"序"称远祖唐经论公,至十八世宋忠宣公为迁祖。三十四世祖明成化逸庵公,讳国信,由衡阳徙居湘乡和安里之石桥湾(今属娄底),为湘乡始迁祖。有三子:概、杲、椒。椒房失考,概公长子世经失考,次子世纶迁攸县,三子世绘仍居石桥;杲房际汤公一支明末迁宁乡。

(班序)学士忠良全 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 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按:《通志•氏族略二》:"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姓氏寻源》卷二"《姓纂》云: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一云避仇敌。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讳,亦改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考湖南洪氏家谱,自述姓源不一,而都尊南宋洪皓(谥忠宣)为先祖,岂不莫明其妙乎。

郡望•堂号

敦煌郡

义居堂:出自宋洪文抚的故事。洪文抚,建昌(今属辽宁)人。"六世同居,室无异爨",即六代人在同一口锅里吃饭。又在所住的雷湖北创建书舍,召来一些人在这里读书学习。宋太宗御书飞白一轴,曰:义居人。以赐之。文抚后人遂以"义居"为家族堂号。

还有敦煌堂、三奇堂等。

堂联

四上銮坡(洪时及三子);三陪凤阁(洪迈)。

三洪名满天下(洪适及弟遵、迈);一军功安社稷(洪梦炎)。

天帝次子声威远(洪秀全);共工水神源脉长(共工)。

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

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洪皓及其子洪适等)

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

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洪秀全家祠联)

历代名人

攸县人洪云蒸,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官知县、户部郎中、广州知府、广西按察使;湘乡人洪业嘉,清初诗人,有《懒吟随草》;宁乡人洪荣圻,反清志士;洪兰生,反清反袁志士,1938年任抗日义勇军副总司令;洪行,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被追认为陆军中将;洪士奇,台湾防卫总司令部炮兵中将指挥官,"国防部"兵工署署长;湘阴人洪坤廉,经济学家;沅江人洪有秋,采矿爆破专家;益阳人洪锡祺,《北京青年报》、《中国旅游报》创办人之一;东安人洪石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