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郝姓网 > 郝氏郡望 郝氏郡望

郝氏郡东牟郡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郝姓展区
東牟郡;西晉置郡,不久廢,北魏復置郡,東魏治所在黃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蓬萊、棲霞、海陽以東地區。北齊天寶七年併入長廣郡,唐天寶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萊,轄境與東魏時東牟郡同,乾元元年復改登州,因文登縣牟山而得名為東牟,東牟郝氏以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子郝朝麟字經叟為開派始祖,第十六代孫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時全真道七子之一。  

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牟平。有铁官、盐官。南朝宋废。②郡名。(1)西晋置,不久废,北魏复置。东魏治所在黄县(今山东黄县东南黄城集)。辖境相当今山东蓬莱、栖霞、海阳以东地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入长广郡。(2)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登州置。治所在蓬莱(今县)。辖境与东魏东牟郡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登州。有鱼、盐之利;又为对高丽、新罗、百济和日本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③古山名。(1)为渤海靺鞨大祚荣的根据地,一说在今吉林敦化东北;一说即今吉林桦甸东北苏密城西老岭。(2)牟山之别称。在今山东文登西北。

牟国是牟族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牟氏之国。《莱芜县志》载:“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此其故都也。”《中国地名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牟县。《汉书·地理志》载:“泰山郡牟县,故牟国也。”从这些历史资料分析,牟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方国之一,其立国时间应在周以前,周初续封为子国,即“牟子国”。

《世本·氏姓篇》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郑,祝融之墟也。”殷周大战时期,牟人参加了战争,其首领为姜子牙手下的千户,助周取得胜利。此后,为加强对东夷的统治,周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牟人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盟邦被分封到莱芜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诸部的统治,封爵为子爵,从此开始了牟子国的历史。

齐鲁附庸  

春秋时期,随着周朝礼乐崩坏,国与国之间战争连绵,许多小国均在战争中沦为大国的附属国。牟国在经历了西周400多年的安定生活后,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鲁国的附属国。《春秋》就有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僖公五年“公孙兹如牟娶焉”的记载。

牟国处于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饱受两国战火的苦难,同时,由于齐鲁力量的悬殊,作为鲁国附庸的牟国,以后实际为齐国控制,时间大约在长勺之战后、艾陵之战前,即公元前684年至公元前486年间,长勺之战时鲁军尚能把战场放在牟国的长勺之地与齐军交战,说明此时牟国实际在鲁国控制下。而到艾陵之战时,齐军已将牟国的艾邑作为战场,说明此时牟国实际已为齐国控制了。

东迁  

《山东古国考》载:“牟本在今莱芜,齐迁之于福山,遂名东牟。”牟子国何时东迁,史料上无确切记载,通常的观点认为,牟国东迁是在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齐国,掉头西扩,攻击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先后进行了“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一系列吞并战争,牟国在这个时期,为齐所控制,从此开始了东迁的历程。牟国东迁安丘后,可能由于不断扩大居住疆域,出于战略的考虑,齐人不得不再次逼迫牟人东迁,《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于是,牟国再次踏上东迁的旅途。这次东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齐国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扫清山东半岛中部战场的障碍。从史料分析,二次东迁时间大约应在公元前558-公元前548年间,东迁的目的地是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这里原为莱子国的土地,莱人南迁后,这里便成了牟人的最终居住地。《通典州郡典记载》:登州今理蓬莱县。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

灭国  

数次东迁也未能挽救最终灭国的命运。到春秋末期,龟缩在胶东半岛一角的牟子国仍然被强大的齐国吞灭,而《路史·国名纪》记载的“牟,子国,楚灭之,为附庸”。此时的牟国已为齐人所占据,可能已没有牟人存在了。[1]  

都城遗址  

编辑 牟国遗址位于莱芜城东二十华里处,在牟国故址的北面,居牟汶河之阳。牟国故城遗址位于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