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郝姓网 > 郝氏郡望 郝氏郡望

郝氏郡广阳郡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郝姓展区
廣陽郡;漢文帝十五年分河間國置郡,漢景帝前二年改為國,治所在信都,轄境相當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不久改為信都郡,旋復為廣川國,甘露四年改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國。東漢永初元年又分置廣川國,治所在廣川。建光元年廢。十六國後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廣川,治所在棗強,轄境相當河北省棗強、故城等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廢,廣川縣為漢高祖時置縣,因城中有長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縣廣川村鎮。北齊天保七年廢入棗強縣。廣川郝氏以前漢功臣、眾利侯郝賢為始祖,其後裔孫郝晷家族知名於十六國後燕時期,或著名人物有漢京兆尹郝孝、郝馝父子。  

广阳郡,又称广阳国、燕国,是秦朝至西晋期间幽州刺史部下的一个郡国,以春秋战国的燕国国都蓟县(今北京市范围)为中心。

秦置  

编辑 广阳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0年)设置。 治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西部广安门一带。所领蓟县、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首义反秦,上谷卒史韩广占蓟城,自立为燕王,郡遂废除。

汉高祖刘邦设燕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皇子刘旦为燕王,设置为燕国,定都蓟。昭帝元凤元年(前80),燕王刘旦反,国废除,改为广阳郡。治蓟,管辖蓟、广阳、方城、阴乡4县。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封子刘建为广阳王、改广阳郡为广阳国。王莽时改为广有郡

东汉又称广阳郡,郡治蓟县同时也是幽州刺史治所。其下还有广阳、昌平、军都、安次,共五县,户数四万四千余,人口二十八万余。

三国时复称燕国,故治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

西晋沿用。所辖县增加了潞县、安乐国、泉州、雍奴、狐奴,共计十县,但是户数反而减少到二万九千。蜀汉后主刘禅所封的安乐公,封邑就是安乐国。

北魏置  

编辑 北魏真君二年(441)改益州为广阳郡,治方城,在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方城;九年并方城于密云,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皇兴二年置安州於方城故城,与广阳郡同治。元象中置安州广阳郡於幽州北界,并置所领之燕乐县,故燕乐为州郡治。其普泰元年所置之方城,亦故城陷后别置,非旧方城地,皆在今密云县境

东汉行政区划司隶校尉部 ▪ 河南尹  ▪ 河内郡  ▪ 河东郡  ▪ 弘农郡  

▪ 京兆尹  ▪ 左冯翊  ▪ 右扶风  ▪ 新兴郡  

  

  

  

豫州刺史部 ▪ 颍川郡  ▪ 汝南郡  ▪ 梁国  ▪ 沛国  

▪ 陈国  ▪ 鲁国  ▪ 西平国  ▪ 谯郡  

  

  

  

冀州刺史部 ▪ 魏郡  ▪ 巨鹿郡  ▪ 常山国  ▪ 中山国  

▪ 安平国  ▪ 河间国  ▪ 清河国  ▪ 赵国  

▪ 勃海郡  ▪ 广川国  ▪ 广平国  ▪ 博陵郡  

  

  

  

兖州刺史部 ▪ 陈留郡  ▪ 东郡  ▪ 东平国  ▪ 任城国  

▪ 泰山郡  ▪ 山阳郡  ▪ 济阴郡  ▪ 济北国  

  

  

  

徐州刺史部 ▪ 东海郡  ▪ 琅邪国  ▪ 彭城国  ▪ 广陵郡  

▪ 下邳国  ▪ 利城郡  ▪ 城阳郡  ▪ 东莞郡  

▪ 东安郡  ▪ 东城郡    

  

  

  

青州刺史部 ▪ 济南郡  ▪ 平原郡  ▪ 乐安国  ▪ 北海国  

▪ 东莱郡  ▪ 齐国  ▪ 乐陵郡  ▪ 长广郡  

  

  

  

荆州刺史部 ▪ 南阳郡  ▪ 南郡  ▪ 江夏郡  ▪ 零陵郡  

▪ 桂阳郡  ▪ 武陵郡  ▪ 长沙国  ▪ 章陵郡  

▪ 南乡郡  ▪ 襄阳郡  ▪ 宜都郡  ▪ 新城郡  

▪ 汉昌郡  ▪ 临江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扬州刺史部 ▪ 九江郡  ▪ 丹阳郡  ▪ 庐江郡  ▪ 会稽郡  

▪ 吴郡  ▪ 豫章郡  ▪ 新都郡  ▪ 临川郡  

▪ 鄱阳郡  ▪ 庐陵郡  ▪ 彭泽郡    

  

  

  

益州刺史部 ▪ 汉中郡  ▪ 巴郡  ▪ 广汉郡  ▪ 蜀郡  

▪ 犍为郡  ▪ 牂柯郡  ▪ 越巂郡  ▪ 益州郡  

▪ 永昌郡  ▪ 广汉属国  ▪ 蜀郡属国  ▪ 犍为属国  

▪ 巴东属国  ▪ 上庸郡  ▪ 房陵郡  ▪ 永宁郡  

▪ 固陵郡  ▪ 梓潼郡  ▪ 汶山郡  ▪ 江阳郡  

  

  

  

凉州刺史部 ▪ 陇西郡  ▪ 汉阳郡  ▪ 武都郡  ▪ 金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武威郡  ▪ 张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张掖属国  ▪ 张掖居延属国  

▪ 安定属国  ▪ 南安郡  ▪ 新平郡  ▪ 永阳郡  

▪ 西平郡  ▪ 西郡    

  

  

  

并州刺史部 ▪ 太原郡  ▪ 上党郡  ▪ 上郡  ▪ 西河郡  

▪ 五原郡  ▪ 云中郡  ▪ 雁门郡  ▪ 定襄郡  

▪ 朔方郡  ▪ 新兴郡  ▪ 乐平郡    

  

  

  

幽州刺史部 ▪ 广阳郡  ▪ 涿郡  ▪ 代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右北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 乐浪郡  ▪ 玄菟郡  ▪ 辽东属国    

  

  

  

交州刺史部 ▪ 南海郡  ▪ 苍梧郡  ▪ 合浦郡  ▪ 郁林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高凉郡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张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注释1. ▪ 后汉书      

  

  

  

注释2. ▪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 )中注明曾用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