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郝姓网 > 郝氏郡望 郝氏郡望

郝氏郡江夏郡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郝姓展区
江夏郡编辑 锁定 江夏郡:中国古郡名。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属荆州刺史。历经两汉至唐代,是湖北东部、河南南部重要的行政单位。唐乾元元年(758),江夏郡被裁撤。

西漢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陸,轄境相當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省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等地。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吳郡治武昌。晉太康元年滅吳後又遷治安陸。並改吳時江夏郡為武昌郡,其後轄境縮小。南朝宋時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陸郡,治所安陸,轄境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等。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安州安陸郡。郡中的郝姓知名於隋唐時期,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早,但影響較大的著名郡望,此外還有一支西晉匈奴族郝散後裔七世孫郝迴從丹陽郡遷至江夏郡安陸官任太守,竝安家定居此地。

两汉  

编辑 江夏郡:古郡名。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属荆州刺史部。[1]  两汉皆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属荆州刺史部。亦有前汉治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后汉治于西陵一说。西汉末年,江夏郡领十四县: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钟武。东汉时省襄、钟武二县,增置平春县、南新市县。[1]  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东),后迁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西南)。吴江夏郡初治沙羡(羡念邑音,县治在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孙权自公安都鄂后,立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晋平吴(280)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1]  南朝隋唐  

编辑 南朝刘宋时,江夏郡定治于汝南县城(涂口,今金口)。当时,江夏郡与汝南县在涂口为郡与县两政府并治,郡为侨置郡所。至隋平陈,江夏郡、武昌郡皆废,入鄂州。

隋炀帝时及唐代中期,因政区通名变化,曾两度改鄂州为江夏郡。大业年闲复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所在江夏县。户万九千一百九十,口八万四千五百六十三。下辖七县。唐乾元元年(758)后,江夏郡一名始废。[2]  “江夏”自隋开皇九年(589年)起用作县名,当时是改侨县汝南县为江夏县。此前,武汉市域内较早的县级行政建制为沙羡县,始设于西汉。三国吴省之,晋太康元年(280)复置,治涂口。后省沙羡,并入沙阳。东晋末,汝南郡民流寓涂口,因侨立汝南县。自隋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后,“江夏”县名沿袭不变,直至清朝灭亡。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