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封姓网 > 封氏郡望 封氏郡望

封氏郡武陵郡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封姓展区

“武陵”一地名,最早出在西初年。西武陵郡治,来有二。 一曰治索,二曰治陵,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址。于武陵郡置的时间,《水注·沅水》记为高祖二年(前205年)”。新莽期曾将武陵郡改建平郡,为监元,孱陵,仍属州治。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州。()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寿地,故城今常德市北六十里)、孱陵(今湖北公安与湖南南容、岳阳、安、澧地)、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地)、沅陵(今沅陵、溪、吉首、麻阳等地)、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地,人今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地,入今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地,入今四川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凰等地)、酉阳(今永山、古丈等地,入今四川省境)、陵(今地)、佷山(今湖北地)、零阳(今澧、慈利、石澧等地)、充(今大庸、桑植地)” ①。武陵郡又称“陵郡”。其来据晋人常林《》云:“羽弑帝于郴,武陵人素哭于招屈亭,高帝之,故曰陵。”郡治(治索)。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注·沅水》记为高祖二年(前205年)]

 

2不同 一曰治索,持此者、如:宋欧阳忞《地广》②、清段基《史沿革表》③、同治《武陵志》。他持此,或是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所十三,索置于诸县之首。按该书惯例,郡治亦多置于境各之首,故以索县为武陵郡治。

 

  二曰治陵。持此者,如:唐魏王泰《括地志》④、唐颜师古《汉书注》、《嘉常德府志·舆图考沿革表》、《湖南省通志·地理志》,新《常德志》、《常德市志》。笔者亦同意此。理由是:西武陵郡为汉高帝改原秦黔中郡地所置。据《元和郡志》云,秦黔中郡治,在今辰州沅陵西二十里。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址⑤。秦黔中郡,本是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伐楚,取巫郡及江南地黔中郡⑥。在此之前楚黔中郡⑦。秦置黔中郡,主要是从事、政治上加强对巫、黔中及江南地区的控制。把郡治置在沅陵,是因沅陵于沅水中游,上溯可达州牂牁,下游可入洞庭,沅、澧二水及湘西、北地区都在掌握之中。从经济方面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油茶、苞茅、生漆,尤其是辰溪的丹砂和麻阳ˆ等丰富的矿产,都是一个国家展中亟需的重要物资资源。黔中郡置在此,对经营整个西南具有重要经济略意⑨。取黔中郡后置武陵郡,把郡治置在离沅陵浦,其用意不言而,是前朝在里所作的一切,都将取而代之。颜师古注《汉书》,集了在他以前的二十多家注。他学渊博,又有秘省藏利用,所注《汉书》,深学者所重⑩。他在《汉书》注:“旧治陵,非郡名陵也。”肯定是有依据的。或是他前面所的此中奥秘有深刻理解,故而作出“武陵郡旧治陵”的断。不,我又认为寿州刺史治所之前,可能作一段武陵郡治,时间是在作郡治之后。因它若未作郡治,不具备设事、政治、经济中心的条件,刺史治也不会迁移在那里的。

 

4时间   于武陵郡置的时间,《水注·沅水》记为高祖二年(前205年)”,《史·高祖本》所,“高祖二年,羽弑帝于江南,三月为义发丧”。与武陵郡改名“陵郡”,似乎时间较吻合。但从当汉战争形分析,高祖二年,王刘邦的主要力量,是将攻占之地,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之外,置河南郡(治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王自己下,在彭城灵壁,被羽打得大父母妻子都作了羽的俘。好不容易陆续收聚士卒,加上将所率和中的兵力,才于阳破楚兵于京、素之11。而南方或西南地区郡,此根本无法及。至于高帝五年(前202年),在一年里,羽自江;王即皇帝位,都洛阳;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越王无诸为闽越王12。此,在原秦黔中郡故地置武陵郡,可谓顺理成章,适得其

 

5编辑   新莽期曾将武陵郡改建平郡,为监元,孱陵,仍属州治。

 

  东汉监县复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称武陵郡。十二沅、寿[西,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南境置,即今桃源地,故城在今桃源西南70里]、作唐(分西孱陵置,今安乡县地,故城今安乡县北)13。郡治沅(即今常德市城区。《水注·沅水》云:“沅水,因以名”)。此后,沅一直为历朝郡、州、路、府治。

 

6名称由来

  “武陵”一名的来,据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太守主簿潘京曰:‘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陵,在辰阳界,与夷相接,所攻破。光武出,遂得全,共易号。《》曰:止戈武,《》注:高平陵,’于是改名焉。”(《方舆览胜•常德府》)“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与《诗经》,始于初,后改“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潘京的对话没有完全。也间对话,忘了出最初取名,经过改名又名的全程。故有本末倒置之嫌。

 

  州刺史治寿,清祖禹《书舆纪要》寿,今常德府四十里有寿故城。(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郡国七,今郡七(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广西、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志》记载:“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寿,移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城’,悉居民田址尚存”。据《常德文物志》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的断港头乡城址村。城址迹至今犹存。城由大、小二城成,54万平方米,城垣残高3—4米,12—18米,有、南、西、北四,城四角有高7—10米的暸望台,城外四周有30米左右的城河,城内残存汉砖汉瓦,遍地皆是。城外南方有墓群14。唐刘禹寿城春望》一,即写此

 

三国武陵郡

  三国的武陵郡,治所仍在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寿改名吴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设溇、分孱陵南安、建立天郡,治所在(今慈利西和大庸地)15。此州治所已由寿迁至湖北江陵。武陵郡所只有沅水流域的沅、吴寿(寿西部和鼎城区部)、阳(分东汉汉寿地,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城、酉阳、舞阳等,而不再有澧水流域各

 

两晋南北朝

  西晋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地区基本上无大化,的吴寿已恢复为汉寿旧名。

 

  南朝刘宋(420—479年)期,武陵郡所地区仍无大化,只是武陵郡原隶属州改隶属郢州(州治武昌)(《宋·州郡志》);肖(479—502年)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南齐书•州郡志》),肖梁(502—557年)期,武陵郡治仍迁回沅,并升武陵郡武州。(《隋·地理志》、《太平寰宇》、《史方舆纪要》)。朝(557—589年)期,析原武陵郡所属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黔阳、迁陵、成、酉阳、舞阳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沅、沅南、寿、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沅。其太建七年(575年),曾将梁在武陵郡地区置的武州改称沅州,下武陵、南阳和南平等郡。

 

  西朝,武陵郡的区已大为缩小。此后,隋唐朗州、武陵郡、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的区,基本上都与朝武陵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