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始祖是符同和,符祯临修谱所作《子韩公源传》的第一句“追维我始祖同和公,新喻之金田人也,职居一品之班,官拜两京之位…”符子韩则是贵州一世,其子符观敏、符观政、符观锡等贵州二世。
二、迁徙路线:
子闲、子韩是同胞兄弟,其父辈有四兄弟(贺章、信章、喻高、同和)。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5年)子闲、子韩身带其父符同和等祖辈之骨灰,从江西新喻金田出发,第一站到达贵州的思南县大坝场,以卜葬为业,居住了三年,后来子闲迁到神州的普事罗溪,子韩离开大坝场迁思南县塘头邵家桥迁思南县城大岩关,投宿郭老寨。再从郭老寨出发,顺乌江河而下到德江县的潮底稳坪乡,到乌江山峡(沿河县境内的夹石峡)过河,到甘溪乡的茶园罐,将其父符同和之骨灰葬在了猛虎出林木鱼堡。再过黄鳝溪,上土门岩(沿河县境内谯家镇),到谯家高帽顶,到白云寺,到谯家关天,又翻山到马峰头看见鹿景溪到处是茂密的森林,随山势而起伏不平,风一吹,发出阵阵潮水般的声音,逶迤林海,随风荡起层层巨浪,好一派无限风光。林海中间就是鹿景溪河,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犹如一巨龙在林海深处若隐若现,生生不息。
在半山,一礅大石高耸形如猪槽,下面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泡,子韩用路杖敲打猪槽,发出“咚咚…”的声音,下面小山泡就像一群小猪一样在蠕动,并呼此地为群猪下山。顺山路下坡,底下有“石印”一颗,“砚台”、“笔架”也生得周全,真是一个好地方,子韩心中暗自高兴。呼此名为“印盒山”。《沿河民国县志》载:“印盒山在县南一百一十里之符家寨,高约四五丈,石赤如印,方正如盒,旁数小阜,有如圭壁、有如笏帽者,枫柏浓荫,景致亦佳。前有一山,曰笔架山。”
子韩又到大木转,印江的小郎坝、岩窝、梯子岩,再转鹿景溪,投宿黎家
1、黎家教书
黎家在现在的沿河谯家镇高田村。当时黎家很发财,房子是天楼地板的,麻雀都飞不进去。用晒蓆晒银子,纱线煮饭。院子、巷道是用铁板铺的,猪牛成群。黎氏为人大方,好客。请有私塾先生在家训蒙。符子韩开始是帮黎家(现在叫打工),闲时看书,子平看命。
一次,黎家进当地方,请其私塾先生写当字,其中一字私塾先生被难住了,半天未写起,子韩看在眼里,问:“先生有那个字忘了吗?”连问几遍,先生不耐烦的说:“你干你的活,问个啥,你写得起吗!”子韩走近一看,顺手给写上了,且字迹非常工整,先生把子韩看了看,暗暗佩服。
当日,吃过晚饭,先生就要辞职,主人问:“先生为何?如有得罪先生的地方,请先生多多原谅才是呀。”“不是的,我确不能再在你处教书了,在你家干活的人,其中有文化比我强得多啦,怎么不请他来教?”先生说。“谁呀?”主人问。先生指着子韩说:“就是他啊,文化了得,怎么不请他教呢。”主人当面问子韩:“这位先生教书吗?”子韩答:“可以”。从此,子韩在黎家一教三年有余,其学生有秀才、贡生、拔贡的等。
2、子韩婚娶黎氏定居印盒
子韩在黎家教书出了名,到处有学生纷纷前来求学。一天,符子韩向主人提出辞教,主人问:“先生为何?”子韩说:“我已离家多年,现龄三十有余尚未完婚,一来回家看看,二是要回去结婚。”因子韩教书教得好,主人再三诚心挽留,并说:“若是先生不闲弃,我家有三女,任凭先生选中一女完婚,如何?”子韩开始不同意,只同意留下来继续教书,后来同意与其第三女成婚。结婚后要求同去江西探亲,因路途遥远,黎氏不愿意去,其父母陪嫁什么都不要,其父母提出任凭其女选中作为陪嫁就地安家,其女什么也不要,只要印盒山鱼岗咀森林、荒山一幅,自去开垦创业,父母完全同意,并在印盒坎下竖茅屋三间送给子韩。从此印盒山成了贵州符氏主要发祥地。
3、印盒山人文蔚啟
符子韩与黎氏在印盒山躬耕振业,家道颇兴。惜黎氏三年未生育,时子韩外出谋事,云南任职布政司,又娶妻谯氏,连生三子,观敏、观政、观锡。观敏公明会魁进士,任浙江布政司。其孙合山明任湖广监利县知县。合山又生三子,有庆、有光、有吉。有光又为明进士,任云南大理知府,因治滇有功,加升布政司。还有当地小任的不少,符氏的发迹,人们就称印盒山这地方叫“官府林”了。
4、风水的毁坏
后来黎符两家亲戚疏远了,加之黎氏无生育,发生了矛盾,黎家对符家的发迹嫉妒,请来观天师(风水先生)查看,黎家后山龙脉生得好,山上生有“屯”,主发财;符家人财两发是“印盒山”生得好,群猪下山在印盒山落穴,前面又有笔架山生得好,当然是出富出贵的好地方。可是“印盒山”又是黎家前山水口。如果将此处风水毁掉了,将两家具败,如毁其部分,符家必败。
黎家以“印盒山”这地方是黎氏的为由,并组织人工森林砍掉了,唯一大树未砍倒,组织人工在冬季继续砍,未砍倒,在第二年其口子又长满了(长成原来样子了)。下一年继续又砍,休息时其人工“印盒”上玩,把“印盒”盖也给敲坏了。
三、分布人员(大概):
沿河自治县境内的:
谯家镇符氏540户3500人;
土地坳镇大林符氏45户250人;
思渠镇的20户85人;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沙子坡镇野茶坨符氏68户220人
天堂镇洪溪30户150人;
符家沟46户175人;
酉阳李溪这边,沿河迁去的50户210人;
思南符家沟等地100户500人。
合计899户5090人
4、关于世数确定
贵州符氏,我们字辈50个字,第一句是:“懋敏源同浩,瑞年怀宗廷”,“懋”字辈为一世,敏字辈为二世...。“懋敏源同浩”,符同和应该是“懋”字辈,“懋敏源同浩”从同和公开始“懋”字辈,这里面说得很清楚的。符祯临作《子韩公源流传》的第一句:“追惟我族始祖同和公...,”这里有两种情况:一、同和公为贵州始祖,为一世“懋”字辈,符子韩为二世“敏”字辈,观敏公就是“源”字辈了...;二、同和公为始祖,符子韩为一世“懋”字辈,则观敏公为二世“敏”字辈了。我们这里是按第二种顺序计算世数的,是已成了历史事实的。
5、贵州沿河符氏遗址
一、黔沿河自治县甘溪乡大河沙坝,莽虎出林木鱼堡,江西十四世,贵州符氏始祖符同和之墓。
二、黔沿河自治县谯家镇大土村,殷家坝(炉中坝)贵州一世之祖符子韩之墓。
三、黔沿河自治县谯家镇符家村印盒山,贵州一世之祖符子韩始居地与发祥地;符子韩之子观敏、观政、观锡等仨墓。
四、黔沿河自治县谯家镇符家村(符家寨)符氏宗祠,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修建,民国二年命为符家完小(公办),一九七一年毁宗祠重建为白石完小。
五、黔沿河自治县谯家镇符家村(符家寨)观音山,符氏十二世文昌祖及其裔五辈人之墓群。
贵州沿河 符宁军
2011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