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郡主要指今天的长治市,北连太原郡,西交河东郡(今临汾、运城)、南界建兴郡(今晋城)。
春秋属晋,及至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都在上党地区占有部分土地,这一地区遂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其战略地位也随之加强。根据已见的史料可以确知,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分别在自己所控制的上党地区设置有上党郡。战国时期三国上党郡设置的时间,前论史者皆语焉不详。有学者认为,战国上党郡应当设置于三家分晋之初。郡的缘起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质,早期的郡都设置在边境地区,其目的就是巩固边防。由于郡担负了防卫边境的责任,所以郡的长官叫守,也尊称太守。根据《韩非子》的记载,晋平公时(公元前557年-前532年)"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再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解狐推荐邢伯柳为上党守,上党此时为郡当无疑问,故至晚在春秋末年,晋国在上党地区已经设置有上党郡。晋国在上党设郡,说明这一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韩、赵、魏三分上党后,这一地区遂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而三国又都想向东南地区发展,上党则是通向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所以上党被三家瓜之后,其战略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是得到了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设郡置守,以利边防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三家分晋之后,并无理由要撤消上党郡,相反应该加强郡的职能。由此推测,三国上党郡设置的时间虽可能不尽相同,但都应当是在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分上党之后不久。
秦统一六国后,上党为36郡之一,治今长子县西南;两汉时,上党郡隶并州、冀州,建安元年(196年)移治于壶关城(今长治市区古驿村);十六国、南北朝时,上党郡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北魏、西魏、北周,郡治徙迁数次后复治壶关城,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分上党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县南),上党郡改隶潞州。隋初废上党郡,潞州迁治壶关;大业初(605年),废州复郡,领上党、潞州等10县。唐初改上党郡为潞州;此后不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