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朱姓网 > 朱氏郡望 朱氏郡望

堂号郡望-永城县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朱姓展区
东汉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废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考古发掘,永城市境内有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聚落10余处。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黑堌堆等均为龙山文化范围。境内有史记载的地名有永(今西城区)、棘(今十八里镇柘树集东)、酂(今酂城集)、龙亢(今龙岗集)、鄪(今新桥集)、犬丘(今太丘集)、芒(今陈集镇刘寨村南)、砀(今芒山镇山城集)、棫(今茴村集)、焦(侯岭乡二郎庙湖)。[1]  

在酂城镇出土的王油坊遗址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在永城居住,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猎和手工业。[9]  

大禹定九州,永城分属豫州与徐州,商朝这里出现了棘国、攸国两个小国家,西周,永城市境大部属宋国,西南部属焦国。东周,大部属宋国,西南部先后属焦、陈、楚国。

秦始皇灭魏国后在芒砀山地区设立砀郡,治砀县(今芒山镇),境内设置芒县(今陈集镇刘寨村南)、酂县(今酂城集)两县属泗水郡。前206年,属项羽西楚国。

汉代,境内有芒县、酂县、敬丘侯国(今太丘集)、建成侯国(今侯岭乡二郎庙湖),属沛国谯郡,而北部砀县一部(今芒山镇)归梁国所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城境域所辖临睢、太丘、建平、酂城、砀五县之地,变动频繁。

汉末至魏,永城县境属谯郡;西晋初年,临睢、太丘、建平三县归并入酂,属谯国所有,砀县并入下邑,仍在梁国(亦称梁郡)境内。

十六国时期,县境先后分属后赵、前燕及前秦,淝水之战后,重归东晋所辖;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酂县属梁郡所辖;元徽元年(473年),“置徐州,立新昌郡,以酂县属之”;北魏建立后,酂县划归谯州临徐郡,后废;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永城县境属徐州粱郡;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县境西南部为南兖州马头郡下邑县辖区,东北部为徐州砀郡砀县辖区;北齐时,境内置安阳县(今芒山镇保安山南),砀县并入,属彭城郡。这一时期,永城县境所辖诸县并入酂县,县域以酂县为主。

隋大业六  

永城城市风光(29张)

年(610年),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治所在马甫城(今西城区)东北3里。

唐初,酂县属沛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永城县治所迁于马甫城(此地势较高,为一山丘,又名无影山);贞观十七年(643年),酂、永城二县直接归亳州管辖,砀山县属宋州辖区。

后梁,升砀山县为辉州;后唐,废辉州复置砀山县,属单州,永城、酂两县属亳州。

宋元时期,永城县境所辖仅包含永城、酂二县,金时,永城、酂县同属南京路亳州管辖;兴定五年(1221年)十二月,因永城为淮北要地,在芒山地区设置保安军镇,改永城县为永州,脱离亳州管辖,下辖永城、下邑、砀山、酂四县;至元二年(1265年),“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至元二十五年,“归德府”更名“汴梁路”,永城随属。

明清时期,永城县域变动不大,行政区划主要在开封府和归德府之间变动。洪武元年五月,永城隶属河南行省隶属于开封府,十一月改属归德州。清朝置永城县,属河南省归德府;宣统三年(1911年),改属河南省开归陈许郑道归德府。

永城夜景(12张)

民国二年(1913年),永城县划归河南省豫东道,自1933年2月起,永城县划归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1945年2月,更名雪枫县。1947年3月至11月,县东部为萧宿永县辖区;1947年11月,县北部成立砀南县。1949年3月,雪枫县复名永城县,撤销雪涡、雪商亳、砀南等县,恢复原建制,隶属皖北行政区宿县专区。

1949年至1952年,永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县域大规模变更结束。1996年,永城撤县设市由省直辖,暂由商丘市代管,治所向东迁移8公里沱河北岸大谢庄建东城区。2014年1月1日,永城市正式成为河南省直管市,由河南省政府全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