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郡,三国时代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分河东设立的郡级行政区划,郡治在秦置的平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平阳郡,三国时代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分河东设立的郡级行政区划,郡治在秦置的平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以此为中心,平阳郡包括了今天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以东汾河流域的十二个县,大致与临汾市辖区相仿。平阳之名此后被长期使用,除隋朝时曾短暂称临汾外,基本被各代用。
明清时期的平阳府,范围超过魏晋的平阳郡,大致包括今天临汾市与运城市两个地级区划。
柴 姓来源:
祖宗:高柴
郡望:平阳郡
分类:以王父字或名为氏
历史名人
在我国的历史上,柴姓人的表现可谓多姿多彩。唐朝柴绍,以功封霍国公,高祖将平阳公主许配于他。五代时,柴氏出了一位皇帝,那就是继郭威之位的周世宗柴荣,也称柴世宗。柴荣,今河北邢台人,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五代史》介绍说,柴荣不但能通经史,而且有治才央不后周主后,取秦陇,平淮右,威震夷夏。周时,又大修礼乐,定制度——皆为法于后世。此外,他对传统儒学的贡献也较大。柴姓名人还有宋代枢密副使柴禹锡,明代开国功臣柴虎。
姓氏来源
《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由此可见,柴氏以汉代初棘蒲侯柴武开始,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弟子高柴,乃是齐文公的儿子高,得姓已有3100多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