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郡渤海郡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童姓展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河间哀王薨,无后,国除,分为河间、渤海、广川三郡。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至西汉中后期下辖:浮阳,中邑,章武,柳国,阳信,高成,定国,童乡,千童,重合,重平,高乐,东光,阜城,修市,南皮,景成,参户,束州,东平舒,文安,安次。相当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天津市东南部、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乐陵,庆云一带)、山东省滨州市北部。
渤海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临济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属冀州。北魏、东魏属青州。北齐废。
隋大业三年(607年)以沧州改置,治阳信县(今山东阳信县西南西程子坞)。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滨州市、商河县以北,乐陵市庆云县及河北省南皮县以东,黄骅市以南,东至海。唐改置为棣州。
唐复置棣州,厌次属棣州。武德八年,废棣州,厌次属沧州。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州治驻厌次,厌次还属棣州。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改乐安郡为棣州。
宋棣州属河北东路。大中祥符八年迁州治于阳信县。金棣州属山东东路。元棣州属济南路。
明洪武元年废厌次县,地入棣州。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
清初仍为武定州,雍正二年武定州直隶山东布政使司,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为武定府的附郭县。
1914 年,惠民县改属济南道。 1925 年,置武定道,道治惠民城。 1928 年废武定道,惠民县直属山东省。后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专署及鲁北行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渤海革命根据地。
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设立惠民专区。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改为惠民地区。1982年,析滨县、博兴县建立滨州市。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0]59号),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滨城区。滨州市设立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六路。滨州市辖原滨州地区的邹平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阳信县、无棣县和新设立的滨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