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氏堂号
唐末,姓氏“郡望”演变为姓氏标志之后,便出现了姓氏“堂号”。
姓氏堂号,是姓氏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房的称号。宋元时期,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繁衍发展和迁徙的缘故,往往会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支房和系派。这些支房和系派的人与郡望不同的人一样,也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了加以区别,便在郡望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号,称为堂号。
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因为一个姓氏如一颗在大树,群望是其大树枝,而堂号则是大树枝下的小树枝。一个姓氏的堂号要比其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或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宋元时期,佘氏的堂号,主要是以其姓氏郡望地和支房声名显赫所在地取名,如:佘氏的雁门堂(山西雁门,湖南平江、望城等地佘氏用此堂号)、新郑堂(福建建瓯等地佘氏用此堂号)、铜陵堂(安徽铜陵、歙县、江西南昌、湖此咸宁、随州、湖南桃源等地佘族用此堂号);当然也有以某支房先祖一生的主要行述概括而名,如佘氏的聚义堂(江西修水、湖北咸宁等地佘族用此堂号)、敬爱堂(江西泰河、安徽漕川、湖南邵陵、桃源、重庆南岸、渝北、南川、四川遂宁、安岳、蓬溪、大英、大竹、贵州仁怀等地佘族用此堂号);还有义聚堂(湖北黄石、湖南望城、岳阳、重庆丰都、贵州雷山等佘族用此堂号)、燮理堂(湖北孝感等地佘族用此堂号)、鳌江堂(福建晋江等地佘族用此堂号)、敬慎堂(安徽桐城、舒城等地佘族用此堂号)、叙伦堂(安徽泾县等地佘族、树义堂(湖北咸宁等地佘族用此堂号)、且籣堂(贵州遵义桐梓等地佘族用此堂号)等。
宋元时期的佘氏堂号,最著名的是铜陵堂、敬爱堂的聚义堂。
铜陵堂以铜陵为堂号的佘氏,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等地佘族。 湖北蒲圻,江西南昌、修水等地佘氏,溯源其一世祖为昶公。魏晋以来,他们以铜陵为郡望,后则以郡望为堂号,立祠为铜陵堂(《江西修水佘氏源流》)。创修于光绪31年的湖北蒲圻《佘氏宗谱》,就以“铜陵”为谱号。
安徽铜陵、湖南桃源等地佘氏,则溯源其受姓始祖为晋代佘顽或其子佘昭元,亦以雁门为郡望。他们以铜陵为堂号,是以其宋代先祖佘起的事迹而名。
1567年,安徽铜陵进士佘敬中(1526-1606)“五修”《五松佘氏族谱》溯源於晋代佘昭元,因昭受封雁门,遂以雁门为郡望,又按“一统志郡志”载“宋有义士佘起,聚千三百口始居铜陵”,而尊起公为铜邑一世祖,且以“铜陵”为堂号。
湖南桃源佘氏,亦溯源於晋代佘昭元,以“雁门”为郡望,以“铜陵”为堂号。2010年编修的桃源《佘氏宗祠志》中有篇文章,具体介绍铜陵堂是怎么来的?,说:“南宋王朝中后期,今安徽省铜陵市佘氏族人中有一位叫佘起的,他治家有方,家道殷实,人丁兴旺,全家一千三百余口人,不仅人才济济,而且五代同堂,没有分家,上上下下,长幼有序,敬老抚幼,和睦一致,听梆声开餐吃饭,从未出现差错混乱,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郡守据此情如实上奏朝庭为佘起请命。南宋皇帝(不知是否是宋度宗——赵禥,无史籍查考)得知后非常高兴,觉得一千三百余口为一家,实在了不起,于是圣谕:赐佘起的佘氏为铜陵堂。”
但定湘宗亲查1923年“九修”安徽《五松佘氏族谱》:“一世起公……子三:道本、道通、道立,立无传。二世长子道本,迁靖州。次子道通为迪功郎……子二:永昭、永成。三世长子永昭……子三:思信、思礼、思绍。次子永成,迁和州。四世长子思信,字仲义,无传。次子思礼……子五:逢、远、通、达、迁。因兵乱兄弟散处。三子思绍,无传。五世长子逢,居淮西宗阳。次子远,居马仁山,此起五世孙,独居铜陵,详后。三子通,居歙县岩溪。四子达,居径县赤土。五子迁,居芜湖石硊”。这说明“起公五世佘裔共14人,仅五人居铜陵马仁山,三人无传,六人外迁,第五世因兵乱兄弟散处”,不可能如桃源《佘氏宗祠志》所说,佘起是“五代同堂”,“一千三百余口”,而可能是佘起组识领导的“保家为国义军”有一千三百余人,既有佘起直系五代,亦有旁系佘氏宗亲,还可能有少数外姓义土,宛如“一家人”,如此“义聚千三百余口”,受到南宋皇帝褒奖比较顺理成章,敕赐“铜陵堂”才在情理之中。
敬爱堂
以“敬爱”为堂号的佘氏,主要是湖南邵东、新晃,贵州遵义、仁怀,江西泰河,重庆南岸、渝北、南川和四川遂宁、安岳、蓬溪、大英、大竹等地佘氏。他们大都是溯源为人皇氏之支裔或溯源至夏商之际的佘祖昶公的佘氏。
以“敬爱”为堂号的不只是佘氏,其他姓氏也有,其名大都取以家族兄弟“互敬互爱”。建于清代的广东大埔茶阳镇长治仁厚村的邹鲁祖居---敬爱堂和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胡氏敬爱堂,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胡氏敬爱堂,原为明代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
湖南邵东《邵陵佘氏族谱》记载,其宗祠“敬爱堂”,最早建于清康熙年间,“二十世赞善必能公生三子:义宗、义泰、义臣。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1692年)先进老成,思源有血食不可斩,修老祠于罗围观(地址在今邵东县水东镇罗围村”;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重加增修,“前为道观,即罗围观,神佛所棲
。虽曰地居形胜,奈地方狭小,难增重式廊”;,另建新祠”;嘉庆三年戊午春(1798年)另建新祠(地址在今邵东县水东镇敬爱村大塘边)”,告成于嘉庆五年庚申冬(1800年)。该祠“大而堂序,皇如廊庑,气派恢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为敬爱小学,宗祠已毁坏无存。
佘氏“敬爱堂”其名的来由,湖南邵东佘氏认为是“同爱合敬”(邵陵康熙三修《佘氏族谱》刘兴佑所撰序言,说佘氏“仁之至也,同爱合敬立人之极,礼之隆也。伟哉,佘氏之为氏”);贵州黔湄佘氏认为是“君亲并重,忠孝传家”(贵州黔湄《佘氏族谱》云:“吾族本人皇之裔……至周时始南迁,初到山西代州雁门关,子孙繁衍至盛,遂立雁门为郡。复追思先人,君亲并重,忠孝传家,匾其庐曰:‘敬爱堂’”);贵州遵义佘氏则认为佘氏“敬爱”堂号是“皇封”的(贵州遵义《佘氏族谱》有一篇《佘氏宗祠—敬爱堂》,说“溯吾族始祖系皇系,尚有大夫以上之格,故有帝封‘敬爱堂’也”。
福建东山县康美镇城垵的佘氏,有“宗德堂”、“爱敬堂”和“振德堂”。其“爱敬堂”是否与“敬爱堂”的取名有关,就象“义聚堂”、“树义堂”与“聚义堂”取名密切相关一样,现在还不得而知。
聚义堂
江西南昌、修水和湖北蒲圻等地佘氏,除用“铜陵”堂号外,也用“聚义”(有的称“义聚”或“树义”)堂号。堂号的来由均为其宋代先祖佘起的事迹。
江西修水《佘氏族谱》载:“水有源木有根,寻根溯源,佘氏系出臬陶有处之代。得姓受氏,始自昶”,“昶乃伯高之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昶镇守佘令郡(雁门)”,昶为一世祖,至宋时七十七世起公(梦麟),“世居铜陵,一门义聚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御赐‘义世铜陵’匾额,遂以聚义为堂,后嗣达俸”。
湖南、湖北、贵州等地有些佘氏,也奉宋代佘起为其先祖,也以佘起事迹命名堂号,不过不叫“聚义堂”。如湖北黄石、咸宁,湖南望城、岳阳,重庆丰都,贵州雷山等地佘氏,以“义聚”为堂号;而湖北咸宁等地佘氏,则以“树义”为堂号。
湖南望城民国五修《佘氏族谱》序云:“吾族以义聚名堂”,是“以某人某事名堂,即将某人一生行述注明,俾后昆识其所”。然“自吾族以义聚名堂,谱修四届曾未注明前人”,“族中不尽读书子弟,设坐谈之,有他人询及汝族堂何名义聚,是汝族何人事故,势必缄默无词,顾左右而言他,如此而欲免籍谈,数典忘祖之讥得乎兹”特为补缺:“先是宋时有佘起者,铜陵人,为当代显宦”,“一门义聚千三百人,此名堂所由”。
湖北咸宁大幕《佘氏宗谱》“源流考”云:“溯夫我佘氏,始于受姓以来五代之末宋朝之初。称沙家者即佘家之近声。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由来久矣。而其中之孝义,著于铜陵一家,敦仁厚之俗,科甲盛于炎宋,一时称冠冕之家,玉阶英华,居然文人雅致,题塔看花,不减学士风流。千口共食,几同留义之陈江州,累世同居亦如”,因而堂号“树义”,其“宗谱”即为“树义堂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