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风光 (20张)
高密,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
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
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
西汉时,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时,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
隋时,属高密郡。唐时,县属河南道密州。五代建置、隶属相沿。
北宋,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
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
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
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属胶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莱胶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为潍坊市。县均属之。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1]
区划沿革 编辑
1995年10月23日,设立朝阳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城南街东首,将高密镇的荆家庄、许家庄、秦家岭、单家屋子、罗家庄、小墓田、高家岭、黄山茔、鲁家庙、东观音堂、西观音堂、邱家洼12个行政村,柏城镇的田家村、王家响疃、邓家村3个行政村划归朝阳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0年,高密市辖1个街道、21个镇、8个乡。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高密市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7个镇:朝阳街道、醴泉街道、密水街道、柏城镇、姚哥庄镇、河崖镇、夏庄镇、姜庄镇、仁和镇、大牟家镇、周戈庄镇、阚家镇、双羊镇、井沟镇、拒城河镇、李家营镇、康庄镇、呼家庄镇、注沟镇、柴沟镇。共有994个行政村。年底高密市总人口85.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69万人。
2003年5月8日,高密市夏庄镇西李家苓芝、西门家苓芝、西王家苓芝、鲁家村、卢家岭、王党、仓上、东王家苓芝、东门家苓芝、东李家苓芝、管家苓芝、刘家苓芝12个村划归朝阳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3年,高密市总面积1605.6平方千米。辖1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994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高密市总人口85.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24万人。
2006年,高密市辖3个街道、17个镇:朝阳街道、醴泉街道、密水街道、柏城镇、姚哥庄镇、河崖镇、夏庄镇、姜庄镇、仁和镇、大牟家镇、周戈庄镇、康庄镇、阚家镇、双羊镇、井沟镇、呼家庄镇、注沟镇、柴沟镇、拒城河镇、李家营镇。
2007年,高密市将20个镇、街道调整为10个镇、街道。
2007年,划转峡山区代管34个行政村,版图面积由1605.55平方公里减为1526.63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减至84.39万人。
2014年,高密市辖1个开发区、1个高新区、3个街道、1个工业区、7个镇、一个物流园区:开发区、高新区、朝阳街道、醴泉街道、密水街道、咸家工业区、夏庄镇、姜庄镇、柏城镇、柴沟镇、井沟镇、阚家镇、大牟家镇、胶河疏港物流园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