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秦姓网 > 秦氏郡望 秦氏郡望

秦氏郡河南郡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秦姓展区
秦氏郡河南郡,汉置,今河南省焦作市。自战国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名,而秦汉因以置郡,周礼所谓河内,不止河内郡地也,汉时郡治废县,在河南武陟县西南,晋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后魏于郡置怀州,隋废州,寻仍为河内郡,后又为怀州,宋曰怀州河内郡,后又为怀州,宋曰怀州河内郡,金又曰怀州。

区域范围 编辑  

河内郡,中国古代地名、行政区划。是对中国古以黄河以北的称呼。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秦末司马卯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汉武帝时,河内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自河内至长安”[1]  ,可知河内当时有大量养殖牲畜。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为河内郡的上计掾[2]  。河内郡有平姓望族,世称河内望。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史料记载 编辑  

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万七千九十七。县十八: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脩武,温,故国,已姓,苏忿生所封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卫元君为秦所夺,自濮阳徙此。莽曰平野。获嘉,故汲之新中乡,武帝行过更名也。轵,沁水,隆虑,国水东北至信成入张甲河,过郡三,行千八百四十里。有铁官。荡阴。荡水东至内黄泽。西山,□水所出,亦至内黄入荡。有□里城,西伯所拘也。[3]  

东汉行政区划

司隶校尉部 ▪ 河南尹  

▪ 河内郡 ▪ 河东郡  

▪ 弘农郡  

▪ 京兆尹  

▪ 左冯翊  

▪ 右扶风  

▪ 新兴郡  

  

豫州刺史部 ▪ 颍川郡  

▪ 汝南郡  

▪ 梁国  

▪ 沛国  

▪ 陈国  

▪ 鲁国  

▪ 西平国  

▪ 谯郡  

  

冀州刺史部 ▪ 魏郡  

▪ 巨鹿郡  

▪ 常山国  

▪ 中山国  

▪ 安平国  

▪ 河间国  

▪ 清河国  

▪ 赵国  

▪ 勃海郡  

▪ 广川国  

▪ 广平国  

▪ 博陵郡  

  

兖州刺史部 ▪ 陈留郡  

▪ 东郡  

▪ 东平国  

▪ 任城国  

▪ 泰山郡  

▪ 山阳郡  

▪ 济阴郡  

▪ 济北国  

  

徐州刺史部 ▪ 东海郡  

▪ 琅邪国  

▪ 彭城国  

▪ 广陵郡  

▪ 下邳国  

▪ 利城郡  

▪ 城阳郡  

▪ 东莞郡  

▪ 东安郡  

▪ 东城郡  



  

青州刺史部 ▪ 济南郡  

▪ 平原郡  

▪ 乐安国  

▪ 北海国  

▪ 东莱郡  

▪ 齐国  

▪ 乐陵郡  

▪ 长广郡  

  

荆州刺史部 ▪ 南阳郡  

▪ 南郡  

▪ 江夏郡  

▪ 零陵郡  

▪ 桂阳郡  

▪ 武陵郡  

▪ 长沙国  

▪ 章陵郡  

▪ 南乡郡  

▪ 襄阳郡  

▪ 宜都郡  

▪ 新城郡  

▪ 汉昌郡  

▪ 临江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扬州刺史部 ▪ 九江郡  

▪ 丹阳郡  

▪ 庐江郡  

▪ 会稽郡  

▪ 吴郡  

▪ 豫章郡  

▪ 新都郡  

▪ 临川郡  

▪ 鄱阳郡  

▪ 庐陵郡  

▪ 彭泽郡  

  

益州刺史部 ▪ 汉中郡  

▪ 巴郡  

▪ 广汉郡  

▪ 蜀郡  

▪ 犍为郡  

▪ 牂柯郡  

▪ 越巂郡  

▪ 益州郡  

▪ 永昌郡  

▪ 广汉属国  

▪ 蜀郡属国  

▪ 犍为属国  

▪ 巴东属国  

▪ 上庸郡  

▪ 房陵郡  

▪ 永宁郡  

▪ 固陵郡  

▪ 梓潼郡  

▪ 汶山郡  

▪ 江阳郡  

  

凉州刺史部 ▪ 陇西郡  

▪ 汉阳郡  

▪ 武都郡  

▪ 金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武威郡  

▪ 张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张掖属国  

▪ 张掖居延属国  

▪ 安定属国  

▪ 南安郡  

▪ 新平郡  

▪ 永阳郡  

▪ 西平郡  

▪ 西郡  



  

并州刺史部 ▪ 太原郡  

▪ 上党郡  

▪ 上郡  

▪ 西河郡  

▪ 五原郡  

▪ 云中郡  

▪ 雁门郡  

▪ 定襄郡  

▪ 朔方郡  

▪ 新兴郡  

▪ 乐平郡  

  

幽州刺史部 ▪ 广阳郡  

▪ 涿郡  

▪ 代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右北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 乐浪郡  

▪ 玄菟郡  

▪ 辽东属国  

  

交州刺史部 ▪ 南海郡  

▪ 苍梧郡  

▪ 合浦郡  

▪ 郁林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高凉郡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张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注释1. ▪ 后汉书  



  

注释2. ▪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 )中注明曾用名称。  



  

西汉行政区划

国别:中国  朝代:西汉  都城:长安

行部 ▪ 郡  



  

司隶校尉部 ▪ 京兆尹  

▪ 左冯翊  

▪ 右扶风  

▪ 弘农郡  

▪ 河内郡 ▪ 河南郡  

▪ 河东郡  

  

豫州刺史部 ▪ 颍川郡  



  

兖州刺史部 ▪ 陈留郡  

▪ 山阳郡  

▪ 济阴郡  

▪ 泰山郡  

▪ 东郡  

▪ 城阳国  

▪ 淮阳国  

▪ 东平国  

  

徐州刺史部 ▪ 琅邪郡  

▪ 东海郡  

▪ 临淮郡  

▪ 泗水国  

▪ 广陵国  

▪ 楚国  



  

青州刺史部 ▪ 平原郡  

▪ 千乘郡  

▪ 济南郡  

▪ 北海郡  

▪ 东莱郡  

▪ 齐郡  

▪ 淄川国  

▪ 胶东国  

▪ 高密国  



  

凉州刺史部 ▪ 陇西郡  

▪ 武威郡  

▪ 酒泉郡  

▪ 张掖郡  

▪ 敦煌郡  

▪ 金城郡  

▪ 天水郡  

▪ 安定郡  

▪ 西海郡  



  

并州刺史部 ▪ 太原郡  



  

朔方刺史部 ▪ 朔方郡  



  

冀州刺史部 ▪ 魏郡  

▪ 巨鹿郡  

▪ 常山郡  

▪ 清河郡  

▪ 赵国  

▪ 广平国  

▪ 真定国  

▪ 中山国  

▪ 信都国  

▪ 河间国  



  

幽州刺史部 ▪ 渤海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 玄菟郡  

▪ 乐浪郡  

▪ 涿郡  

▪ 代郡  

▪ 广阳国  

▪ 右北平郡  

▪ 沧海郡  

▪ 真番郡  

▪ 临屯郡  



  

扬州刺史部 ▪ 庐江郡  

▪ 九江郡  

▪ 会稽郡  

▪ 丹阳郡  

▪ 豫章郡  

▪ 六安国  



  

荆州刺史部 ▪ 南阳郡  

▪ 江夏郡  

▪ 桂阳郡  

▪ 武陵郡  

▪ 零陵郡  

▪ 南郡  

▪ 长沙国  

  

益州刺史部 ▪ 汉中郡  

▪ 广汉郡  

▪ 犍为郡  

▪ 武都郡  

▪ 越嶲郡  

▪ 益州郡  

▪ 牂牁郡  

▪ 巴郡  

▪ 蜀郡  

▪ 汶山郡  

▪ 沈黎郡  

  

交阯刺史部 ▪ 南海郡  

▪ 郁林郡  

▪ 苍梧郡  

▪ 交阯郡  

▪ 合浦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