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上:钱氏“射潮堂”是吴越钱氏的老堂和大堂。到底有多老?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有资料记载钱氏在南宋时期就有射潮堂了,是否可以再早一点?目前尚无资料支持。其实,吴越钱氏在北宋纳土后外迁做官多建“钱氏家祠”,南宋分支再迁开始有堂号。
2、地点上:射潮堂的发源地是江南苏州、江阴、南通地区。有资料显示最早为南宋时期的苏州常熟钱忱后裔钱迈一支有射潮堂,宋元时期迁移到苏州的景臻三子钱愕后裔为射潮堂。景臻三子后裔中只有钱愐后裔文林钱氏叔文公支有射潮堂记载。其次是江阴地区湖头支士元公第三子钱恒砖桥支、五子钱复周庄支为射潮堂,始迁祖都是元末的。另外镇江弘宗系彦远公后裔南朱钱氏也为射潮堂,不知道何时立射潮堂?
3、起源猜想:苏州的射潮堂起源于宋元时期,时间上最早,而江阴地区基本是起源于元末明初,南朱钱氏射潮堂起源时间未知。
猜想一:射潮堂是否为钱元璙在苏州时期的老堂?不同分支后裔迁入苏州后重用此堂号,但象山元璙后裔象派家谱上图有藏,里面又无任何射潮堂的痕迹,只有“蓬莱家祠”记载,且家谱记载回台州者不过几十人,所以苏州留有元璙后裔众多。
猜想二:第十世庆祖来台州居住,购回沧浪亭,之后第十三世孙钱璿,字国宝,南宋时期首入苏州为官且居住苏州,立射潮堂,后期其他分支迁入苏州从其堂号?宋末后裔钱福、钱寿吴江入麻溪,其家谱国图、美犹有藏,未能阅读过。
猜想三:既然苏州的景臻公后裔多为射潮堂,这是否为景臻公的堂号?但景臻公其他地方分支为什么无射朝堂的痕迹?这个可能性不大。
猜想四:射潮堂是否南宋十一世孙钱迈,字伯高,在通州分支堂号,后裔迁常熟再有入苏州的,其他分支从其堂名?但其后裔大多主要在南通和常熟。杨祖家谱已看过,无此记载。但从常熟迁到浙江上虞蒋桥钱氏是射潮堂,该支源于常熟。
猜想五:钱景略的漕湖钱氏为射潮堂,该支家谱未能一阅,不知有无射潮堂迹象?家谱未知,该支值得一考。
4、射潮堂的若隐若现:
(1)如皋钱氏(忱公后裔)有射潮堂。看下面文字:如皋的钱氏祖宅,通常称“彭城堂”,大门上的楹联为“彭世泽,吴越家声”。由于总脉分支,也有用“吴越堂”、“射潮堂”的。还有不用堂名,只用楹联“彭孚世泽,吴越家声”的。“迈,字伯高,官通州知州”。又据常熟奚浦钱氏资料,钱迈有一子,名思孙,字行父,是为如皋钱氏一世祖钱遇的父亲。可以梳理下:钱迈为吴越国王第十世孙,子为钱思孙字行父,孙为钱遇字仲达。仲达即如皋钱氏一世祖。
此支是公派如皋为官。总脈分支?难道射潮堂源于此支?从常熟奚浦迁到浙江上虞蒋桥钱氏是射潮堂。
(2)江阴文林钱氏(愐公后裔)有射潮堂,看下面文字:据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版的无锡《堠山钱氏宗谱》堠山鼎十一支谱系载,叔文公乃鼎十一支三房十六世,生于元至正年间,其人“潇洒逸群,终日吟咏自娱,深得隐逸之趣。”叔文公于明洪武年间徙于江阴文林,配文林望族包思圣公之女,“是为文林始迁祖”。新庄虽小,然而钱家祠堂却是规制非常,为远近知名的大祠堂。钱巷“钱家祠堂”为五开间、三进、四厢房、二天井的高墙大建筑。门口有三级青石阶庭、两鼓墩的大门,第二进的三间享堂,堂名“射潮堂”,龛内供奉祖先长生牌位。。。。。。。该支始迁于明洪武年间。
(3)安徽五河,安徽明光紫阳,江苏阜宁永兴三地钱氏均为明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出的钱氏,至今保留苏州原始堂号均为射潮堂。其中五河、明光为景臻后裔?阜宁源头待考。
(4)江阴周庄钱氏为湖头支,元末15世孙复公迁入,为射潮堂;看下面文字:“六世祖钱进,字晋宗,自浙江临安迁徙至无锡,为无锡湖头支钱姓迁始祖,世居于无锡、常州一带繁衍生息,十五世钱士元所生五子,分别为马桥、文林支祖,第五子钱复(1347—1432)儒学学正,值元季兵乱巅沛而事亲无失娶澄江青阳唐村星渎桥薛德衡之女,德衡嘉其贤,遂馆於甥宝而定居,是为江阴钱氏第一代始祖。。。。。。”
另外:江阴地区射潮堂很多的,如:江阴北门五堡也为明初迁入的射潮堂等。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湖头支,元末明初之后始迁、始立的。
(5)江苏润州南朱钱氏(弘宗支彦远后裔)民国谱显示为射潮堂,立堂时间待考。家谱藏于美犹。
(6)浙江上虞虞西蒋桥钱氏为射潮堂,立堂时间未知,该支始于常熟。
(7)安徽中部一支钱氏,元末由临安迁安徽定远,然后四散,小堂号众多,近修谱,合并统一为射潮堂。该支和以上无关,排除。
(8)安徽淮北前楼钱氏为射潮堂,好像是山东流入。始迁祖,立堂时间、原由待考。
(9)江阴北门五堡射潮堂,简谱未知,藏美犹。
综合上述可知:
南宋和元朝期间的“射潮堂”是同地、同时、同宗,不同支。同地即同为苏州,同时即南宋和元朝期间,同宗即都是錢鏐后裔,不同支即分叉较多。不难理解那个时期同在苏州的錢鏐后裔的不同分支都是射潮堂,也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出现不同堂号的。
明朝之后江阴钱氏的“射潮堂”也是如此。
5、射潮堂的演变
一是射潮堂分出改立新堂
二是其他分支改立射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