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安姓网 > 安氏郡望 安氏郡望

嘉州安氏字辈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安姓展区

第一节字辈(派行)


一、乐山临江安氏字辈(派行)系“三山祖”到顺江场(太平场)企稳后起始。即“安氏宗祠”营造之后,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刻制宗牌时,先祖们将字辈(派行)刻联悬于祠堂正门两侧,五字一联,共四联二十辈。另有一石碑,碑额上刻三十字,即在前二十字辈后增加了十辈。因祠堂被毁,无实物可考,现据族人回忆,前二十辈音和字基本相符,后十辈音、字有差异,经撰谱人借音正字,整理敲定三十字(辈)。希后世子孙取名,依序依辈而为,以免错乱,长幼相僭。


即:


恒定东如大,万世洪文学,


登朝秉功臣,仁正永维清,


天怀元培德,孝承先贤英。


二、沐川县(含马边)安氏族人字辈较为混乱,族人安国文曾四处搜求未果,现将其搜集所得提供给撰谱人,撰谱人借音正字,整理敲定得十一字(辈)。


即:


象图阳如大,厚传少定国,


虹……


三、洪雅、丹棱一带安氏族人字辈较为规范,但在用字上存在一些差异。经族人安永奎、安正方、安正乾、安更生等提供,经撰谱人正音正字,得四十字(辈)。


即:


壹启文志惠,鸿苏应朝才,


国永正宗良,崇德维怀远,


光照焕吉祥,天开登景运,


相世佐明庭,联成纪万春。


四、经“族谱修撰理事会”于二○○六年七月十六日到会理事议定:为使今后我族后世子孙在取名上不致混乱无序,避免长幼相僭,从第二十三世起,此谱涉及的各地安氏族人请依照修订后的字辈(派)为后世子孙选字取名为宜。现将修订规范后的字辈(派)表列于后:


世系字派(辈)乐山世系字派(辈)乐山沐川世系字派(辈)乐山沐川世系字派(辈)乐山市一人十一恒象二十一登虹三十一天二石十二定图二十二朝三十二怀三甫十三东阳二十三秉三十三元四△十四如如二十四功三十四培五△十五大大二十五臣三十五德六△十六万厚二十六仁三十六孝七△十七世传二十七正三十七承八△十八洪少二十八永三十八先九△十九文定二十九维三十九贤十△二十学国三十清四十英[=1]第二节嘉州安氏宗族始祖


碑载:一世祖佑公来自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其先祖又缘自何方?不得其详。


唯佑祖一脉由湖广入川,南来嘉定开基,居住嘉定州治之西城根,铜河(大渡河)之滨,地名虾蟆口。或许佑祖一脉弟兄夥众,共居于兹,唯佑祖一支因仕而闻达于世,故史志籍著有传于后,其他支系则默默繁衍生息,无史志籍著记传于后,也未可知也。


一世祖讳佑,字于吉,约生于明天顺六年前后,明弘治十五年考上进士(壬戌科康海榜),进京为官,任刑部主事,当时约40岁左右。先娶本城陈氏女为妻,嗣一男一女。佑祖故逝于明正德年间,享年五十余岁。


佑祖墓在嘉定城西六里大田坝处(小地名三尊佛),民国时,墓碑尚存。碑文曰:大明刑部主事安公字宇吉配陈氏孺人合墓。墓毁于改田改土之际,现已无一遗存。现属通江镇大田村。


佑祖一生好学,综贯五经,尤邃于易,玩味探索十余年,而后出以理民,入司邦宪。厥施未溥以殁。所著《方圆图》,惜未传世。曾于凌云九峰山劈岩为洞,读易于斯,注易于斯。洞方正,可坐数十许人。明嘉定太守梅羹名之曰:“注易”(即今日之注易洞)。刘隅、陈嘉言为之铭,袁子让为其立五碑以志其事。


二世祖讳磐,字公石,又字松溪,号颐山。约生于明朝成化十九年前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考中进士(乙丑科顾鼎臣榜),进京仕朝,选为庶吉士,当时约二十二岁左右。聘娶吴氏女为妻,因有嗣,不复娶。后历吏、兵二科给事中。因父丧,丁忧乞假归。值假满,明世宗即位,改元嘉庆,起故官复故职,授都给事中。任中多次直言上谏,多不为皇帝所取。因议大礼,率众臣于皇宫外跪伏直谏,被当庭杖责,削职回乡,不几年于家中谢世,时在明嘉庆六年前后,终年43岁左右。明万历初,追赠太常少卿,这已是四十五年以后之事了。著有《颐山集》、《颐山诗话》、《易慵奏义草》和《游峨集》等传于世。磐祖人品文字俱为时重,《旧峨山志》称其游峨诗有“撒手为盐,翻水成调”之喻。


磐祖墓葬在嘉定城东北平羌乡(板桥溪)西坪(又名祝岩),距城四十余里。碑文曰:大明兵科给事中安公字松溪配吴氏夫人合墓。民国二十二年时,墓前翁仲二石尚存,但已倒塌,石马已消失。因其墓地广阔,坟头高大,其后裔——临江安氏宗祠每年都派人前去焚香祭扫,直至民国三十八年方才终断。故该地又俗称安家山、安大坟。其坟墓已于农业学大寨时改田改土中挖掘夷平为占地八分的土地,俗称八分田。现属剑峰乡共和村九组,离板桥溪约五华里路程。


明正德进士、翰林修撰杨慎(注3)(杨升庵)为磐祖撰书墓志铭(注4)。铭题:《明故吏科给事中西坪安公墓铭》。铭曰:


安氏之先,大江之西。聿来于蜀,胥宇渝土耍。世业锦带,家余青毡。有开西坪,实裒南川。穿杨蕊殿,掞藻花砖。珠声玉阶,绮合缋联。紫庐日直,青锁岁迁。封章胸月忍,輶车桴罕。五鹿折角,孤凤高骞。爰羞仗马,实陋寒蝉。帝阍频扣,王路期平。我仇有疾,子归则遄。兰萎茅拨,龙蛰孰甄。委之时命,和以天倪。我邱我厂合,我樾我泉,我歌我口口亏,我龄我年。咏臣巳女击壤,图披楼田。科传经笥,瑞应文蠲。高朗令终,上寿跻玄。昭宇觉视,大霄甘暝,石门郁郁,蔚何谿谿。发潜之光,纳幽之羡。盖部耆旧,孰纪英贤。嗟欤来祀,讯兹铭镌。

后人为彰显其忠直刚烈,将其列入嘉州“乡贤祠”内,乡贤祠建于文庙戟门右侧,祠内共列十二位,安磐列第二位,在苏轼之后,曰:“明兵科给事中安磐”。


一世祖佑原妻陈氏老孺人因病故世后,佑祖遂继聘关中杨氏女为继室,未婚而佑祖故,杨氏不远几千里号泣赴丧。佑祖子女磐等悯之,力劝其还母家,杨氏不可,坚心守节。后磐卒,遗幼子七月,杨氏与吴氏夫人共同抚育,直至成家立业。杨氏五十六岁故于虾蟆口昆山故居内。时有翰林方池祭以文曰:“生不忘未面之夫,子死不忘再世之遗孤。”


陈氏老孺人生一子一女。子磐。女许配同乡正德进士程启充为妻。安氏事奉翁姑与夫极尽妇道,启充在朝为官因获罪谪戍边卫,安氏在家事姑教子,贞守不移,未几悲愤而卒。


后人为旌表杨氏、安氏之节孝,将她们列入嘉定文庙后之“节孝祠”。“节孝祠”共列三十七位,杨氏名列正位之第四位,曰:“明节妇安佑继室杨氏”。安氏名列正位之第十位,曰:“明程启充之妻安氏。”


《嘉定府志》“封荫”篇载:“(嘉定)明代胡侍郎、宿光禄,皆迟之又久,始得恤典。四谏得赠,亦不及身。惟洪雅张氏、荣县徐氏、犍为赵氏、旧州范氏,家运隆时,及身而受,上下千年,存名简册,盖有幸有不幸矣。”这已表明,安姓没有受到封荫袭赐。其因是明皇朝为二世祖安磐昭雪平反时,磐祖本人已故去45年之久了,故封荫不能及身。明万历初年追赠太常少卿,亦属虚衔。其子孙只能按“应列”入仕。“有明盛时,四谏子孙,或输粟得官,咸能继家声,有闻于世。”


第三世安元甫、安吉甫兄弟,中年后遂遵朝庭“应例”之规,以捐缴钱粮之定法,进入仕途。入仕后,在何处任何官职不详,何时故世,葬何地无记载,言行无考。只知元甫娶犍为赵少卿(注5)之长女为妻。


第四世出了个优贡生安国,一般放官为州府教授、训导或县府教谕、训导之类。但均因职地不详,无考。


其后的第五至第十世,系安氏宗族兴盛旺发之时,先后有十五人入仕为官。但无只字片语流传后世,各类史志更无记载,考据阙如。


待延续至第十一世时,正值明末清初战争频仍之季,一是族气已衰,二是改朝换代,政势所逼,安氏族人无法再在城里居住,只得分支分房各奔西东。其中虾蟆口故居之一房三兄弟(恒山、梅山、齐山),后人称为“三山祖”者,迁徙到顺江场(今临江镇)落脚,成为乐山临江安氏宗族的近世祖。因祠堂被毁,坟茔被平,此前又无修谱人作记载留存,故第十七世以前的人和事,日前均无法一一追索述记,实在是一大遗憾。


所幸,在二○○三年底,因调查登记安氏宗族人丁时,在临江立新村双水井安山坡安文贵家中获悉:其祖宗有一碑现在其猪圈内。因时为腊月尾,不便挖出。待来年正月后,安文贵偕二子,将碑挖出洗净。二○○四年四月初安学金与安学全同去拜读并摄照。碑高37尺,宽2尺,厚025尺,系淡红雅石,石质细腻,文字清晰无损。安文贵述:此碑系屋侧边一大坟之碑。农业学大寨改田改土时,为防被人挖走,他们悄悄挖出砌在猪圈内,为保存碑上文字,砌时字面向下,背面向上,故碑文无损伤。后又去察看坟茔,该坟遗迹呈椭圆形,长约8米,宽约5米,周遭曾用条形砂石围砌,现残存部分约还有近15米高。坟上长满杂树杂草。坟内还埋进两座新坟(均系安氏族人之坟)。


碑文竖书,乙山辛向,正中大字楷书:皇清例赠太学生(注7)安公讳富老大人之神墓。右书二行,最边一行为:咸丰二年二月吉日立。其第二行为:祀男安大仲。左书:


孙安万福品


金炳


隆万盛


选昌


策升仝建


从上碑可知:此乃安氏第十四世“如”字辈祖宗之一的坟墓,即梅山祖一支之后裔。据安文贵父子提供,他家原来还有峨眉县衙的赠匾之类物品,均在破四旧扫除封建迷信中毁没。双水井安山坡之安姓系第十三世东字辈约在清嘉庆中期从下安坝移去。如字辈单传大仲一人,万字辈十兄弟,其中绝大部分外出,在故居者少数。到世字辈无嗣,遂抱外姓承嗣,洪字辈又无嗣,继抱罗汉李姓续嗣,即现安文贵。故传:以前到宗族祠堂祭祀时,双水井之安氏族人出钱粮都要多出二分之一。


恒山祖所居上安坝,齐山祖所居下安坝,历代均无豪户显达,故无墨迹、坟典传于世,留与后人。故此谱也无法将列祖列宗一一记述,唯就现有族人能追述的先祖为据而列。


现依“根”韵录诗一首于后:


华夏传统敬长尊,宏扬美德好时辰。


修撰族谱为归宗,遗留后辈子与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