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改为"东莞",这个更名与"郓"、"莞"两字的古音相近有关。据《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东汉郑玄注:"莞,音官,又音完。"(见《诗·小雅·斯干》郑注,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民国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沂水》篇中云:"《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五详言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因"莞"字与"郓"、"员"古音相近,所以汉代"东莞 "县名是由春秋"东郓"音转而得名。
春秋时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改为"东莞",同时还应与莞草有关。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这首诗记述了古代国君筑成宫室后,与群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设宴庆祝的场面。两周时期,室内生活用品中,没有椅、凳,人们坐的和躺的都是铺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种。另据《礼记·丧大记》,莞席还用于古代贵族的丧礼和祭礼。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种莞织席"的句子。可见,莞草或莞席作为古代贵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鱼。"意思是说,正东地区是青州……那里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里的物产主要是蒲和鱼。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职方氏》的这段文字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莒、沂两地盛产蒲草。《职方氏》将蒲草和鱼相提并论,谓"其利蒲、鱼",说明这种草在古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春秋莒国曾用"蒲"字作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于蒲侯氏。"杜预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卫国也有"蒲邑"(详见《春秋·成九年》)。莒国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说文》:"齐谓芋为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
总之,"东莞"地名源于春秋"东郓",是由于古音相近,转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两地盛产莞草和莞席,当地以此为生活主要来源,故取县名为"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