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柏姓网 > 柏氏名人 柏氏名人

开臣、开科兄弟合传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柏姓展区

四川达州市达县柏忠明、柏忠彬

开臣、开科兄弟,达县真佛山关家河人,道光二十六年二月随父心才举家迁往景市庙文家场新屋基(今景市镇文家场柏家湾)定居。开臣,字光廷,道光十二年生,开科,字荣廷,道光二十三年生,开臣年长开科十一岁。兄弟自功聪颖,从小受严父慈母的教诲,好读书,勤学上进。少年进县学,刻苦攻读,能文章,擅书法,是为邑庠生。成年后,举乡试不中,回归故里,潜心家乡事业,毕其力于一生。

时值晚清,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百姓受难。目睹现状,兄忧弟患,但又无力回天,遂不再求取功名,而以农桑为业,努力富家、便民,为桑梓造福。兄弟并肩携手,同家人一起奋斗,共守其土,共创其业。开臣设馆讲学,遍植桃李;开科躬耕田园,发展农桑。数年时间,钱粮有了积余,在住地买夏姓田产二十余亩,新建宅院一座,名新屋基。又十余年,财富积累增多。光绪初年,先买棕树湾黄姓田产,后买牛家庙刘姓田产,再买高山坪肖姓田产,三处共二百余亩。其间,在高山坪开煤厂,在牛家庙坡修建三合大院一座,名柏家院子。当时,家庭人口已愈二十,兄弟商量始分住,开臣住新屋基,开科住柏家院子。

事业有成后,兄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贵不忘乡邻父老,故常做善事,周济贫困。穷人家子弟上学少收钱粮,荒年不收佃户租谷,常年无息借钱贷粮于穷人。光绪十六年,出资财铺修文家场至牛家庙石板路,长愈五里,其间修桥两座。翌年,在新屋基前面的十字路口建石塔字库一座,刻铭记事,祈保一方平安。平时,兄弟任侠好客,乐善好施,朋友甚多,乡邻感恩。至此,名益彰。

兄弟二人敬父母,爱子侄,善待家人。同胞之情真挚深厚,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光绪二十二年,孰料弟先于兄亡,兄含哀致诚,悲痛不已,哭至弟家,几近昏厥,侄孙辈见状无不动容。数日后,乃厚葬弟于文家场新屋基宅后。又十一年,兄亡,葬弟右侧。

四川达州市达县  柏忠明 柏忠彬

柏公,讳成美,字尔玉,三华次子,湖南祁阳人,通文墨。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偕妻唐氏徙蜀。初落于绥定府达县景市庙东北,后迁居真佛山莲花庵石垣墙,为支系入川第一代始祖。

公入川时间较晚,来到住地时,良田沃土早已被占,余田剩地极少,难以维持生计。第二年,又迁往人少地广、条件艰苦的莲花庵石垣墙居住。夫妇以农桑为业,男耕女织,勤俭持家,生活逐渐好转。雍正七年,长子生秀降生,以后又有了生才等子女,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显得窘迫,惟有布衣粗食度日。尽管生活艰苦,但仍不忘对子女的教育,送其入私塾,读书明理。往后十余年间,夫妇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攒钱粮,至乾隆十八年,家中渐有余积,生活得到改善。又五年,新修房屋三间,其子分住,各自成家立业。乾隆三十三年,公劳累成疾而卒,年六十五岁。

公自楚南入川东,落业不久又迁徒,定居后躬耕不息,奋斗不止。数十年中,饱经风霜之路,历尽寒暑之苦,足见创业之艰辛。公出身贫寒,一生事农桑,思想淳朴,为人忠厚,待人诚恳,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同邻里和睦相处,团结友好,尊老敬贤爱幼,言行堪为后世子孙楷模。


仲彬公传

仲彬公,荣福公次子,明洪武七年生,湖南祁阳人,恩贡生。幼年天分好,悟性高,少年勤学,博闻强志,才识过人,擅长诗赋。弱冠之年得中秀才,九年后乡试中举。一四○二年,永乐帝登基,加选为恩贡生。永乐六年,以恩贡出任江西东乡知县。公治理东乡,以农为本,勤政爱民,常下乡考察民情,倾听百姓呼声,为百姓兴利除弊,安定民生。鼓励百姓耕田养蚕,发展经济。同时,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提倡读书习文。数年时间,东乡面貌大为改变。永乐十一年,因政绩突出,升任南京通判,掌管一府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长江下游多水患,旱涝灾害频繁。公在任上,注重兴修水利,疏通河渠,坚固堤岸,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民安居落业。公由知县至通判的十年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秉公从政,不趋奉权贵,不蹂躏乡里,深得民众信任和爱戴。

永乐十六年,公因与上司不合,受到排挤,遂辞官还乡,隐居故里。从此,以教书为业,讲学上椿塘,从学者众。对子孙,管教甚严,用心培养,望其日后有所作为。三十六年后,长孙仁容果不负重望,于明朝中期入仕为官,官声亦如其祖父。明正统三年,公因疾而卒,时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