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龙字仲原,号曰尊曦,夏少康王次子,庚寅年(前1951)生于有虞国。乙巳年(前1936),少康复兴夏室,龙返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他自幼聪颖而善思,深得少康喜爱。
窦龙兄弟四人,兄杼以超人的智慧,被少康确定为储君;弟曲烈(季传)封于鄫,其后以地为氏,初繁衍在河南荥阳圣水峪潧水(今贾鲁河)流域之鄫水城。凡鄫、潧、曾俱为曲烈之后。庶弟无余(榆越)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裔有顾、余、邹、驺、欧、欧阳、骆、闽、诸、杭、稽、嵇、乌、植等氏。龙后窦氏与弟曲烈曾氏至今4000年乃一脉相传,是当今少有的血脉家族。
少康曾为有仍氏牧正,他见次子仲原颇有见地,便赐他以窦姓,以纪念其母出窦而复兴夏室,封他于酆(今长安沣河西),即有扈氏故地,而近于邰(今陕西武功),命他向稷官弃的后人学习为民造福的本领。辛亥年(前1920),少康又命窦龙为牧正,监理雍州政事。
窦龙之酆地,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商之沣水,周之沣京,皆因酆国而得名。禹治天下,分为九州,今之潼关以西、秦岭以北俱属雍地。雍州北部之伞盖山南北蔓延200余里,东有黄帝得河图之洛水;西邻黄帝向广成子求道之崆峒山;黄帝与岐伯曾在此著《黄帝内经》,后人称岐伯为医祖;黄帝在伞盖山之东,采铜铸鼎,留下诸多史话,黄帝陵在今之桥山即古之伞盖山东部。
少康崩于丙寅(前1915),伯杼癸巳年(前1912)继位于原(今河南济源县),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五年丁酉(前1908)为了对付东夷,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并且改善了武器装备,改进和发展了兵士的甲胄和矛。此次东征之战夏王朝取得了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海海滨,帝杼因此举,而为后世称颂。
窦龙不辱父命,支持帝杼东征东夷,使夏王朝的统治由今陕西东部、晋南与中原地区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至淮河流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华夏族的形成。窦龙兼理雍州政事,首先拜谒了黄帝陵,后又到姜水之滨的陈仓,寻找发明农耕的神农氏炎帝的事迹;他一直向西翻越关山,来到伏羲、女娲的故乡,寻找伏羲的传说,所以他号为尊曦。
窦龙有八子,皆以伏羲八卦之意象为名;窦龙走到各处收集当地物产情况,还观察农时气候的变化。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还到黄帝学道的崆峒山,请教广成子的嫡传弟子,获得广成子《自然经》之精要,研究世间万物变化的哲理。窦龙走遍了雍州方圆几百里的大山名川,记录了各类畜产与野兽生存规律,编出了野兽捕猎和驯养之法。他虚心向后稷家族学习,亲自下田耕作,收集了各类五谷种子,观察作物生长规律。
帝喾时的司天官吴回后裔居于渭北“郢”地,窦龙向他们精心求教,并根据农时季节,把一年分为“寒、风、缓、热、雨、干”六季十二个月。以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五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为戌月,十月为亥月、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以干支纪日,每季为一个甲子。在郢氏的帮助下,编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农历,后人称为夏历,亦叫“龙历”,把龙的图案画于首页,龙数的多少预示当年降雨量的多少。窦龙勤于政事,加强了夏王朝对西部的统治和影响,把西部文化推向了中原。
戊寅年(前1903)窦龙携长子窦重巡视桥山。行至北地之伞盖山西麓,他见此地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便命窦重依山掘窦(窑洞),以窦而居。娶当地车氏之女,在此拓荒务农,驯化六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