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董姓网 > 董氏名人 董氏名人

董竹君的人生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董姓展区


董竹君的家庭十分贫穷。其父在上海拉黄包车。母亲姓李,江苏吴县娄门外太平桥镇人,也是贫农家庭出身。两人结婚后,李氏就去给富人家当“粗做”娘姨,尽管她一天到晚拼命地干活,但仍然得不到温饱,一家人过着艰辛的日子。董竹君生于1900年的正月初五,她作为一个娘姨的孩子--从小靠妈妈做女佣挣钱糊口长大成人,从小耳闻目睹了妈妈做女佣的经历,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形象。

董竹君的小名叫“毛媛”,父母叫她“阿媛”,人们则称她为“小西施”。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董竹君长大懂事之时,就知道帮助母亲做家务,如扫地、擦桌、上街买粮食、买油盐酱醋等。母亲烧饭时,她就蹲在柴灶洞前添加柴禾和稻草结,饭后洗刷碗筷,洗洗自己的衣裤,半夜把马桶提到行人道边的屋檐下放着。

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贫困。拉黄包车的父亲挣着了钱,就会买点酒菜回来;如果生意不好,就会空着手回家。母亲则一面埋怨,一面安慰父亲。有时母亲也会禁不住发脾气:嘴里叫苦连天,喊穷喊冤,常常要骂小孩,还会弯着指头敲小孩的头。

尽管董竹君家因贫寒经常素食,即使是青菜、萝卜,也只买得起下市的便宜货。但是,父母亲,尤其是她的母亲总希望让女儿上学读书。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董竹君的母亲不识字,父亲识字不多,他们感到一个人不读书就不会有出头的日子。见董竹君虽然是个女孩,但长相还不错,又聪明、灵活,所以再苦也很重视她的读书问题。希望她念成后可以嫁个好丈夫,他们两人日后也能有个出头日子。于是在董竹君六岁那年,把她送到附近举人刘老先生办的私塾里念书。

母亲对女儿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每天清晨董竹君睡觉醒来,撩起帐子就要用手摸摸桌子,看看上面有没有十文、二十文的铜钱。摸到了一两个铜钱,就晓得有点心钱了。马上翻起身来,洗洗脸,请母亲梳好头,然后背起绿布红带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到马路上去买两个铜钱的白糖芝麻芯子的糯米粢饭团,里面再夹根油条,把它揉压得紧紧的,真是又香又好吃。董竹君一面吃,一面就摇摇摆摆地上学去了。

无奈以卖唱为生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董竹君的父亲大病了一场,因为没有钱买吃的调补身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拉车了。家里生活开支只好节省了再尽量节省。

家庭境况更加穷困了,连房租都付不起。到了董竹君十二岁那年,家里连读书的费用也没了着落,妈妈提出让她去学唱京戏。董竹君觉得很奇怪,问道:“学了又有什么用?还要花钱。读书都没有钱了,还要学唱?”母亲叹着气说:“你学嘛!先别管。”

隔了些日子,父亲也对女儿说了:“阿媛,你要晓得,京戏还是要学的。我们家里这样苦,自从我生伤寒病以后,没有力气,黄包车都拉不动。你姆妈出去做娘姨,她为了要照顾家里,人家就嫌她每天做工时间短,所以每个地方都做不长,她只能做做零工,也还是做做停停的。我们欠了许多债,利钱很大,高利贷借来的。你去学京戏,学会了把你送到五马路前面堂子里去抵押一个时期,三百块钱三年。你晓得姆妈、爸爸就是你这么一个女儿,当然是舍不得的。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抵押的钱就可以还清欠的债,把押当的衣物赎些回来。并不是叫你一辈子在堂子里面,而且,你是去卖唱的,不是卖身。我想了很久很久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这条路好走。”这番话,说得有情有理,董竹君终于明白了叫自己停止读书去唱京戏的原因和目的。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答应了拜师学京剧,之后在1913年冬末春初,进了堂子。

在女佣帮助下逃出火坑

进堂子后,董竹君顶了杨兰春的名字,开始了卖唱生涯。在堂子唱京剧的日子里,董竹君认识了一位孟阿姨。她是一位知书识礼、态度文雅的、五十多岁的妇女,长得矮矮胖胖,走起路来背有些驼,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的,从未看见她发过脾气。她每天给董竹君梳头打扮,一边给她讲故事。其中有《三国》、《水浒》、《西游记》、《孝经》,还讲《木兰从军》和《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等。有一天,董竹君追问她,这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开始她有顾虑不肯讲,只是说:“讲了你也不懂。”经过再三请求,孟阿姨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一切,详细介绍了妓院的现状、发展、沿革与许多内幕,使董竹君明白了妓院的丑恶。

走过了无数的艰难曲折之路,经历了凄凉的风雨霜雹之境,董竹君终于创建了当时在上海可以号称一流的锦江饭店,由一个女佣的女儿,发迹成了一个至今久负盛名的女富商。

子女教育

四川是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地方。长女出麻疹时,她腾出一间房子,进行消毒后放两张床,日夜看护40多日,直到女儿完全康复。丈夫对此很不高兴,认为她不该为了一个女孩的病对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她初到上海时生活很苦,住在一间小屋内,但她带了女儿每天把房间擦洗得干干净净,连楼梯过道也不放过。


她的女儿们也因此养成了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她从四川毅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孩子们们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

董竹君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女几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

她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让只有12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但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时,她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

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己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

少年董竹君她的心血没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