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师章朝栻
章德中 章世谋
章朝栻,字端应,号倣轩。生于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卒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连江丹阳松岭人,清代教育家、谱学家,嘉庆皇帝老师,以精于编修志书而著称。为人谦虚,学者风范,疏财仗义,济人之急。自幼爱好史学,博通经史,长于诗词,尤擅古文辞,博览群书精心汲古,学问精深,文章书法冠绝一时。乾隆四十四年进士,省会试主考官,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典薄,詹事府(职责是训导太子熟悉朝中各种礼仪和为群之道)主薄,太子太师(正一品),经筵讲官(帝师),济南府粮捕通判,嘉庆十六年授济南知府(正四品)。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重农桑,兴水利,平粮价,治豪强。《福建通志》和《连江县志》均载入文苑栏中。
章朝栻系出书香门第,曾祖父延简系举人,祖父联芳系秀才,嘉庆元年君赠文林郎,其父济美乃国学生。《连江县志》载:“嘉庆元年,君封文林郎,嘉庆四年,晋封儒林郎。”其弟朝枢是举人,《连江县志》称“枢才艺亚于栻”。他家世代以道德文章闻名邑内,自小受先辈的熏陶,读书天分极高,聪明颖异,学习极其刻苦认真,才华横溢,十岁就已能作一些古体文,非常懂事,从开蒙起就不用大人督责。他对文史经学研读不辍,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同和理解能力,悟性程度极高,过目不忘,唐宋诸大家之诗词、文章只读过一、二遍,就能够理解并完整地背诵出来,在同龄的学童中脱颖而出。在写作上更加迅速,下笔立得,一般很少修改,有才思敏捷之作。《福建通志》称“栻为文不假思索,下笔千言。”他在考场上一生都出奇地顺利。18岁选博士弟子员,19岁赴省城福州参加乡试,在全省人才济济的考生中,文采出众,得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高手如云的会试中联捷二甲第七名。文章写的精妙绝伦,别树一格,引经据典,精尽详明,以精熟贯通的学问让那些考官宿儒们深深地折服。朝中大部分官员都传看了他的试卷,大家认为上是少有的奇才。《福建通志》与《连江县志》称“归益肆力诗古文辞”。可见他的学问功力极其深厚。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在翰林院期间,他继续刻苦钻研学问,是个有心人。为了探求以往状元们成魁的原因,利用工作便利,借出本朝历科状元们的殿试卷,精心地分别 录出,然后仔细反复揣摩研究。几年下来,他花了极大功夫,不令学问精进,而且还掌握了品评文章的特长功夫。凡是经他看过一遍的文章,马上就能指出其优缺点,得到学使朱珪的器重。《福建通志》载:“乾隆四十九年,高宗南巡,学使朱珪命同郑光策等赴浙应召试,闽人应召试,自此始。”他出任省级的主考官,是福建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人。以清代为例,府、州、县学的生员,每三年由布政使司主持乡试,录取者称举人。在科举时代,他深知读书人难处,在科场考中举人是十分不易的,因此在披阅试卷时,反复比较权衡,认真选择有真才实学的儒学秀士,取才公欢送。
乾隆四十九年谒选,没有具体考试题目,只有八百四十四个字的策论重点,需要考生从中归纳提练,拟定出题目,然后再进行阐明论述。考题难度大,考生普遍感到不好应答。章朝栻面对难题,中心镇定算若,从容不迫。他先是把策论要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治国之道,治民之法,治河之策,治兵之制,然后分别展开加以论述,特别是治河策写得主意纯正,论述周尽详明,既有理论深度,又切合治水实际和现状,内容翔实厚重,非常实用。因他生长在地处东南沿海的连江,经常遭台风水灾,当地人世世代代治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耳濡目染有切身的体会,加之很早就留心观察和研究,所以他作文章挥若矢成,不用草稿,主副考官看到不禁大为惊异,谒选卷审定时,读卷官们见到他的文章写的精纯老道,铺陈肆恣,博征旁引,流畅自然,字迹却格外地工整秀丽,犹如无暇的美玉,无可挑剔,一望可知,非旁通古文辞者断乎不能为此,得到众考官与读卷官的赞赏。学使朱珪等极力向高宗推荐。该考卷还收录在《连江章氏族谱》上。《福建通志》称:“而英采颖发,故利应而蚤达。”得国子监察院典薄,后高宗看中其才华改詹事府主薄,担任太子嘉庆的老师。
在国子监里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学者,尤其是考据和古文方面,更堪称当时的大师和泰斗,得到广大学生的敬重。詹事府是训导太子为君之道,嘉庆皇帝老师,讲授经史要义,经常借题发挥,又针对时政指摘。在当时对身为太子的嘉庆有很大的教育和影响。仁宗把他视为德贤兼具的一位师长,还亲笔御书“大夫第”牌匾赠送恩师。
他待人宽善,处事端方,经常扶贫济难,尤其是笃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乐于帮助,真诚相待,总是尽可能地予以帮扶于困厄无助之中。据《连江县志》载:“同乡举人王文周,以家中贫困,来京诚投靠,数月因病而卒,朝栻经纪其丧,旋以忧归。”他本来有升官机会,因朋友丧事而告假还乡,并且千里迢迢地护送殡回连,在京城与邻里传为美谈,载入史志,以示高风亮节。
兴学育才,关心教育事业,海滨邹鲁的连江县,曾有一所县办学宫,亦称“鳌江书院”是邑内第一学府,曾闻名于省内外,它吸收了全县最优秀的学子,以断承与发展理学为崇旨,集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一体,接受最严格,正统的教育,文教昌明,风物殷盛,致使人才辈出,对连江县乃至世俗人心,产生了悠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致郡邑于大治,史民德之,是历代连江名人的摇篮,几百年来,书院多次倾圯,多次修建,至清朝嘉庆年间破烂不堪,身为帝师的章朝栻带头捐资并发动邑内贤达踊跃献款,群策群力,使该书院又得到大规模的翻修扩建。石木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颇为壮观。并为敖江书院撰写碑文,至今还收录于《连江县志》上,并经常莅临连江歼敖江书院,东南第一学府省城福州敖峰书院,崇安书院等地讲学,呕心沥血,昼夜勤勉。
章朝栻于嘉庆九年(1804年)被连江知县奉聘编修《连江县志》,总纂《连江县志》十卷,弟朝枢聘为分辑。清嘉庆版《连江县志·序》载:“而士大夫之致仕家居者又龂龂辈出,请设局于鳖江书院,延宫詹章倣轩入主斯席,而以次赞襄之。书成开帙,千百年来之掌故与六十余载之见闻,灿若繁星,而复丝联绳贯。”嘉庆版连江县志是连江县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方志,为历代史志家称道。后又主讲崇安书院,被知县魏大名聘为《崇安县志》总纂。其间又为诸多邑乡编辑地方志,不愧为修志大师。编写的志书特点有:一是实是求事,秉笔直书,文章准确,精简古雅,文笔流畅,推崇新思想。二是采庶丰富,十分重视收集民间典故和民俗,丰富志书的内容,三番五次不畏艰辛地考察历史遗迹,翻阅资料,走访老人,了解民间,广征博取。三是保留原始资料,在许多类目中,多据当时政府档案材料整理而成。四是体例详备,志书出现了新门类、新条目、新体例,这在当时志学理论探索与实践方面是一大进步。
章朝栻后官至济南府正堂,可惜英年早逝,赠太子太师。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未几,卒于治所,卒年才三十余。”在政治上突出的业绩,担任过嘉庆皇帝的老师。曾训导太子为君之道,教诲出一代明君,清廉为政为民,乾隆末年,朝中和坤权倾朝野,拉帮结派,打击异己,官场明争暗贿,执掌着满朝大臣的生杀人权,弄得朝廷下下人人自危,正直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嘉庆皇帝继位,章朝栻任经筵讲官(帝师)为此能随意出入宫廷,与皇帝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积极支持嘉庆皇帝与朝中正直大臣惩治大贫官和坤。虽然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但在事实上他的功劳不少。在文学上造诣颇深,致力于编辑地方志书,这是他一大业绩,为大量保留地方文献资料作出了很大贡献。
据《通志》与《连江县志》载:他先后著嘉庆《崇安县志》十卷,《枕山斋集》、《越吟集》、《匏系集》、《武夷集》等书,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