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仲元(1886—1922),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金盘堡,清朝末年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
早年就读于惠阳,后肄业于崇雅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他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 功绩卓著。
1935年,中华民国当局决议,在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内增订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
邓仲元之死当时在广东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比如惠州西湖荔浦风清的 “纪邓山庄”,以及今天仍傲立丰湖的仲元亭;在广州,有肃穆的邓铿墓,仲元中学和仲元图书馆;在梅州,有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还曾筹办过仲元职业学校等等,都是对邓铿永恒的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广州番禺的广东仲元中学以示纪念。
邓仲元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创建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