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名人 俞氏名人

甘肃提学使俞明震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隐杭州西湖。明震工诗,吟甚苦,自言成一诗或至终夕不眠,甚且病眩,故所作不多。所著《觚庵诗存》传于世。

人物生平  

编辑 俞明震为浙江新昌五峰俞氏38世孙,其22世先祖俞仁一于明代始迁绍兴斗门,至其高祖俞善全(志仁)再迁

  人物 京师,寄籍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其父俞文葆,为咸丰辛亥(1851年)举人,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侨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嵩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嵩、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使。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918年12月24)卒于杭州俞庄,葬杭州。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作家鲁迅等。

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台湾巡抚唐景崧据守台湾。俞明震还曾担任厘捐总局局长,甘肃省学台、藩台等职。俞明震曾担任过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也即校长。

1898年,18岁的周树人(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 “恪士师”,就是俞明震。鲁迅还曾在《琐记》一文中,以亲切的笔致描述过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 。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他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情形,说:“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被鲁迅曰为“新党”的总办亦即俞明震,字恪士,祖籍山阴斗门,《鲁迅日记》中尊他为“恪士先生”。当然那个时候,鲁迅也许还不知道这位四品衔的总办,和他还有同乡之谊。因为早在俞明震曾祖父俞世琦时,已寄籍顺天府宛平县,到他的父亲俞文葆这一代,官湖南新宁、东安知县,家居善化(属今长沙市),一家又变作湖南人。因俞明震三弟俞明颐与湖南最负盛名的曾国藩家族联姻,而被徐铸成称之为“湖南望族”了。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俞明震中试成进士,依例为庶吉士,三年散馆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前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委管全台营务,并亲临前线,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这是俞明震任江南陆师总办前的大致经历。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俞明震倾向变法维新,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推行的种种举措。他在陆师总办任内,两次带领陆师学生赴日留学,其中包括鲁迅和他的儿子俞大纯,他自己和他的弟弟俞明颐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军事教育。期间他在南京接待了来中国考察学务的日本使者嘉纳治五郎。俞明震妹夫陈三立参加了这次宴集。鲁迅先生在《琐记》一文描述雷电学堂(即江南水师)的乌烟瘴气,教学内容陈旧不堪,学校当局昏聩糊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等,俞明震、陈三立也都心知肚明,面对日本使者惟有惭愧而已。陈三立撰有五言长诗记其经过。

俞明震任陆师总办时,在戊戌政变中被谪废的妹夫陈三立移家江宁,东南名士李瑞清、樊增祥、夏敬观、朱祖谋、王伯沆、陈伯弢等一班人,相从优游于六朝烟水间,秦淮寻涨,后湖观荷,诗酒流连,殆无虚日,人谓胜流如林,蔚为景象。其中陈伯弢撰《杂记》写了俞明震一则轶事:

岁辛丑,余需次江宁,僦居乌衣巷。一日饮集同人,待俞恪士观察不至,旋以诗来辞云:“寒风吹脚冷如冰,多恐回家要上灯。寄语乌衣贤令尹,腌鱼腊肉不须蒸。轿夫二对亲兵四,食量如牛最可嫌。轿饭若教收折色,龙洋八角太伤廉。”轿饭,京师谓车饭钱,虽每名只犒一角,然南京宴会如座客有道台五七人,亲兵之外,尚有顶马、伞夫,开销动辄百余名,跟丁则每名倍之,或竟有需索者,廉员请客固不易也。

撰上面这则杂记的陈伯弢,也是湖南人,光绪十九年举人,以试用知县住在夫子庙前乌衣巷,与俞明震以诗文交。他摆酒请俞明震,所谓“观察”是对道台的美称,时俞明震以道台出任陆师总办,因系军校性质,所以有亲兵、顶马。俞明震作打油诗婉辞,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写了这一件事,同时说“俞寓,当是芝蔴营三号”。见于徐铸成先生文章谓“芝蔴营六号”,不知是因为记错还是写错。俞明震后来在城北头条巷,自己买地皮造“俞园”,芝蔴营三号大约是初期的住处,他去学校要坐马车,与学校大约有一段距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以收藏著名一时,秘本甚多,多系内廷珍藏之本,如宋元孤本、明清名家碑帖、书画、尺牍等,虽张元济、张謇、郑文焯等家亦不如。居杭州时,有书屋五楹,藏书楼名为“蕴玉山房”,收藏有戚本《红楼梦》,有乾隆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桐城张开模藏有过录本,光绪间为俞明震所得。与袁昶、沈曾植、金蓉镜等藏书家往来甚频,藏书印有“俞明震印”、“俞氏藏书”、“俞恪士珍藏”等。编《俞氏藏书楼目录》和《收藏纪事册》,为其收藏图书和金石文物的帐簿。撰《觚庵集》、《觚庵诗存》、《觚庵漫笔》、《台湾八日记》等。

家庭成员  

编辑 先辈

其父俞文葆,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以知县入仕,署湖南兴宁县(今属郴州市资兴市),知东安县(今衡阳市属),后任知府,终因萎病废职,著有《神雪馆诗》若干卷。俞文葆娶梁氏,生三子一女:明震、明观(字用宾)、明诗(女)、明颐(字寿臣)。其中俞明颐娶曾国藩孙女、曾纪鸿(曾国藩次子)之女曾广珊。俞明诗,嫁给戊戌维新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有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俞明颐之子俞大维,又娶了陈三立的女儿陈新午,因此俞大维回忆陈寅恪时有“两代姻亲、三代世交”的话。

直系亲属

●俞明震娶绍兴沈氏,生一子:大纯,字慎修,又字省羞,曾任陇海铁路局局长,1940年在北京被日本武士浪人杀害。

——曾孙俞正声,前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曾孙俞强声,俞启威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局(国家安全部前身)北美情报司司长,1986年叛逃美国。

——曾孙女俞懿声,俞启孝长女

——曾孙俞恬声,俞启孝长子

——曾孙俞悌声,俞启孝次子

——长孙女俞珊

——长孙俞启孝

——次孙俞启信

——孙女俞瑾

——么孙俞启忠

——三孙俞启威,又名黄敬,俞大纯三子,其妻范瑾。

旁系亲属

●妹俞明诗,是陈三立的夫人,生三子一女:衡恪、隆恪、寅恪、方恪、新午(女)。

●三弟俞明颐,其妻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之女。

——侄子俞大维,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等职,其妻表姐陈新午,子俞扬和。

——侄女俞大彩,傅斯年夫人。

——侄女俞大絪,曾昭抡夫人。

●与曾宪植(叶剑英妻子),两方亲戚关系。

主要亲属具体介绍

俞明震长子俞大纯,曾留学日本、德国。归国后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工艺局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等职。俞大纯娶妻卞洁君,生下4个儿子和2个女儿:

俞大纯长子俞启孝出生于北京,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天津当教授;

俞大纯老二俞启信在德国出生,专攻化学,在一家兵工厂工作,后来长期患病;

俞大纯 老三即俞启威(又名黄敬),生于北京,幼年随母亲住在南京;曾经是江青爱侣。

俞大纯老四俞启忠,学农,五十年代从美国回国,在北京当教授;

俞大纯长女俞珊,老大,出生于日本,喜爱文艺,成为演员。父亲以为名门出“戏子”,很不光彩,一度要登报脱离父女关系。后来,俞珊主演《沙乐美》、《卡门》,上海各报登载她的剧照、报道,受到社会尊重,很多朋友在她父亲跟前称赞她的成功,父亲也就只得作罢。俞珊嫁给戏剧家赵太侔。赵太侔,又名赵畸,山东益都人,是1930年代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

俞大纯幼女俞瑾,一生从医,洁身自好,既不过问政治,也不爱好文艺。

黄敬(1912-1958 02.10) ,本名俞启威,俞明震的孙子,俞大纯的第三个儿子,江青的前夫。曾任原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天津市委书记。一二九运动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据俞瑾回忆,她出生后,家里还很阔绰。那时,俞宅在上海哈同路(今铜仁路),父亲出入总坐小汽车。但在俞明震去世之后,俞大纯依然花天酒地,家道日渐衰落。到了1930年前后,俞大纯在担任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时,得罪了山东新军阀刘峙,丢了官,躲到上海家中“赋闲”,家境一落千丈。

俞明震共有三兄弟,他居长,二弟俞明观。

俞明震的三弟俞明颐有子俞大维,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俞大维之子俞扬和后来和蒋经国的唯一女儿蒋孝章结婚,生子俞祖声;

俞大维之妹俞大彩,则是傅斯年夫人。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50年1月起,任台湾大学校长。

参考文献  

编辑 1.朱汝珍《词林辑略》卷九

2.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