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殷姓网 > 殷氏名人 殷氏名人

晚清官员殷兆镛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殷姓展区
殷兆镛(1806年—1883年),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1]  ,晚清官员。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编修,任大理寺少卿,充湖北、陕西、顺天考官,督直隶学政。历任礼、户、吏诸部侍郎。性耿直,关心民间疾苦。有奏议、诗文集等。

人物生平  

编辑 殷兆镛,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祖籍河南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后移居江苏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区)。[1]  嘉庆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06年11月10日)戌时,殷兆镛出生于江苏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区)平望镇东溪湖村。

道光二十年(1840年),殷兆镛考中二甲(殿试第二等)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编修。[3]  

咸丰四年(1854年),殷兆镛升任侍讲,进入上书房,教授惠亲王绵愉的儿子奕祥等人读书。不久升任侍讲学士,奉命教授道光帝第九子、咸丰帝九弟孚郡王奕譓读书,后多次升迁至大理寺少卿。[4]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犯天津,殷兆镛力主抗战,斥责主和派大臣,朝廷提拔他担任詹事。[5]  

咸丰九年(1859年),殷兆镛担任兵部侍郎。朝廷诏令江苏诸省治团练,殷兆镛上疏陈述此事的弊端,列举四大害处,言词十分确切。上海想借英国人、法国人助战,殷兆镛亦认为不可。[6]  

咸丰十一年(1861年),殷兆镛因母亲病故,于是回家守丧。[7]  

同治元年(1862年),殷兆镛守丧期满,继续回到上书房供职。[8]  不久授任詹事,升任内阁学士,屡次担任兵部、礼部各部侍郎。[9]  

同治六年(1867年),督察安徽学政[10]  ,史书说他“能得士心”。后任大理寺少卿时,弹劾将军奕山丧失黑龙江以北国土的行径:“以边地五千余里,藉称闲旷,不候谕旨,拱手授人,始既轻诺,继复受人所制,无能转圜。”奕山因此被革职留任。

同治七年(1868年),担任礼部侍郎,任期满后,仍然回到上书房供职,并先后任兵、工、吏、户、礼部侍郎[11]  ,但始终未能成为尚书。因此,他自叙年谱便称为“侍郎”。

光绪七年(1881年),殷兆镛因病辞官。[12]  

光绪九年(1883年),殷兆镛病逝于家乡。[13]  

历史评价  

编辑 《清史稿》:“陶梁为文学老宿,吴存义、殷兆镛并侍从清望,存义视学滇、浙,能得士心,兆镛慷慨论事,於乡邦疾苦冀有补苴,何言之深也!”[14]  

史籍记载  

编辑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九》[14]  

宗谱自序  

编辑 道光二十七年《皖桐殷氏宗谱》序

我殷氏世居于歙。明天启时,我八世祖侍桥公,始由歙迁吴江,经兵燹流离之后,谱乘散佚,迄今二百余年。吴江之族渐繁,先大夫东溪公尝欲纂辑成书,顾自侍桥公以上求诸歙,而木本水源无可考矣。道光乙未岁,兆镛举于乡,同榜有殷闲者,桐城人也,赴礼部试,相见京师,知其先世亦歙产,由歙而迁居桐城旗山之侧,则自明初曰华富公者始。闲,字子征,后更名廷瑞,丙午、丁未间在京师过从尤数,因出其桐城之谱见示。桐城之谱虽溯源歙县,然其间世次亦复断续不可考焉。殷于他省几为稀姓,歙县大宗。当明时,科第鼎盛,户部尚书石汀公,其尤赫奕者,宗谱之辑,肇始于石汀公,有姓氏、本源、里居、世系、遗像、世德、闺范、训典、文献、宅第、邱墓、遗事、遗迹、里社十四考。桐城谱纂于万历六年,其后屡经续修,体例视歙谱略同,而互有详简。所载家规及四时祭仪,数百载后披览遗文,犹想见当日父诏兄勉,门庭肃穆,春飨秋荐,俎豆雍容,可为世世子孙法巳。镛维古者谱牒掌于史官,与国史相表里;自唐以后,士大夫不复以氏族为重,而谱牒之学微。镛虽忝在史官后,苟微子征,则吾歙与桐城本宗之谱又乌从而见之?且歙与桐城既有谱,而吾吴江族姓似不逮歙与桐城之蕃衍,其编纂宜较易。乃镛才识谫陋,又去桑梓日久,使先大夫未竟之志至今尚留有待,此尤序我桐城之谱而不能无感者也。旗山奕奕,枞水洋洋,他日造祠堂而展拜,庶不蹈郭崇韬之诮也夫!

时道光廿七年岁次丁未嘉平月上浣吴江族人 兆镛 谨序

个人作品  

编辑 工诗文,著有《松陵诗经》、《玉尺堂诗文集》等传世

  殷兆镛书法 。由他撰书的水木清华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今已成为清华大学校园一景。

代表作品

《读文选》

坡公直是讥无用,杜老频闻劝熟精。

省识宋唐分界处,文章风尚与时更。

《建宁》

星程访古南乡路,风物尝新北苑茶。

楼毁碧云怀郡治,岭环红树有人家。

诗心梦揽天湖景,药笼思收泽泻花。

使院酒阑还点笔,尊闻堂外月初斜。